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靜
[摘 要] 攝影和美術是姊妹藝術,在現在的中學美術教育實踐中,利用攝影和影像語言的特點,結合影像直觀、感性、輕松和奇觀式的表意系統,將影像引入到中學生的美術教育中,符合中學學生認知階段的特征,不僅有利于藝術的傳播,更有利于提高中學美術教學實踐效果,使學生大大提高對美術課程的興趣,達到事倍功半的目的。
[關鍵詞] 影像;中學美術;教學實踐
在這個科技和自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對中學生美術教學效果的提高,攝影以及影像無疑是最好的媒介形式。據企鵝智酷調查數據顯示,微信2017年9月日均登錄9.02億人,其中朋友圈日發表視頻次數為6800萬次。由數據可以看出,攝影和影像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是非常受歡迎的。自媒體高度發達,使得影像的產生便捷而迅速,影像已經超越現象成為一道獨特的社會文化景觀。據企鵝智酷調查微信用戶顯示,微信用戶中近20%為學生,他們利用微信50%以上是看“朋友圈”的圖片。 影像這種表意體系越來越受到年輕人青睞,中學美術教育應該充分發揮攝影影像的功能和意義。正如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所說的那樣:對于認知能力有限的孩子來說,讀圖有利于他們理解并吸收知識。
一、影像在中學美術教育中應用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中學美術教育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攝影和美術是姊妹藝術,這注定了攝影所產生的影像一定和美術有著密切的關聯。攝影影像以圖片、影視等形態結合現代媒體正在源源不斷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攝影成為一種新的載體,建立了新的中學美術教育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正是中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中學生的美術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各種美學鑒賞和簡單繪畫技巧的形式之上,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影像表達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美的感受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等。
1.提高學生的影像表達能力
攝影拍攝出的影像和美術的影像都是一種影像語言,有著自己的語言體系和敘事方式。影像是培養中學生影像表達和創造力的最為簡單有效的方式,攝影之于影像產生無疑是簡單、快捷和有效的。讓中學生理解如何利用影像表達自我和利用影像來敘事,是中學美術教育中的任務。中學美術教學中繪畫生產出的學生作品也是一種影像,但是這種影像的生產周期要長,不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反復理解并練習影像的表達,而現代攝影快速拍攝影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中學美術教育中,利用現代攝影的影像可以反復練習中學生的影像表達能力和影像敘事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中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就是思維方式跳躍、活潑,因此中學美術教育要借助美術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發散思維能力。美術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一般的中學美術局限于在課堂之上,可以學習的美術類型也就受到限制。攝影的影像作品具有紀實性和視覺延伸的特性,攝影使得遠在千萬里以外的事物保持最大程度的“真實”,通過靜態或者動態的影像展現在學生面前,還可利用現在虛擬現實VR、AR技術將一些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景象“放到”學生面前,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利用多媒體結合攝影影像的美術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可以極大地促進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3.增強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
中學的美術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中學生自覺的學習和創造能力。攝影影像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除了靜態的平面影像,還包括動態影像,比如視頻。現在科技的發展,使得獲得動態視頻影像已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中學生是一個對新事物保持高度新鮮感的群體,他們可以很快利用現代智能設備獲得簡單的視頻。中學美術教育中,可以引入動態影像的創作,如短視頻的創作。將拍攝視頻短片引入中學美術教育中,既可以很快地促使中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們很快建立起團隊合作的意識,又可以在實際的合作中逐漸增強同學間團隊協同的能力。
二、攝影影像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優勢
攝影和美術同為視覺藝術,在藝術本源上是一家。攝影的鏡頭語言、構圖形式、色彩表達、鑒賞要求、對比和意境等方面的原理和要求與美術創作有很多共通之處,攝影影像作品還可使美術在創作中得以啟示。除了攝影的技術層面的應用,攝影的影像本體語言的應用同樣可以和中學美術教育進行結合。因此,影像在中學美術教育中應用相對于其他形式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原因如下:
1.攝影影像獲得方式和美術是姊妹藝術
攝影的拍攝過程中,要研究鏡頭的成像特點、色彩表達、構圖方法等和中學美術教育中的透視、色彩、構圖等技法研究如出一轍。攝影運用這些技法獲得影像更為便捷,這樣快速獲得的影像藝術可以迅速地應用到美術教學課堂之中。
2.攝影影像直觀簡潔使中學美術更加通俗易懂
影像語言簡潔、直觀,通俗易懂,有利于突破中學生年齡認知能力限制,有效提高中學生美術教育中抽象知識的認知效果。中學美術教育和其他學科一樣,要充分尊重中學生年齡階段的認知特征,結合現代中學生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進行教育。美術教育中很多抽象理念,對于只有十幾歲的中學生來說,一下子記住和理解這些是很困難的事情,此時運用影像這種語言形式會有利于中學生對美術學習中抽象理念知識的理解。
3.攝影影像容易與現代媒介結合應用于美術教學中
影像容易和現代媒體結合,有利于中學美術教育形式的多樣性,這樣的教育形式可以更好地被中學生接受并在他們中間傳播。受到網絡化和信息化的影響,對利用現代技術結合影像元素,與中學美術相結合,達到利于中學生接受的,并可以在學生中間傳播的方式。中學美術教學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需要將所學知識在學生之間交流,現在的中學生群體可以充分利用影像這個媒介,將所學知識轉換成影像,在自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和展示,這樣既可以滿足中學生將自己所學成果展示給同齡人,又極大地給中學生帶來了成就感,從而更加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
三、攝影影像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
攝影和美術的淵源已久,沒有哪一門藝術可以像攝影在美術中的應用之如此緊密廣泛。攝影中鏡頭、色彩、構圖和媒體結合等方面都可以很好地運用到中學美術教學之中。攝影影像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包含影像技法層面的應用和影像本體語言層面的應用。
(一)影像技法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
1.攝影鏡頭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
美術教育是一門造型藝術,而攝影鏡頭在不同焦距段也有不同的造型效果。中學美術教育可利用不同攝影鏡頭成像效果來鍛煉學生的造型能力。比如攝影鏡頭的短焦距段造型特點是視角范圍大,可以表現開闊空間和宏大的場景,這一特點適合美術造型中一些多層景物和全景畫面場景的應用。美術教育中利用攝影短焦距鏡頭獲得的夸張變形的畫面效果形成某種特殊的表現意義來創作美術作品。攝影中一般會利用廣角攝影鏡頭景深大、透視效果強的特點,用于表現縱深空間效果,短焦距鏡頭改變景物空間透視關系的能力不僅反映在畫面的深度空間上,也反映在畫面的縱橫兩度的關系上。美術教育在造型的練習上可以利用短焦距變形夸張的造型效果,使得被造型的景物顯得更加高大、雄偉,并以一種對客觀景物變形和夸張的造型效果撞擊受眾的審美心境,賦予畫面以某種特殊的意義。
攝影鏡頭不同焦距段可以產生不同的景深效果,中學美術教育中可以利用攝影鏡頭產生的直觀效果,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對畫面的虛實處理。攝影者在經營畫面的時候,會利用不同鏡頭焦距段產生的不同虛實效果,使得鏡頭前的景物空間呈現“立體的、多層的、多意性”的造型效果,中學美術課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鏡頭的直觀效果來引導學生,利用畫面中的影像一部分清晰(比如主體清晰),而另一部分模糊(比如背景模糊)形成虛實對比效果,造成虛實美,引導學生如何處理畫面的虛實效果。比如攝影鏡頭在不同的焦距段可以使得畫面產生不同的虛實效果,這種不同程度的虛實效果對畫面的影響可以很直觀地表達出來,根據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的階段性特點,就可以利用這樣的鏡頭拍攝出的畫面直觀地幫助中學生理解和認知怎樣處理畫面的虛實效果,以及在美術作品創作中,不同程度的虛實會對美術畫面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2.攝影色彩在中學美術教育上的應用
視覺藝術畫面中的色彩總是受到物體的固有色彩和環境色彩的影響。物體的固有色彩容易理解,也好表現,但是在美術實踐中畫面環境色彩對物體的影響和表現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這時候美術教學中可以利用攝影色彩表達的直觀便捷,將同一物體在不同光源下表現出的形態、同一物體在一天中不同的光線下所表現出來的形態,以及同一物體在同一光線下不同的色溫狀態表現出來的效果都直觀地拍攝下來呈現給學生,學生就可以根據這些直觀的呈現來很好地理解環境色對物體的影響,從而幫助中學生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在生活中,不同的色彩——無論是在攝影畫面還是在繪畫作品中,都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攝影中色彩表現和獲得方式多樣便捷,這正好可以運用到中學美術的教學之中。
3.攝影構圖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
攝影和美術最大的相同之處就在于兩者都需要精心的畫面經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構圖。攝影作品和繪畫作品共通之處在于所有的作品構圖需要在意的不僅是“三分法、井字構圖、黃金分割線”等表面的形式,更為重要的是看作品的主題和主體適合什么樣的表達形式。中國畫論上講:“畫有法,畫無定法。”繪畫實踐中畫面的構圖也是如此。攝影構圖和繪畫構圖一樣,有一些多數人公認的一般性的法則,但這些法則有時又不是絕對的,不可以生搬硬套。現在人們所能接受的一般法則,隨著表達主題的不同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常常會有例外——新生的將最終取代陳腐的。攝影構圖在美術教學實踐的應用中,首先可以將同一個物體安排在畫面的不同位置拍攝下來,接著將這些畫面展現給學生觀摩,從而使學生在觀摩中領悟同一物體不同位置的安排給人帶來的不同體驗。比如一幅帶肩的人物畫面,一般說來,人物的面部在整個畫幅中的位置不宜太偏上、太偏下、太偏左或者太偏右,而且,被攝者的面部假若不是朝向正前方,而是轉向畫面的一側,那么,其視線前方比腦后要留出稍大的空間,以免產生局促碰壁之感。可是在現在的一些畫面表現上,有很多畫面大膽打破前面公認的規律,將人物的面部處于畫幅的一隅,以增加畫面的動感,并使它沒有既定的公式,這樣的畫面在現在環境下看來也絲毫沒有違和感,同樣得到大家的認同和接受。中學美術教學實踐中,在構圖上可以利用攝影構圖的便捷快速而大膽嘗試和實驗,從而可以在實踐中反復練習。
(二)影像本體語言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
1.攝影影像與本土藝術聯姻,擴大中學美術教育的實踐內容
中學美術教育不要“舍近求遠”,要結合當地的文化特點和實際生活中周圍的環境,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到美,感受到生活中的藝術氛圍,避免憑空創造的“美”。這種利用影像結合本土文化的形式對中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作為中學的美術教師,應該對自己所任教區域的民間藝術影像資源充分掌握,不僅僅是簡單地從美術方面掌握,更要懂得這些影像所承載的具體歷史文化內涵。教師自己是一個可以將傳統藝術文化和影像結合起來的專家,才有可能將這些傳統藝術文化結合影像傳授給學生。
2.影像語言與社會媒體結合,擴大中學生美術教育的時間和空間
中學美術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中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就不能簡單的是學校的事情,而應該是“行為、知識、價值體系的家庭、學校、大眾傳媒……三位一體的結果……”中學生在家里和學校對接的“美育”受教育機會很少,少了社會大眾傳媒與家庭這兩者因素結合的中學美術教育有很多缺失。身處中學生年齡階段的孩子,對學校所學將信將疑,有些甚至產生錯誤的理解,這時候,作為學生的家長應該利用家庭中可以接觸到的影像媒介如電視、網絡等,依據孩子對所學到東西的想法加以適當的引導,使孩子可以比較透徹地明白學校美術教育的深層含義。相應的社會媒體如電視等也要制定相關節目進行配合家庭和學校的教育,達到 “三位一體”的效果。比如《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電視節目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優美的視頻畫面等也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美育”的好時機。中學美術教育怎樣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吸引中學生的興趣,社會主流媒體要承擔起社會教化的責任。學校和家庭教育引導好以后,學生對所學美育知識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印象,這個時候社會上的各類媒體和主要宣傳渠道就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個和學校的教育理念一致的強化,這樣“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才可能達到較好的對中學生進行“美育”的效果。
3.影像與自媒體結合,尋求符合中學生樂于接受的渠道
據企鵝智酷2017年最新研究顯示,愿意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信息的人群占76.2%,其中愿意和同學交流互動的有26.5%。中學生處于一個對周圍新鮮事物保持高度新鮮感的年齡階段,中學生對微信等自媒體十分感興趣,且愿意在上面花大量的時間。對于中學美術教育,首先可以借助新媒體,利用影像媒介將中學美術教育積極與新媒體結合,將美術的一些技法教學等由課堂搬到手機這種自媒體上,讓學生對技法的理解可以在學生自己的“圈”里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美術課堂的積極性。其次,利用影像結合自媒體,在自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美術作品。有時候文字不如影像媒介直觀,所謂“一圖勝千言”正是如此。據企鵝智酷調查顯示,“90后、00后”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狀態非常普遍,分享后和自己的同學互動的最多,分享后沒有互動會失落。這些分享內容中,他們更喜歡圖片相關的內容。根據中學生的特點,在中學美術教育中借助影像媒介,在自媒體平臺上加以展示和傳播。由于美術是“視覺化”造型藝術,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探討和交流,這個時候利用影像媒介將中學美術教育中的需求在自媒體上就很容易實現。比如建立課程群加以探討,建立公眾號實現“網上展廳”的展覽等。中學美術教育如同其他教育形式一樣,是一個復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的結合才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4.將美術教育與網絡視頻關聯,適應中學階段的認知特點
據企鵝智酷·新生代網民研究院對年輕受眾調查分析得出,年輕人對視頻、動圖等多媒體的動態信息更加愿意接受,其中2.8%的年輕受眾每天都會看視頻,視頻網站在年輕人中的滲透率高達90.6%,特別是2—5分鐘的視頻在年輕受眾中最受歡迎。中學美術教育課程要抓住這個特點,制作出相應的符合中學生認知特點的美術教學視頻,改變以往的以課堂說教形式居多的教學方法,從中學生認知特點和興趣出發,制作出符合學生心理接受的網絡視頻。現在中學美術教育要結合現代的媒體技術,將手機、電腦、電視多屏融合起來進行,充分發揮影像力量的最大優勢來提高中學美術教育的成果。
“視覺的沖擊使得我們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從圖像事實中接受大量信息的習慣。”影像對中學美術教育“是以獨立形態來講述故事和表達感情”的媒介,當“電視、電腦的娛樂性、豐富性、刺激性毫無懸念地打敗了傳統”的時候,對中學美術教育就要順勢而為,利用中學生喜歡“圖”這個特點,將美術教育和影像進行結合,以提高中學美術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http://tech.qq.com/a/20160321/030364.htm.
[2]http://tech.qq.com/a/20160321/007049.htm#p=25.
[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01/20/14350914_365547761.shtml.
[4]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724972975.aspx.
[5]http://tech.qq.com/original/archives/a126.html.
[6]http://www.sohu.com/a/112269759_483389.
[7]方薰.山靜居畫論[M].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27.
[8]容中逵.當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三種教育誤識[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3):65.
[9]劉波.讀圖時代的受眾心理和閱讀取向[J].編輯學刊,2005,(1):34.
[10]胡清波.晚清年畫的文圖關系研究[J].民俗研究,2016,(4):121.
[11]林川.鄉土的意義與鄉土教育模式的轉換[J].浙江學刊,2009,(2):81.
[12]程然.讀圖時代的中國教育[J].教學與管理,2013,(30)17.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