陳建名,王永利 (蓬安縣人民醫院,四川 南充 637800)
粘連性腸梗阻是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其主要因手術創傷、腹腔炎性反應引發,在腸梗阻中的發病率占到20%~63%[1]。對廣泛粘連性腸梗阻采用保守治療方法的療效并不佳,往往會導致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機,并且易出現腸壞死、腹膜炎等多種并發癥。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需要及時實施手術,傳統開腹腸梗阻手術能夠解除粘連,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手術造成新的創面,易發生新的粘連,術后再次梗阻的發病率較高[2]?;诖?,我院對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采取了小腸內排列術治療,與傳統腸梗阻手術相比,療效更加顯著?,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我院2010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中隨機選取10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消化道造影、B超、CT等檢查確診為廣泛粘連性腸梗阻,并且經保守治療無效。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采取傳統腸梗阻手術治療的5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另50例接受小腸內排列術治療的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2~76歲,平均(42.3±10.1)歲;病程 1~7 d,平均(3.8±1.2)d。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3~74歲,平均(41.8±10.3)歲;病程 1~7 d,平均(4.0±1.1)d。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結果顯示其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兩組之間可以進行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病情診斷均符合《消化疾病診斷學》中關于廣泛粘連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2];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手術;病例資料齊全,可完成隨訪。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合并患有惡性腫瘤者;合并患有免疫系統疾病、傳染性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精神系統疾病、嚴重意識障礙者。
1.3 方法:對照組:行全身麻醉-氣管內插管,實施傳統腸梗阻手術治療,術前做好皮膚與胃腸道準備,切口選擇正中切口或者原手術切口,找到梗阻部位,避免盲目的分離粘連,盡可能減少對腸壁漿膜層與腹膜的損傷,松懈粘連,對腸壞死患者要行腸切除治療,團狀粘連患者須解除局部粘連,對于無法直接切除梗阻的部位要將原手術切口作為起點,進入到腹腔后迅速找到梗阻部位。患者廣泛腸粘連,需要用手或者剪刀對粘連實施鈍性或者銳性分離,全程對小腸實施分離,盡量避免損傷腸管,對腸管嚴重擴張的患者要行減壓術;若腸壞死、腸絞窄嚴重無法修補,則要盡可能保留腸管,行腸切除、腸吻合術,并修補漿肌層。
觀察組:行全身麻醉-氣管內插管,實施小腸內排列術,術前做好皮膚與胃腸道準備,于右側經腹直肌部位行手術切口,鈍性分離粘連腸段,選取全小腸減壓管自鼻腔進入胃內,觸及到患者腹腔胃外側,然后經由十二指腸、屈氏韌帶等部位對小腸沿著小腸內排列到回盲部位。反復沖洗腹腔,并將小腸排列好,然后固定好鼻部,對其進行探查,確定無腸管的情況下關腹。對手術后的恢復情況仔細檢查,在確定無腸梗阻后可將全小腸減壓管拔除。
兩組患者于術后都接受胃腸減壓、抑酸、補液與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在通氣后可進食流質飲食,并逐漸過渡到半流質與膳食。觀察組患者在手術48~72 h后開始經腸內管持續泵入腸內營養劑,然后逐步減少腸外營養劑量。視患者腸功能的恢復情況逐步經口進食。腸排列管通暢保留8~10 d,在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后可拔管。兩組患者于術后隨訪6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觀察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min)、手術出血量(ml)、術中腸管損傷情況;②觀察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術后通氣時間(h)、住院時間(d)、術后早期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切口感染、膀胱損傷、腹腔膿腫、腸瘺等);③觀察兩組臨床療效[3]:分為痊愈、好轉、無效,經治療后患者腹脹、惡心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為痊愈;經治療后患者腹脹、惡心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為好轉;經治療后患者腹脹、惡心等臨床癥狀并無改善微無效;④進行6個月隨訪,對比兩組術后間斷性腹脹與再發腸梗阻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對獲得的資料數據均采用SPSS19.0處理和分析,用例數和百分比[例(%)]表示計數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應的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的比較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手術出血量及術中腸管損傷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為(36.6±9.3)h,住院時間為(6.5±2.0)d,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痊愈、好轉與無效分別有36例、13例與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對照組治療痊愈、好轉與無效分別有32例、16例與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經統計學比較,兩組之間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n=50)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n=50,x±s)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 術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隨訪結果比較:手術后,觀察組中出現膀胱損傷1例,切口感染1例,腸瘺0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0%;對照組出現膀胱損傷4例,切口感染3例,腸瘺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8.00%;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顯著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P=0.025<0.05)。通過6個月隨訪,觀察組出現2例間斷性腹脹,無再發腸梗阻病例;對照組出現間斷性腹脹7例,再發梗阻3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61,P=0.014<0.05)。
腹部手術中,在一般情況下均會出現粘連問題,這是機體對外來異物、手術創傷的一種正常防御反應,但不是所有的粘連均會導致腸梗阻,只要腸管順利通過腸內容物變不會出現腸梗阻。通常情況下,可通過保守治療治愈粘連性腸梗阻,但部分患者則需要采取手術治療,這增大了形成新粘連的風險。所以在對廣泛粘連性腸梗阻的手術治療中,傳統術式仍然存在極大的隱患。
小腸內排列術有腸內排列與腸外排列兩種術式,腸外排列操作比較繁瑣且花費時間較長,腸管固定要精準把握長短,而腸內排列術利用腸管規律性可有效降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M-A管是一種腸內支撐管,操作非常方便,并且具有理想的減壓引流效果,術后并發癥較少[3]。盡管小腸內排列術需要將全部小腸松解,然后插入M-A管,但小腸內排列術的安全性依舊很高,并且不會對腸管造成大的損傷。同時,小腸內排列術使用M-A管進行腸道減壓,有利于患者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并且便于早期腸內營養,減少腸外營養用量,對患者腸道黏膜屏障所用形成保護,加快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相關臨床研究顯示,對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采取小腸內排列術治療可獲得顯著的臨床療效,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與再次腸梗阻發生率[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行小腸內排列術治療可促進患者的恢復,縮短住院時間。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與對照組(96.0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小腸內排列術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顯著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6個月隨訪,觀察組間斷性腹脹、再發腸梗阻顯著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行小腸內排列術安全可靠,可減少術后并發癥和再次梗阻的發生,這也是與傳統腸梗阻手術相比的優勢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腸內排列的操作中要做到置管輕柔;術后嚴格進行腹腔沖洗,以減少腸間、腹腔感染發生率;操作中要保護好腸管,避免損傷;另外,小腸內排列術并不是所有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均適用,如粘連較輕或只有少量束帶的患者若采用小腸內排列術容易造成更為廣泛的腸壁漿膜損傷,術后腸功能恢復較慢。因此,小腸內排列術比較適用于多次腹部手術、粘連嚴重、術中評估會有較大可能再次出現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
[1] 常宏江.小腸內排列術與傳統手術治療廣泛粘連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8):155.
[2] 郭宏榮,楊昌平,穆春來,等.逆行內排列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5):448.
[3] 徐流波,劉 艷,柳福海,等.探討小腸內排列術與傳統腸梗阻手術治療廣泛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6):60.
[4] 陳子敬.小腸內排列術治療廣泛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探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