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洋靜
摘要:歷來注重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都是相關機構工作的側重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更是需要專門的人才去踐行。特別是對于高校而言,它作為培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主要機構,擔負著不容推脫的責任。盡管,當前,很多高等院校設置了相關的教育專業,側重對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無論是在課程設置,還是教材的選擇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正是著眼于此,探究了培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相應措施,以期對未來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有相應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人才培養;不足及措施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美妙旋律,溝通著人與人之間最微妙的情感。所以,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保護人類財富的中重要環節,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管理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必要性
民族性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屬性,做好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民族能夠發揚光大的重要保證之一。高等院校理應注重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這樣才可以確保這一領域的專業人才更為專業化的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高等院校擔負著傳播具有正能量音樂文化的責任,也是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而培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人才,可以與高等院校音樂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為高等院校音樂教育諸如新的活水源頭,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傳承和保護我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專業人才,相信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培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專業設置現狀
不管是培養何種專業的專項人才,均需要依托合理科學的專業課程。縱覽我國眾多高等院校,比方說新疆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以及泉州師范學院等眾多高等學府,特別是一些師范類院校,在進行音樂課程設計的時候,有所側重的設置出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專業,但是,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如何完善相應的課程設計,繼而更好的適合社會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需求。
第一,當前設計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的公共課程的時候,很多都是在本學校目前的課程基礎上融合音樂學的相關專業進行設計的。但是,因為很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學習者,由于其依然屬于依據特長專業走進高校的學生,他們的文化底子并不強,因此,在學習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尚且存在著相應的難度。并且作為公共課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課程相對于一般的音樂學知識,更需要學習者加大精力投入。
第二,專業技能課以及基礎理論課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學生的主要學些科目。依據對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專業培訓的時候,應當引導學生學習傳承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有關知識。但是,事實上,當前的高等院校當中,能夠勝任傳授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專業理論實施的施教者相對缺乏,其理論水平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因此,應當從教師隊伍方面,進一步強化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的相關專業老師的培養,以此來作為培養相關人才的可靠保障。
最后,當前對于該類專業人才培養所開設的課程依然和音樂學相關的課程雷同,導致沒有明顯的學科特征,培養出的專業人才也和實際需要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編制出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教材與對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可以說其內容編寫與現實需要相比較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
三、培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建議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較為廣泛的內容,掌握相關的內容對于該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搜集、整理、搶救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專業人才工作的重點,同時他們還需要做好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任重道遠。唯有這些專業人才有著強烈的責任心,社會各界對其工作大力支持等,才能實現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的目標,可見,培養相關專業的人才也應當從諸多方面入手,有的放矢,落實到具體環節。
第一,增強受培養主體的民族自豪感。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傳承著民族最久遠的燦爛文化,也彰顯著一個民族彪炳歷史的民族精神,它們正如一顆顆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珍珠,采擷每一顆,都是一段魅力四射的記憶。因此,培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應當從“娃娃”抓起,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種子播種在孩子們的心田,帶著這種民族情懷,深入解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的意義,傳承中華文化。
第二,整合現有高等院校教育資源優勢,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培養專門化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教育機構。高等院校相對于其它教育階段的學校更具備一些教育教學的資源優勢,因此,作為培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重要機構,高等院校就需要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強化跨學科之間的合作,特別是搭建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之間的橋梁,實現歷史、美術、音樂及文學等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之間的資源互補。并有條不紊、主次分明的展開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建構,依據受教者的需求進行教學教學目標的設置,明確相關的教學規劃,將校方相關的專業力量有效的整合起來。
第三,完善相關的教材編制。借助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本教材,可以將更多的專業知識傳輸給學科人才,使他們在親身實踐之前,更為直觀的感知相關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所凝聚的民族智慧。而今,人們更為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借助教材可以讓尚且處在學習過程之中的受教者接收精神上很好的熏陶,相關的教育教學工作者都應當積極進行相應的探究,將教學實踐和未來的培養目標熔鑄到教材之中,不斷完善,以期培養更為優秀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
四、結語
在我們國家,高等院校之中所實施的音樂教育,業已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專業人才,但是對于專業的解讀并未和社會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需求尚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欠缺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相吻合的培養人才模式,由此不利于培養出優秀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調整培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將受教者作為教學之本,注重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精準定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正是當前相關教育教學機構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常躍紅.以音樂為助力培養中高職優秀人才—音樂教育在中高職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08).
[2]李愛真吳躍華編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