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祥龍
摘 要:在中西方發展進程中,歷史文化差異使得中西方家具設計從形式、風格、裝飾等多個方面都大不相同,也正是基于此,中西方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會相互借鑒,形成了相互影響的設計格局。本文對中西方家具設計的比較進行了集中分析,并重點闡釋了中西方家具設計的相互影響,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西方;家具設計;比較;影響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8.200
1 中西方家具設計的比較
1.1 中西方家具設計理念差異
在中國家具設計中,道器論、創物論、工巧論以及致用論是思想根本,因此,設計項目要以實用性為基礎,要在審視的基礎上,利用自然結構和不經雕琢的結構保證造物的豐富性,從而真正追求審美境界。也就是說,在中國家具設計中,也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傳統理念,確保實用性更加貼合需求。
而在西方設計結構中,一些偉大的思想家為家具設計項目奠定了基礎,在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理念中,美和善是根本也是萬物確定的基礎,因此,在西方家具設計中,更多的開始追求實用、美觀以及經濟性。而在進入到巴洛克美學時代后,工藝上浮華奢靡成風,利用精美的設計凸顯貴族裝飾的風格成為了當時的設計坐標,尤其是在家具設計方面,更加注重新穎和標新立異。在文藝復興后,整個西方家具設計實現了回歸,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平衡,在維護設計要求和設計體系的同時,也為后續設計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確保家具整體設計結構也更加靈動。
總之,中西方設計結構和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社會思想趨勢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中國的“和”思想一直主導著文化領域,因此,我國家具設計也一直秉持流動平和的設計理念,這對西方后期設計產生了深化的影響,為文化融合提供保障[1]。
1.2 中西方家具設計材質差異
追溯中西方家具設計差異就不能忽略家具的材質,這主要取決于差異化地區的地理條件、資源儲備等。在家具設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基礎性材質的選擇往往決定了設計的基礎性要求。設計人員要結合不同的材質對其自身特性進行挖掘和研究,從而保證其發揮最大的優勢。在我國傳統的設計結構中,由于軟木數量較多,因此,被應用在家具中的幾率也較大,若是按照木材的硬度以及實際強度對其進行劃分和區別,最突出的就是熱帶硬木,以紫檀木和黃花梨木為代表,以保證整個家具的使用年限以及整體質量。但是,在西方的家具設計工作中,對于軟木有著不一樣的概念和理解,主要針對是針葉樹,其中,冷杉、雪松等是較為常見的“軟木”,而在西方的定義中,硬木主要是指核桃樹、櫻桃樹等,這一點恰恰和中國相反。正是由于材質的劃分存在差異,因此,在造型處理和制作工藝流程方面,中西方家具也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風格。
在我國歷史記載中,唐代器物主要是以花梨木為根本,明代則多用紫檀紅木、楠木以及樟木等,更加注重木質本身,因此,為了體現其材質和色澤,一部分家具并不需要油漆填涂,形成了硬木家具系列。整合結合木質本身的特性,工匠利用通體光素的方式對其不進行刻意的裝飾,只是突出其本身的文理結構,從而帶給人回歸自然的清凈質感。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楠木的應用路徑較為廣泛,由于木質本身十分穩定,紋理也非常細膩,工匠們會將其進行簡單的打磨,然后作為家具,也就是俗稱的金絲楠木。此時在國外,利用厚橡木制作家具的數量較多,在填涂漆料后能呈現出暖色調,成為了巴洛克時期的關鍵性設計結構和家具代表。
1.3 中西方家具設計造型差異
中西方在家具造型設計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形成了各具代表的家具結構體系。
在中國,唐代家具以前伏或側身為主要依靠和支撐,利用家具起到支點的作用,而在椅子設計方面,也多為大曲背,無論是扶手還是椅腳都較為粗大。此時,埃及的家具設計和制造項目成為了國家內較為突出的研究項目,椅子的造型也更加多變,帶椅背的和無扶手有椅背的等等,都成為了羅馬家具的特色。
而在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從席地而坐逐漸向垂足而坐轉變,家具的類型和設計工藝流程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明代家具,其在整體結構和造型設計體系方面也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尤其是造型上更加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以及樣式結構的多樣性,不能突出了藝術感,也能完全貼合人體生理特點,加之材質本身的特性,實現了典雅之美和實用之美的有效融合,也完成了藝術和生活的結合。另外,在明代家具分析方面,其造型上的線條美也十分特殊。并不是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是更加注重了線條的簡約設計,確保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更加貼合實際應用需求,因物而異呈現出差異化特色結構,體現出的線條美也十分搶眼。例如,如“s”形的椅背設計,不僅僅符合人的生理特點,整個設計結構和樣式也獨具匠心,尤其是椅子的線腳變化,突出了豐富且精湛的設計功底。并且,在家具設計借助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等差異化比例的分析和搭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幾何斷面結構,不僅能突出設計的裝飾效果,也能提高藝術情趣。
與此同時,西方進入到文藝復興時期,家具的風格也被賦予了新的造型和表現方式,往往更多地模仿建筑結構,要保證家具設計的外觀較為莊重,整體線條也呈現出粗獷的特征,更加貼合古希臘的羅馬建筑風格。中國式建筑對于西方巴洛克建筑的影響力較大,且能將較為嚴肅的雕刻造型轉變為優美生動的狀態,利用多變的線條將端莊的設計結構和曲線結合在一起[2]。
1.4 中西方家具設計裝飾差異
在裝飾方面,我國在唐代家具中裝飾樣式較多,其中,螺鈿裝飾結構、平脫樣式、金銀繪裝飾以及部分密陀僧繪制的圖樣等,都具有非常深遠的藝術研究價值,這也體現了當時裝飾手法的多樣性特征。而此時的古埃及,主要是利用象牙、金箔片或者是珍貴的寶石進行裝飾,將金屬和木材進行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埃及家具設計中還會將椅子腿設置為獸頭形態,主要是由于法老和獅子之間的淵源,利用這種方式能有效展現出尊貴威嚴的氣質[3]。
進入宋代,我國家具設計的裝飾圖樣更加的挺拔和秀麗,和當時文風相符,形成了樸素雅致的設計基調,并不做大面積的裝飾,只是在一些細節處進行處理。明代則不同,此時的雕刻工藝發展迅猛,將雕刻和家具設計結合在一起,利用浮雕、透雕以及兩者結合的工藝手法提高設計水平和效果。此時的國外,文藝復興帶來了更多的涂飾手段,尤其是在胡桃木上進行鑲嵌變化成為了當時國外興起的裝飾風格。
2 中西方家具設計的相互影響
縱觀我國家具的誕生和進化,從秦漢到西晉,再到宋元,直到明代達到巔峰,家具的形式和材料工藝都實現了蛻變,設計結構也發生著改變。中西方設計元素的融合使得差異化風格無論是在造型還是在色彩、材質等方面,都實現了升級中西方家具設計之所以存在差異,不僅僅是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和政治體制、物產資源以及工藝水準等方面也是息息相關[4]。
2.1 中國家具對西方設計的影響
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明代家具具有深遠的藝術價值,且對西方家具設計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明代家具中,“三彎腿”設計結構是最早被模仿的中國設計元素。“三彎腿”設計最大的特征就是流暢的造型和線條,有效的展示了設計結構的美感,對于西方家具的極簡風格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西方家具中的條案和明代設計中的條案也是驚人的相似,主要是借助工藝結構中的獨特榫卯結構設計,能在滿足功能的同時,提高其整體形式水平,在制造過程中無需添加釘子和膠,就能形成統一的設計整體。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傳統設計體系中,明代的“明式椅”是設計史上的巔峰,這對于西方設計有很大的啟發。其中,北歐丹麥設計師就從中獲取了美學靈感,在1944年設計出第一把椅子,并且命名為“中國椅”,在后來的設計中,以中國風格為主題設計出一系列椅子形態。
正是借助文化和設計元素的傳承,使得中國設計靈感實現了跨國界的傳遞,也使得國外對中國設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中西方貿易交流逐漸增多的背景下,將西方洛可可和巴洛克風格與中國傳統設計結構相融合,能有效提高中國工匠汲取設計靈感的效率,并且在改革的基礎上實現家具設計的創新[5]。
2.2 西方家具對中方設計的影響
借鑒西方設計靈感的歷史淵源要追溯到鴉片戰爭時期,列強進入中國的同時,也使得一部分西方家具和近代設計理念流入國內,家具的根本材料中,洋松、柏木、麻櫟等也呈現出大量的進口狀態,中國從傳統的封閉狀態逐漸開始接受一些新鮮事物,使得家具行業也開始尋求突破。此時的歐洲,家具風格以古典風和折衷主義為本,因此,家具設計方面更加側重于巴洛克、洛可可以及新古典式家具風格,這些新奇的設計和藝術結構也在國內逐漸形成了市場。在西方設計元素進入到中國市場后,中國的家具設計行業采取了兩種方式:第一種,中西結合。將西方設計元素的細節應用在傳統設計中,增添了整個設計結構和造型的別致性以及新穎程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時新家具”,有效結合了傳統工藝,形成中西工藝的碰撞和融合。還有就是將哥特式尖頂設計結構和我國傳統結構進行融合,造就了一批較為別致且新穎的家具結構。第二種,完全西化,無論是設計結構還是整體造型方面幾乎成為了西方家具的翻版[6]。其中,較為出名的就是文藝復興家具,利用旋木半柱結構以及對稱曲線較為明顯的雕飾裝飾作為基礎性設計元素,從而制作的櫥柜也成為流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家具設計結構。另外,“法式家具”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流行樣式以及“大英式”維多利亞時代的白蠟克嵌金線家具也以期奢華大氣的風格吸引了廣大中國消費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末期,西洋床成為了市場上的新寵,一些達官顯貴會不惜高價購買西洋床。這也使得當時的家具設計人員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逐漸開始利用中國傳統制作工藝制作床體,并且在其中融合中西方設計元素,形成了具有中西方文化特征的特殊性融合結構。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使得家具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家具設計結構也逐漸更新,無論是西方設計元素,還是中國本土設計元素,在特色化融合體系下,都能從根本上滿足文化底蘊和精神追求,正是借助理念的影響,使得設計結構之間的比較更像是文化的碰撞。
研究我國家具設計近代發展結構不難發現,家具設計要想實現進一步發展,要對工藝加工給予重視,適當回歸,無論是材質選擇、結構設計還是裝飾花樣,都要更加貼合實際需求。尤其是近幾年,復古風潮興起,古法家具設計已經成為趨勢,工匠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批量的模仿和加工,而是要回歸自然,真正做到返璞歸真,實現中國家具設計的可持續發展[7]。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對中西方家具設計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傳統家具設計理念和原則為現代家具裝飾設計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想順應時代發展和設計進步的趨勢,設計工作不能一味盲從,而是要在汲取設計思想后對其進行更加精細化的加工,實現文明和文化的傳承,融合傳統設計元素,設計出更加簡約大氣的家具結構,促進我國家具市場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楊淘,車佳惠.西方文化對清代家具設計風格的影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12):96-97.
[2]劉聞名,劉鑫.中西方家具設計風格差異探究及中西文化融合探索[J].設計,2017(17):120-121.
[3]潘晶.中西方古家具造型的比較與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2015
(01):106-107.
[4]孫遲,孫大林.探析中西方古典家具的相互影響[J].設計,2015
(19):65-67.
[5]陳學文,王艷婷.中國傳統家具與現代空間環境的語義互聯[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146-149.
[6]劉亦初.“慢設計”理念影響下的平面設計新思考[D]:西安美術學院,2015.
[7]譚湘贇.淺析中西家具在設計與風格上的差異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