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茗 姜曉武
摘 要:正值2020年我國全面脫貧計劃的關鍵階段,面對扶助不自強,擠占扶貧資源等扶貧工作問題,儒家以“仁”為目的的“自愛”思想,強調愛身、愛心、注重人我關系,能夠重新架構精準扶貧工作中倫理道德的缺失,順利助推我國扶貧攻堅戰。
關鍵詞:儒家;“自愛”;精準扶貧
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正向著2020年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穩步推進;然而,貧困戶面對扶助不自強,非貧困者擠占扶貧資源等扶貧工作問題也日益凸顯。其中不僅有扶貧制度等客觀方面的固有缺陷,更多的是來自人的倫理道德觀念的缺失。
一、儒家自愛思想的內涵
(一)愛其身——對生命之愛
孔子告誡弟子珍愛生命,“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避免自身和生命遭受傷害,不入危邦、不居亂邦。不僅如此,孔子自己也非常“重生”,在選擇同伴時,不與“徒手斗虎,徒步過河”的人共事,而是“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孟子也認為“生,我所欲也”,懂得自愛,重視自己生命的人不站立于危墻之下。而除了“欲生”,孟子也重視“養身”。“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無尺寸之膚不養也。”認為人對于身體每一部分都要愛護、保養。
(二)愛其心——由表及里
愛其心,即自愛不僅有生理之愛,更有心理之愛,即維護人的尊嚴。自尊,即時刻有尊重自己心意且用正確的方式實現它的能力。儒家認為,人有不可被抹除的自尊,有不能被屈辱的人格。正直的人格要求人要“行己有恥”。“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即人毫無自愛自尊之心,自己不尊重自己,如何要求他人對自己的尊重,便達不到真正的自愛。在保全人格和尊嚴的前提下選擇什么,即為知恥。
(三)愛他人——推己及人
儒家的自愛與愛他相通,更以愛他為目的,孔子說:“愛者欲其生。”愛己之“生”也,愛人之“生”,在人—我中實現生生和睦即表現為仁愛。仁愛在于人對人的愛,在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尊重他人的人格,并將這種對人的尊重落實于滿足他人意愿,實現他人人格的實際行動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真正的自愛在人—我關系中實現,自愛中包含了他愛和愛他才是完整的。
二、“自愛”缺失:人變為脫貧短板
(一)面對扶助不自強
在精準幫扶階段,部分貧困戶消極對待脫貧或不愿脫貧,即常說的“等、靠、要”和“脫貧不脫帽”現象。貧困戶對國家的幫扶物資抱以“等、靠、要”的態度,視之為救濟補貼,來多少用多少;“脫貧不脫帽”即貧困戶達到了脫貧的能力卻不愿改變貧困者的身份,不愿失去貧困者身份帶來的“利益”,不僅刻意隱瞞真實的家庭情況,甚至在扶貧工作中與工作人員扯皮撒潑。
(二)擠占扶貧資源
一是“蓋章貧困”。主要出現在高校學生資助領域,部分經濟狀況良好的學生拿著“貧困證明”領取特困補助,不僅暴露出對經濟困難學生識別工作中還存在不精準的問題,也暴露出“蓋章貧困”類學生缺乏誠信、不自重等道德缺失問題。二是守著“金飯碗”還要飯吃。部分政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之便,鉆政策法規的空子,權力自肥,以權開路,擠占扶貧資源,賺取扶貧“外快”。
(三)懈怠思想冒頭
一是等扶貧資金,等扶貧政策。面對遲遲不能開展的扶貧工作或者進行中遭受阻礙的情況,最有效的解決辦法竟是“等國家的新政策發布下來”。二是等脫貧時間。工作人員大多抱有“不管現在的扶貧工作做得怎么樣,到2020年都會有辦法可以全部脫貧”的消極思想。他們消極的工作態度,直接影響扶貧工作的進度和質量,表現出來就是應付工作,使得幫扶工作者變成了填表員。而也有“急脫貧”的工作人員謊報脫貧數據等,表面看成績斐然,實則不進反退。
三、儒家“自愛”思想對精準扶貧的理論架構
(一)增添人文關懷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在扶貧政策與工作中要實現平等與尊重。這就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在政策制定和工作實踐中,更加注重體現貧困戶的主體性,幫助貧困戶在意識上重視自己,在行動上變被動受助為主動發展,實現角色轉換。同時,更要注意幫扶方案和手段的設計,不僅要解燃眉之急,更要為長遠計,引導貧困戶增強“自造血”的功能。自愛者自我充盈,方可輻散他人。
(二)增強自強意識
2017年國家取消流浪者低保政策,意識到了“單相思”扶貧的缺陷。扶貧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若貧困戶不自強,扶貧政策就變為施舍政策。貧困戶要有自強自立之心性。“借力”得以發揮需要有“自力”保障,自力更生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強大動力。貧困戶還要有韌性,生命的韌性需要個人對身心的不斷錘煉,建立長期奮斗的心理準備和意識;而急于求成之人,無非是為了速成名利,結果往往失去人性,淪為狹隘利益的囚徒。
(三)喚起自尊意識
一是破除守舊思維,發揮每個人的內在潛力,不貧困卻擠占扶貧資源、貪圖利益,遺落的自尊該重新尋回;二是重視工作人員“自愛”的權利。扶貧工作人員及其工作是扶貧政策與貧困戶結合并發揮作用的關鍵環節,要得到更多的重視,尊重,不僅表現為工作人員對貧困戶的尊重,也表現為社會、貧困戶對工作人員的尊重。
參考文獻:
[1]梁濤.郭店竹簡“身心”字與孔子仁學[J].哲學研究,2005(5):46-52.
[2]張葆全譯析.論語通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3]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15.
[5]方朝暉著.儒家修身九講(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甘茗(1992—),女,廣西貴港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倫理學。
姜曉武(1992—),男,湖北黃石人,江西泰豪動漫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教師,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學。
基金項目:2017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精準扶貧的問題與對策的倫理思考”(YCSW20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