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理念呼喚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化。課程化模式讓綜合實踐活動變得“可見”“可教”“可學”。目前,課程化模式在綜合實踐活動應用中主要存在著教學內容綜合性不強、教學方法單一、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對此,學校首先應該立足校本教研,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統整性;其次要關照師生主體,促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最后需健全課程評價體系,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化模式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1(a)-0-02
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化模式的必要性
現代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要求學生既具備豐富的科學人文知識,也要具備創新素養等綜合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知識和能力兼備,又勇于創新的新型人才。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活動方式,因為其綜合性、靈活性等特點不易被教師理解,在實際中也較難把握,面對這樣的困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化模式正好為其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思路。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化模式即“讓綜合實踐活動成為課程”,堅守國家規定的課程規范,激發全員參與的興趣;遵循問題式實施和跟進的指導方式,在綜合活動實踐課程的課時、課程評價、獎懲機制等方面進行嚴格規范的管理,如此一來,才能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變得“可見”“可教”“可學”,真正地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體現的理念和培養的目標落到實處,實現“讓每一個孩子都精彩成長”的理想。
2 課程化在綜合實踐活動應用中的問題審視
2.1 教學內容綜合性不強,校本教材有待進一步開發
任何課程的開展都離不開課程內容和資源的支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亦是如此。課程化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教材和內容的問題,學校所處的自然及人文歷史環境,學生的學習情況等因素均在考慮之內。早在課程開設之初,我校就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結合學生興趣和我校實際有針對性的設置了綜合活動實踐課的內容,從三年級至六年級分別設置了種植、氣象觀測、刺繡、編織、烹飪等課程內容。但是,不同年級之間的學習內容是割裂開來的,各個學科之間的綜合性、統整性不強,相應的校本教材也沒有完全開發出來,這實際上影響著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效果。
2.2 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空間缺失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師生全員的互動參與是不可或缺的。面對各個年級開始的不同課程內容,教師要依據內容的特點和思路進行課程準備,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還需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以挖掘每個學生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特長和閃光點,這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實際上,受制于學校師資隊伍的結構和數量,以及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展開的時間空間有限,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普遍比較單一,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空間有限,未能將學生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
2.3 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課程評價鏈接著課程的起點和終點,它是對課程結束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效果的一個判斷和總結,也是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否達成的一個衡量。對于學生而言,課程評價可以檢測實際的一個學習效果;對于教師而言,課程評價是促進自己反思成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整個學校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水平的一個契機。但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評價什么,如何評價,這些問題仍然是一個難題。目前我校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僅僅是通過開展主題活動進行評價,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影響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水平。
3 課程化模式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應用的途徑探析
3.1 立足校本教研,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統整性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必然需要綜合化課程內容的助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化本質上是要將實踐活動統整歸類,以課程的方式更加有序且有效地展開。具體而言,首先要立足校本教研,開發綜合化、規范化的校本內容。由學校領導帶頭,學校教師參與的教研小組在學期內旗鼓時間會進行教研活動,立足本校的實際,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公開課、專題研討等方式解決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大家共享成功的經驗,共商解決問題的辦法,力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步一步的規范實施和綜合。其次要整合學科內容,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倡教師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觀察與眾不同的東西,在此基礎上積極思索,同時配合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寫活動日記,寫操作步驟,寫活動感受等,課程內容綜合性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會進一步提高。
3.2 關照師生主體,促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學方法不僅僅是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對于教師而言,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態,也要給予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空間。因此,師生的互動參與式課堂離不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具體而言,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主體,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手腦并用,以動促思,發展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比如他們可以通過查找有關氣象知識來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為更好地進行研究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實踐的主題有了更加自主的學習方法;其次要關照學生體驗,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學生來自自身的體驗和經歷是非常寶貴的。讓學生能有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體驗的平臺,讓學生有探究學習的機會,有展示成果的舞臺,能分享他人智慧果實,能體驗成功喜悅,充分地感受綜合實踐活動的樂趣與價值,可以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去。
3.3 健全課程評價體系,促進課程的不斷完善
首先師生要參與評價,激發師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積極性。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設計要進行評比,評比得分將在學期末的綜合考核中加分。對學生的作品也要進行評比,不僅拿出一定的資金對獲獎學生進行獎勵,還對輔導教師進行獎勵加分。通過評比活動,鼓勵師生將課程的優勢發揮到最大程度,同時在評比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其次,過程性評價要貫穿始終。例如,學校每學期會開展“我是小小天氣預報員”,由每班輪流一周進行天氣預報,每天早上上學后組織學生進行氣象觀測,并將觀測結果書寫在小黑板上,以便全校師生了解。開展“我來為您做頓飯”活動,將他們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學習的烹飪技能展示給家長,孩子們可能只學到簡單的拌涼菜的技能,但將技能轉變為一種情感更加可貴。通過這樣的過程性評價將學生學到的點滴都展現出來,起到良好的激勵和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曉明,孟慶泉.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撬動學校整體課程變革[J].中小學管理,2017(12):22-23.
[2] 劉安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新定位與相關主張[A]. 當代教育評論2015(第2輯)[C].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5:9.
[3] 李強.從“活動”走向“課程”——提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水平的必由之路[J].江蘇教育研究,2015(Z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