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彬彬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近年來,在各大醫院婦產科手術感染仍然較為常見,這與醫院對手術感染認識不足和防控措施不足有關,這就需要進一步分析婦產科手術感染發生的相關原因。本文通過分析本院發生的婦產科手術感染病人情況,總結出各種感染的類別,結合個人的工作經驗,說明了在婦產科相關手術發生感染的原因,并進一步闡釋了控制手術感染的關鍵措施,從而為我國婦產科手術感染防治提供參考。
1 現代臨床醫學婦產科手術感染分析
為了進一步明確婦產科手術感染情況,主要分析了本院在近三年所進行婦產科手術情況,根據總結的數據顯示,在421例手術中有29例出現了手術感染,占總體手術的 6.89%,該水平在全國醫院中處于中等水平。分析感染病人的特征主要為:
1.1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在婦產科手術感染中較為常見,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在手術過程中對病人實施了全身麻醉,需要進行氣管內插管,這就可能導致病人的呼吸道粘膜受到損傷,在手術后由于病人抵抗能力減弱,極易引發呼吸道的感染。第二,在病人護理階段,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絕大部分剖宮產患者家屬、尤其是老年人認為:產后要忌風,故經常出現門窗緊閉),室內通常通風性不好,不能與外界保持良好的空氣流動,導致空氣中病原體廣泛存在,容易進入病人體內引發呼吸道感染。
1.2 手術切口感染 手術切口感染主要與婦產科醫生手術操作技術水平和手術規范性有關。由于手術所使用的器械可能存在滅菌不徹底和滅菌不規范,導致手術中帶有病原體和細菌,在后期恢復中出現感染現象;其次,手術操作也影響到了切口感染概率,若醫生不能嚴格正確的把握手術操作規范,在手術中使切口長時間的暴露于空氣中,就會增加切口感染的概率;同時,手術中若操作不到位,或在術中動作粗暴,導致切口愈合困難,就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病人的切口出現感染現象,導致病人傷口愈合困難。
1.3 泌尿系統感染 泌尿系統感染是手術感染中概率最大的,這與病人的自身免疫情況有關。感染者往往曾經進行過導尿,并且發生感染的概率與留置尿管時間有關。在進行導尿后容易對病人的尿道粘膜產生機械性損傷,并且導尿管也容易將細菌帶入病人體內,導致發生感染。婦產科手術經常要對病人實施導尿,這就導致泌尿系統感染最為常見,這與實施導尿人員的技術有直接關系,若導尿管設置位置不理想,就會增加病人泌尿系統感染的概率。同時,所使用的導尿工具消毒不規范也會導致泌尿系統的感染。
1.4 胃腸道系統感染 由于在進行完手術后病人機體受到較大的影響,病人的消化系統尤其是胃腸道受到麻醉影響或手術操作的物理刺激,往往呈現胃腸道蠕動減弱、排空延遲,并且胃腸道的抵抗能力也減弱。在手術后進食過程中,帶有細菌和病原體的食物很容易誘發病人的胃腸道系統的感染,使其身體抵抗力進一步減弱,消化系統的吸收和排泄能力減弱,體內水電解質呈現紊亂。
1.5 其他因素分析 對于感染病人的年齡進行統計分析可知,感染概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這是由于年齡較大的病人器官老化、且易發生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細菌侵害,也就在實際中更容易被感染。對于感染病人的體型進行分析,體型偏胖的病人更容易被感染。這是由于體型偏胖的病人體內含有大量的脂肪,其糖代謝能力和抗感染能力較差,并且在進行完手術后,體型偏胖病人皮膚組織愈合過程中容易出現脂肪液化,導致了感染率增加。根據病人患病的季節可以看出,夏季氣溫高時病人感染概率增加,這是由于溫度高導致皮膚流汗過多,不利于保持手術位置的干燥,導致愈合速度減緩,病人受感染概率增加。
2 現代臨床醫學婦產科手術感染防治措施
婦產科手術感染只要做到按照規范操作,就可以將感染率降到最低,達到控制病人感染的目的。進行手術感染防治需要分析整個治療與護理過程,從病人的實際情況出發,具體的包括:
2.1 手術前預防感染處理 為了讓病人不受手術感染的侵害,對手術前實施預防措施有著直接的作用。手術前需要對病人手術部位進行嚴格消毒,并且,對于一切所使用的手術器械和工具同樣進行嚴格消毒,并且定期進行消毒能力和水平的檢測,防止手術中引入細菌和病原體。同時,手術前可以采用適當的藥物進行預防感染,在我國婦產科手術中已有實施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案例,針對不同的手術采用不同濃度和種類的藥物,達到控制感染的目的。大家比較公認的使用方法:“頭孢唑林鈉”1.0g ivgtt 術前1小時,若手術比較大、手術持續時間超過3小時以上,應追加一劑“頭孢唑林鈉”ivgtt。此外,手術前醫生必須制定詳細的手術治療方案,對每個病人的病情和手術治療過程進行詳盡的分析。參與手術的醫生和護士要明確手術中各個注意事項,避免由于手術操作問題導致病人感染,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2.2 手術中預防感染分析 醫生的手術操作技術水平不僅影響了病人手術后的愈合程度,而且還影響到病人感染發生的概率。手術中醫生應提高手術操作技術水平,在手術中注意切口深度和位置,嚴格控制手術時間,將手術切口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降到最短。并且,醫生要考慮到病人傷口的血腫現象,對出血部位進行仔細的縫合,避免遺留手術切口部位的死腔,使手術切口達到良好的甲級愈合狀態。在手術過程中嚴格控制出血量,保證病人不因過多流血而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最終發生手術切口感染。
對于需要對病人實施導尿,一定要按照正規的相關操作規范執行,避免手術中引入細菌。對導尿管選擇尺寸要合適,質量過關,且在有效期內,操作過程保證在無菌手術室中進行(不定期抽查、測試手術室的消毒情況,使手術室在術前、術中始終保持無菌狀態),手術中應盡可能的一次插管成功,防止反復插管出現感染,手術完成后應快速的去除導尿管,降低由于導尿管留置時間過長出現感染。針對需要進行全麻氣管內插管的病人,插管過程中處理嚴格把控所使用工具的無菌標準,還要加強實施高水準的插管技術,減少手術對病人呼吸道的傷害,盡可能的降低呼吸道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