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通史教材,課程改革,教材改革,大通史小專題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5-0044-05
中學歷史教材即將重回通史體例,這是對歷史本質和特點的呼應及學生思維特點和規律的關照。面對即將到來的通史教材和教學,筆者喜憂參半,喜的是,通史是一種對歷史本質的回歸,有助于師生整體性認識歷史;憂的是由此帶來的對課堂教學模式的大轉變。同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討論和實踐正方興未艾,歷史教學方法也正處于大變革時期。這種挑戰和變革中孕育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中學歷史教師需抱著“舍我其誰”的氣概迎難而上,迎接挑戰,適逢其會。
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有注重通識和通史的優良學風。而且認為“史學成就最高表現是通史撰述”。①在近代歷史和史學革命中,通史更承載著特有的文化責任和民族擔當。②不管古代還是近現代,通史撰述地位一直很高。然而通史編纂卻非常難,“通史內容范圍廣大,非有學貫天人、事總古今的本事,一人之力是不易成事的”。③通史體裁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也存在著自身學科特點所致的編纂困難。
在上輪教改之初,《歷史教學》雜志社就曾專文討論中學歷史教材編纂問題,許多專家出過珠玉之言,很有先見和創見。其中,前輩齊世榮先生曾指出教材編纂應圍繞怎么給學生傳授智慧和觀念問題而展開,注重的是教材和教學的關系。④可見,中學歷史教材的編纂,一直和課程結構變化、課程改革有著緊密的聯系,甚至可以認為教材寄托了課程改革的愿望。⑤
現今,我們站在又一個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重要轉折點上。中學歷史教科書改革見證了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在2004至2006年之前的一段時期,歷史教育取得了較多的成就,但存在的問題也很多。具體來說,通史體裁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出現了分量過多、難度過大、要求過高,脫離學生認知能力、認知水平的問題。中學教師迫于教材的這些問題,只能一講到底或以講為主,疲于應付考試,學生則被動聽受,死記硬背,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機械、單調,歷史學習能力低下。⑥這些問題極大制約了歷史教育教學的發展。
由此,課程改革呼之欲出,教材的變革是先導。高中選擇中外歷史合編的專題史型教材和課程結構,在諸多改革選擇中脫穎而出。專題史型教材亮點眾多,故事性強,文字簡潔易懂,圖文并茂,有趣生動,沒有通史面面俱到的負擔,令人耳目一新。課標、教材和教學改革呈現一體化,以教材為依托的課程改革寄托了教師找回“失落已久的職業自豪和創造自信”的夢想。①
正是那個時候,有學者提出了另外一個新問題,就是教師在按專題講授的基礎上,如何體現模塊之間的必然關系,即歷史內在的邏輯關系,這關系到歷史教學的課堂質量和教育功能的實現。因為這是由歷史學科的特點所決定。②這種疑慮具有先導性,也具有普遍性。
專題史型教材經歷了十多年實踐的考驗,因教材變革誘導而生的課程改革推動了歷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但優良的通史教育教學經驗和專題史型教材引導下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能否被接下來新一輪的改革所批判、繼承和發揚,是眾多一線教師深深憂慮的。時空感的削弱,知識體系的斷裂均是專題史無法回避的缺陷。如今,積累十多年教育智慧的歷史教育的大時代奔涌而來,回歸歷史的學科特點和本質的通史教材,在時代的呼喚中應運而生。可以想見,未來中學通史教材將突出歷史整體性、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基礎性、趣味性和生動性,也將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改革要求。
本輪課標與教材的接連變革,存在緊密的聯系,是課程與教學頂層設計下的產物。中學歷史教材通史體例的變化順應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時代要求。通史教材“通”的指導思想,將引導中學歷史的“教和學”更好地突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
通史教材和教學,將更加突出時空觀念。通史“通”的史識和敘述將帶領中學一線教師走出專題式教材編纂因切割知識而造成的困境。走出困境的推力就在于通史突出了時空觀念,并幫助教師培養學生這一關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史講究橫觀和縱觀。縱觀,即縱向考察歷史發展脈絡。橫觀,是要“觀察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總的特點”。③因此,通史之“通”第一要義,即是突出通史編纂中的年代原則,按年代、朝代、時期、社會發展階段等要求編寫教材,突出歷史發展過程,彰顯年代的精神。通史之“通”第二要義,還要突出橫向對比,注重考察不同空間、地區、民族、國家在同一歷史年代或階段的歷史事物及其發展狀況。在教學實踐中,在專題史教材下需要師生突破和整理的時間線索和空間框架,將來會完整明白地擺在教材中,整體性和系統性顯得更為突出,教學展開會更為順暢。
通史教材和教學,會引導學生通過歷史的整體學習培養更為深切的家國情懷。首先,中國作為擁有幾千年多民族長期共存、多種文化交融發展歷史的國家,通史的“教與學”勢必要求將多民族的血肉聯系和各民族的文化放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宏大歷史中去認識和考察,領會并內化為學生的民族情懷,這種情懷也只有放到歷史發展進程中,才更有說服力。④其次,中國史作為世界史的一部分,尤其是有著一段強而衰、衰而復興的近代歷史,需要突出地將中國史放在世界史的范圍中進行考察,在世界和世界歷史中找到家國的定位和正確的自我認知。因此,通史的“教與學”勢必要求更多地將中國和各國的歷史放在全球史中去,同時這為認識、解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又相互聯系的歷史發展進程提供了條件。最后,通史教材為培養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包容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文化的成就和多樣性創造了可能。學生在中國與世界的通史教材的學習中,家國情懷得到積極培養,助推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熱切追求。
通史教材和教學,將更好地詮釋唯物史觀。唯物史觀相關論點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矛盾運動等內容,都可以從一部科學的世界通史中得到闡發。①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通史體裁的教材有助于師生積極落實科學史觀,貫穿唯物史觀的相關觀點,認識到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也是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內容。通過通史的學習和理解,學生更容易發現唯物史觀及其觀點的正確性,例如更容易發現生產力的標準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的根本標準,例如自有階級以來,階級斗爭確實起著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
雖然唯物史觀是正確認識歷史的觀點,但是,這一歷史學科素養并不排斥其他史觀或者其他內容。通史涉及范圍廣和豐富的特點,將讓教師施展開手腳,借助不同史觀和內容,帶領學生認識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的時候,通史教材有助于教與學中理解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具有的反作用,尤其是政治活動,它是人類活動最深層、最活躍、最生動的部分,②通史教材也將更好地認可文明多樣性和歷史人物的主動性,認識到社會生活、物質生活、社會風俗等的變遷與活動。這是由“通”的本質決定的。
通史教材和教學,將使史料實證素養得到更為積極有效的落實。近些年來,中學歷史課堂,已“拋棄以論帶史或以論代史”的教學思路,史料實證受到普遍重視。而通史教材的回歸,將越發讓有學科特點的科學實證精神站上教學改革浪潮的潮頭。首先,通史是對歷史的回歸,通史的“教與學”將繼續印證歷史學就是史料學的合理性;其次,通史縱橫范圍廣、內容豐富和復雜,決定了由史料得出歷史知識和歷史解釋是最佳選擇,只有史料實證過程才能讓歷史具有生動性、活潑性和科學性;最后,通史更為仰賴歷史學專家和學者的理論性論述或宏大敘述,提高了史學專業論述在教學中出現的可能性,增加了相關史料的依賴程度,突顯了“通識”的價值。向實證性教學和教研轉變,將是未來的大趨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科實證能力的機會越來越多,余地將會越來越大,學生無疑將是最大受益者。
通史教材和教學,便于落實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歷史著作都要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做出解釋,教材本身即是歷史解釋。在五大學科素養中,歷史解釋素養最具綜合性,貫穿在其他四大素養之中。從前面幾項學科素養落實的推動上,歷史解釋的過程也在不斷地發生和發展,歷史解釋能力也得到不斷培養。依據通史“通”的敘述,學生更容易習得通史教材已有的歷史解釋,也可以得出更具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歷史解釋。
唯物史觀下,根據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精神,不懈地追求科學的歷史解釋,孕育家國情懷,正是新時期歷史教育教學的本質要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同通史教材的變革一道,都旨在回歸歷史本質,追尋教育價值,實現歷史教育的目標。面對這一終極的目標,筆者以為具體教學策略需要把握幾個原則,才能引領歷史教育教學不斷走向新時代。
(一)重視吸取兩種教材的經驗和教訓,繼承和發揚長期積累的歷史教育教學智慧。
首先,不重蹈舊通史問題的覆轍,須發揮新通史教材的長項。如今重回通史教材,再復通史教學,一定要避免舊通史老問題的再次出現。通史教材編纂自有專家學者高屋建瓴的設計和思考,但我們一線教師則一定警惕老通史中幾個教與學的尖銳問題,例如歷史知識體系過嚴過難,傳授知識過繁過雜,填鴨式教學,學生機械學習,學科素養較差等。有些問題是由編纂造成的,但需要克服的還是教學的頑固問題。作為一線教師,要堅決不回老通史的教學老路。
其次,我們講授的內容固然要“通”,要整體,但也要有主次。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還有“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發展,是決定歷史縱向和橫向發展的最根本的因素”。①通史教育的重心仍然是政治經濟文化史,輔以歷史人物和社會生活史。這也便于通史突出基礎性,便于教學改革“輕裝前行”。
再次,繼承和發展專題史型教材教育教學的優點。專題史型教材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好平臺,找到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奮點,也找到了歷史教師的主導性。繼續借鑒專題史型教材體例的優勢,繼承以專題內容為特征的歷史學習的結構和方法,充分認識專題史內容分類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專題史是通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得益彰。專題史教材擁有培養學生主動性和創設歷史情景的優勢,對于歷史思維培養作用巨大。十多年專題史型教材的教育教學積累是一代人的教學實踐的智慧,在未來的通史教育中,是否能繼承這股智慧,同時是否有緊緊把握住活潑富有朝氣的中學生的興趣點,在當下選考高考改革中,又別具一番意義。
最后,通史要求更多總結歷史規律,突出基礎性。“疏通知遠,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依據自己的歷史知識觀察當前的歷史動向,又一個是依據自己的歷史知識提出自己對未來的想法。”②通史“通”的深意,需要師生合力在未來找到并運用歷史智慧的本意,是歷史學科特有的特點,這一點值得師生深思。“會通”是困難的,卻是一個好目標,是通史教育教學的努力方向。通史教學方法和精神與通史編纂的要領相同。一本比較完好的通史,“第一要直通,第二要旁通,最后要會通”,③“好”的歷史教育和教學,通過通史的教育,也是兼顧這三種境界。要解決通史的“舊”負擔,在通史教育上要輕裝直道而行,突出中學歷史教育的基礎性。
批判和繼承通史或專題史教材教育教學的方法,我們不回避舊問題,也尋找老問題的新化解途徑,更嘗試新問題新方法,繼往開來。
(二)重視“把老師的還給老師,把學生的還給學生”的原則。這是歷史教育教學的總原則。
歷史教育工作者宜考慮各種歷史概念在少年學生理解歷史方面可能形成的障礙,對學童歷史思維的能力限度進行研究,然后有目標地引導提高他們對歷史的認識。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對象是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認識、研究并將之施教于學生之上,是教師的職業擔當。
首先,就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而論,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偏重能力和過程,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則傾向知識和情感。一定程度上而言,前兩項核心素養,重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是要首先還給和必須還給學生的內容,教師的角色是教會歷史解釋的方法和原則,幫助學生養成史料解讀的能力和實證的意識。后兩項內容,教師的講授還能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灌輸”有一定的價值。但是,積累這么多年的改革和實踐,我們可以斷定:教師應該停下過度講授,把史料實證和解釋過程交給學生,才能彰顯時代的精神和改革的意志。其中的歷史解釋是素養的重中之重,而史料則是歷史解釋的脊梁。學生參與史料的解讀,借助科學史觀和方法,形成正確的歷史解釋,是歷史教育教學的改革潮流。
其次,教師也不可過度依賴材料,輕視知識。“批評以灌輸史實為主要任務的歷史教學傳統是對的,提出改進教授歷史方法,讓學生認識史料與歷史知識的關系”,④但也要注意回避以下問題:一是否定歷史知識的講授和學習;二是沒有歷史知識做基礎,所謂鑒別材料,重建史實,變成猜謎游戲;三是形式主義,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大講資料,失去歷史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四是新瓶舊酒,學生沒有參與解讀材料,成為教師解讀材料;五是過多強調歷史知識的不肯定、偏見等方面,導致學生否定一切、懷疑一切,不尊重歷史學者的勞動,更會發展為對事物或自以為是、模棱兩可的態度;六是單方面強調史料的作用,無視史料與歷史知識相互依存的事實,這是對歷史方法的誤解,與史學的實質有違。①這些矯枉過正的做法違背了學習歷史的規律,與改革的初衷是南轅北轍的。
(三)重視歷史基礎知識教育和歷史情感教育相結合。
歷史作為一門兼具科學性和人文性的學科,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撇開歷史的哲學理論的探討,回到中學歷史課堂本身,中學教師始終要認識到“情感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是歷史真實的重要組成部分”。②這種實情需要我們一線教師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歷史培養內容有情感。通史的學習要求不僅僅是掌握課程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培養。在家國情懷這一學科素養中,要求突出歷史教育教學的終極關懷與現實關懷功能。培養中學生的家國情感,是一個時代任務,也是一種民族擔當,更是突出歷史學科繼往開來的價值功能的重要內容。
其次,歷史教材有文學藝術性,有學者講到:“今天的歷史教學賦予歷史教師使命,文史結合這個歷史學的優良傳統理直氣壯地光耀于歷史課堂之上。……優秀的歷史著作應該也能夠做到既警人又感人。”③歷史教材曉暢優美的文字,讓教材產生魅力和趣味,這是學科魅力得到彰顯的一部分動力。在課堂上,教師以自己有的高尚情感和激情,影響到學生的情感和激情,配以教材感性優美的文字,引起共鳴,無疑是理想課堂的最好注腳。
最后,歷史想象需要情感和想象,把握神入歷史想象的重要性。這也是由歷史內容本身包含情感決定的。“讓學生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去觀察當時的世界,像他們那樣思考,從而把握他們的思想、情感、信仰、動機和意圖等,并理解其思想的發展變化”。④情感通過文字和說明產生相連,即產生“同情之了解”,這是神入歷史的精神所在,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神入歷史無疑會增強學生對歷史理解,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一堂理想的課堂,肯定是一堂有情的課堂。
中學歷史教學承擔著為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培養獨立和理性公民的歷史重任。中學歷史教材重回通史,也是頂層和基層的長期互動討論和實踐的結果。站在中學歷史教學發展史的重要階段上,歷史教師迎來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和教材重大變革的歷史機遇。借助這波強勁的改革浪潮,歷史教師必將掀起新一輪教學智慧頻現和發展的新高潮,最終促使教師重拾信心,完成立穩樹人的根本任務,答好時代的考卷。
【作者簡介】張鵬,中學一級教師,浙江省義烏中學歷史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