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走向“新時代”的民俗學:2017年中國民俗學

2018-04-26 09:35:28林繼富譚萌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8年1期
關鍵詞:理論創新新時代

林繼富 譚萌

摘要:2017年中國民俗學繼往開來,砥礪奮進;2017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起點之年,在理論拓展及學科話語體系建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新時代”未來民俗學研究中,公共民俗學、密切民眾生活、民俗學的中國特色理論體系建設等領域有待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中國民俗學;理論創新;現實問題

隨著國家“雙一流”建設的穩步推進,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多學科交叉研究、互相滲透,各學科取得了長足進展。中國民俗學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研究對象與基礎理論不斷拓展、研究方法不斷創新,學科隊伍不斷壯大。2017年,中國民俗學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從理論民俗學向實踐民俗學轉型,踐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精神,繼往開來,砥礪奮進,在“講好中國故事”、促進鄉風文明、提供中國智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2017年中國民俗學的基本走向

2017年是中國民俗學承上啟下的一年。承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民俗學繼續夯實自身學科地位,針對講話中提到的發展戰略不明確、訓練培養教育體系不健全、人才隊伍總體素質亟待提高等問題進行改善。開年伊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民俗學在挖掘文化深刻內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民俗學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在“雙一流”建設的穩步推進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調查和研究導向,在構建民俗學話語體系、振興傳統工藝、豐富節日內涵、落實振興鄉村戰略等方面積極作為,尋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交流互鑒、統籌協調。

2017年民俗學全方位、多層次地培養人才,特別注重培養年輕民俗學者,開辦暑期學校及研修班,以老一輩民俗學者帶動青年學者的方式,指導青年學者開展調查研究活動。實施高齡非遺傳承人搶救性保護工作,為年輕傳承人開辦青年非遺傳承人研修班。截止2017年,全國共有78所高校參與研培計劃。2017年10月31日,中國文聯“文藝扶貧奔小康”示范縣民間文藝人才培訓班在安徽太和開辦,來自全國27個中國文聯文化扶貧示范縣的民問文藝家代表參加了培訓活動。與此同時,人才培養對象拓展到新聞媒體從業者及普通民眾。2017年8月29日,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承辦的2017非遺傳播高級研修班在北京開班,對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記者及相關人員等進行了培訓。另外,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開展多種傳統文化展覽,為民眾提供更多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加深民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培養民眾的“文化自覺”,提高民眾的“文化自信”。

2017年,中國民俗學深入闡釋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致力于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2017年1月8日,“建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的話語體系暨2017年《民間文化論壇》編委會會議”在北京舉行。圍繞《民問文化論壇》,討論了如何傳承弘揚民間文化、如何建立更好的學術平臺等議題。11月25日,“中國民俗學關鍵詞”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該研討會推進了中國民俗學理論建設,為建立中國民俗學話語體系,深化“一流學科建設”中民俗學學科的內涵建設,加快和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邁出了關鍵性一步。

在搶救與保護民俗傳統方面,建立健全民問文學數據庫。2017年,中國文聯、中國民問文藝家協會啟動實施“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以深入民間、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為原則,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實施“大系出版工程”。

在學術研究方面,2017年民俗學不斷深化、拓展基礎理論研究,扎根現實,注重實踐,聚焦當代社會熱點話題。一方面,學者對神話、民間故事、親屬制度等傳統民俗的研究范式進行了創新,另一方面,也將研究范疇拓展到災難民俗、武術民俗等多個領域。民俗學研究立足當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一帶一路”的實施等社會熱點議題從理論和實踐角度進行了探討,為實踐的進行提供了學理支撐。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中與民俗學相關的項目包括:“太湖流域民間信仰類文藝資源的調查與跨學科研究”(陳泳超)、“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資源體系與基因要素圖譜研究”(柏貴喜)、“中國少數民族神話數據庫建設”(王憲昭)、“英雄史詩《格薩(斯)爾》圖像文化調查研究及數據庫建設”(楊嘉銘)、“中國嶺南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研究”(麻國慶)等。這些項目的立項在彰顯社會對民俗學高度關注的同時,也展現了民俗學研究回應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的追求,以及中國民俗學研究走向多元化與多樣性。

2017年中國民俗學仍然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譯介國外民俗學前沿理論,邀請國外民俗學者前來講學。中國民俗學會與美、日民俗學會建立長期聯系,國際學術會議不斷召開。在與他國民俗學互動的過程中,中國民俗學也發出自己的聲音。

2017年中國民俗學注重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實現了理論創新與方法創新,注重與其他學科及他國民俗學的交流互動,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迎接新時期的到來。

二、民俗學研究理論拓展與創新

2017年,中國民俗學研究一方面著力于拓展基礎理論,推進理論創新;另一方面,中國民俗學者聚焦當代社會,針對社會熱點、重點問題提出意見與建議。中國民俗學的研究不固于學術理論,也融入到社會實踐中,為搶救與保護文化遺產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而且,中國民俗學在與他國民俗學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以“他山之石”的力量,落腳于構建中國民俗學學科的話語體系。

(一)拓展基礎理論

2017年,民俗學者不斷拓寬研究領域,嘗試從不同視角對民俗生活傳統研究對象進行闡釋與分析,尋求具體民俗學研究的視角及路徑。

學者們對神話、民間故事等民間文學文類從多學科的角度進行研究,學術對話不斷加強。“神話學反思及其思想研究”學術研討會于10月15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院舉行,《民間文化論壇》第5期以“神話主義與朝向當下的神話學”為前沿話題,集中呈現了近年來民俗學者對神話的研究。葉舒憲主張將“中國神話”轉變為“神話中國”,即打破文學本位的神話觀,綜合文、史、哲與宗教學的視野,通過神話研究文化。在《神話觀念決定論與文化基因說》和《中外玉石神話比較研究——文明起源期“瘋狂的石頭”》成果中,他通過研究玉石神話,解釋其背后隱藏的玉石崇拜和宗教觀念,進而探討玉石對文明起源的影響。呂微結合“神話是人的本原的存在”,認為應該將神話作為研究文化及人的方法;楊利慧補充了關于神話與神話主義分界,以及神話主義研究動機和意義的闡述;施愛東指出神話主義是時代性的前沿學術概念,也是鐘敬文先生所倡導的“中國民俗學派”的探索性成果;陳泳超認為“神話主義”研究揭示了神話在當代社會中的運用,表現了鮮明的當下關懷;戶曉輝從實踐民俗學的角度解讀了“神話主義”;王杰文和譚佳則論述了“朝向當下”的內涵與意義。林繼富、吳曉東等學者均就神話研究“朝向當下”發表了看法,認為神話朝向當下的研究應該處理好神話傳統與現代生活的對接。在神話研究方面,還有學者從宗教學、醫學等角度切入,考察神話中的具體意象,如茍波《中國古代神話中黃帝的形象和圖騰演變》、賈利濤《從“神農嘗百草”看本草起源的神話建構》等。

在民間故事方面,田兆元提出了民間故事的向實研究。《毛衣女故事之生育互助主題——傳統敘事的向實研究路徑》認為對民間故事的解讀可以嘗試在抽象框架下將敘事語段和特定的社會現實相聯系,從而通過對傳統敘事的解讀產生對現實問題的啟示。林繼富則提出可以從“記憶”的角度研究民間文學。雖然“記憶”一直以來都是民俗學關注的焦點之一,學界關于災難記憶、社會記憶的研究成果頗多,但將歷史記憶與民間文學相結合進行研究的方式則為新穎之舉。林繼富通過援引生動的案例,說明民問文學不僅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們對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站在研究社會發展史的立場上,好好利用民間文學十分有意義。他和彭書躍在文章《民間故事講述人與苗族“花場”的建構》中解析了苗族“花場”記憶的不同層次,以及這種記憶對族群認同和文化觀念的意義。同時,在2017年清明節期問,他發表在《人民政協報》上的文章闡述了清明節記憶的能動性,認為這種能動性來源于人的生活、時代因素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王丹《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儀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表述》呈現了“打喜”儀式的歷史圖景,打喜儀式的民間敘事與儀式的關系,揭示了儀式變遷背后隱藏的生活變化及社會觀念。黃景春《民族記憶構建的民間文學方式》闡釋了當代民間文學的多樣性及通過民間文學來研究民族記憶的兩種途徑,并在此基礎上指出民間文學對于國家政治認同和民族身份認同的構建都具有重大意義。

“譜系”是民俗基礎理論關鍵詞之一。2008年,林繼富曾在《民俗譜系解釋學論綱》中指出從現實的學術立場去關注民俗和研究民俗的需求使民俗譜系解釋學的建立具有必要性。他闡明了譜系解釋學理論的內涵具體包括親緣譜系、姻緣譜系、地緣譜系、族緣譜系、鄉鄰關系和語言譜系等。2016年,田兆元從譜系的角度打開了民俗舟船的圖譜,打破過去局限于一村一社區對端午競舟進行的局部調查,對民俗舟船進行了全面的剖析。2017年,田兆元《民俗研究的譜系觀念與研究實踐——以東海海島信仰為例》認為可以從族群譜系、空間譜系、時間譜系與形式結構譜系等方面對民俗譜系進行研究,并以東海海島信仰譜系為例,說明東海文化的整體性與譜系性關聯,從而指出海島信仰譜系研究的文化史意義及國家文化認同價值。民俗譜系分析為民俗事象的歷史研究及變遷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2017年,學界嘗試對中國傳統民俗及已有理論從空間、宗教、身份、哲學等新的視角進行討論。彭兆榮認為紀念性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文化再生產具有語境性,文化遺產的語義、價值和認同也是語境化的。劉鐵梁《親屬制度研究的反思與再定位》指出當前親屬制度研究中未對姻親關系的規范及歷史變化予以重視,主張將親屬制度置于生活實踐中進行考察。陸群《五溪流域盤瓠廟時空分布研究》認為五溪流域盤瓠廟時空分布的原因與地理環境因素、信仰人群的增多和分流、深厚的宗教歷史傳統與宗教心理需求等有著重要的關系。張澤洪《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民俗與道教論析》從宗教、歷史的角度揭示了西南少數民族民俗與道教的關系,并認為這種關系的形成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結果。林競和林曉平則考察了老子和莊子對民俗的表述,構建前秦民間民俗的譜系,并總結了他們思想中的民俗觀念。王明月《身份與手工藝生產: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機制研究——基于布依族蠟染技藝的討論》從身份視角解讀傳統手工藝的生產過程,認為生產者對多元身份的適應性導致了生產活動的多樣性。毛巧暉《微信時代清明節儀式空間與民間敘事的重構》認為現代通訊及社交媒體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作為個人微觀敘事及情感表達的微信對清明節的敘事,在與國家話語保持大體一致的同時,顯現出清明節節日與節氣合一、戶外活動為主、哀思與快樂交融的傳統。學者們也從新的角度解讀已有理論。王欣從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入手,探討了“生活世界”與民俗學的關系,并指出以關注具體生活狀態、傳統與個人性、身體感受為重點的表演理論體現了民俗學“生活世界”的核心內涵。

2017年,學界對曾經未能引起注意的民俗事象進行了研究,比如,周星《現代中國與“亡靈”三部曲——唐山、汶川、玉樹大地震遇難者的悼念、祭祀與超度問題》、游自熒《從洪水神話到洪水敘事:——以山西洪洞災民為中心的災難敘事和社區重建》、王曉葵和雷天來《“祭祀”與“紀念”之間——對“東方之星”事件“頭七”公祭的考察》對災難敘事、社區重建、祭祀與紀念等話題進行了探究。武術民俗也引起了學人注意,葉云亭從文化學原理考察了中國體育人的生存處境,鄭國華通過對傳統武力陋習的考察揭示了其對當代的警示,唐韶軍和王美娟討論了作為武術的梅花拳如何在社會組織及民問信仰中發揮作用。道路、河流與民俗關系向來十分密切,但是,民俗學者很少引起注意,聶羽彤《道路與權力——從苗族獨木龍舟節的建構歷程看清水江中游地區的社會變遷》中著重討論了清水江流域苗族的“獨木龍舟節”如何在權力作用下,通過清水江沿線民眾社會生活變遷,分析國家權力對地方社會文化、民俗變遷的影響。

2017年中國民俗學在理論拓展與創新的過程中,注重與國外學者交流,譯介國外學術觀點,形成學術對話。在這種交流中,一些引人深思的話題被提起。美國學者愛略特·奧林《缺失的理論》對當前民俗研究及民俗學理論化問題進行了反思與批評,鼓勵民俗學者走出文化批評的迷思,直面對民俗學真正有重大意義的理論構建力量。其次,國外有關女性民俗的研究成果被譯介入國內并引起了國內學界對民俗學中性別研究的關注。部分學者考察了表演及辦公室中的性別構建,或是將食物與性別相聯系,考察食譜中顯現出女性生命史;部分學者則通過女性研究來重新審視口述史等研究方法中出現的問題。《民俗研究》2017年第3期開辟名為“女性民俗專題”的欄目,包括邵鳳麗、蕭放《從主婦到廚娘——傳統宗祠祭禮中女性角色的歷史變遷》、朱宇晶《表征性父權:傳統、女性策略與父權再生產》、葉蔭茵《苗繡商品化視域下苗族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的重塑——基于貴州省臺江縣施洞鎮的個案研究》、黛安·泰《加拿大大西洋省區女性告別單身派對之意義探究》,學者們根據不同地區與國家的案例對女性民俗進行了探討。

總體而言,2017年民俗學在基礎理論拓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無論是在研究對象的拓展,還是研究方法的創新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為未來民俗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保護民俗遺產

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快速發展,傳統民俗處于急劇變異和消失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保留并傳承民俗傳統文化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民俗學在保護與傳承民俗傳統遺產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學界采用多種方式記錄并整理民俗傳統資源。

民間文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眾日常生活中創作、傳承的文學。2017年2月23日,中國文聯在北京召開實施“中國民問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工作座談會,啟動對口頭文學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該工程是繼20世紀80年代《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后的又一重大工程,它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影像方式、數字化方式以及各民族特有的口頭和儀式傳承方式建立起的完備而多元的口頭文學遺產資料庫。民間文藝學家和民俗學家積極參與到工程的建設中,為資料的收集及整理出謀劃策。此外由林繼富主編的“中國民問口頭敘事文叢”11卷本,湖南文藝出版社執行的大型民間故事調查研究項目獲得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出版圖書和2017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經典民間故事”中的苗族、納西族、傈傈族和回族民問故事進入,在選編者的精心勞作中走向民眾。這些均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文學的重要行動。

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社會各界關于傳統節氣及民族傳統節日的興趣愈發濃厚,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被提上日程。民俗學者在解讀和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并在傳承節日傳統與構建新的節日習俗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17年3月,中國民俗學會與文化部恭王府在北京共同建立了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并與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共建了“中國立春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民俗學會下屬的各二級研究機構采取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調研的模式,舉辦約30次國內及國際學術研討活動。2017年3月28-30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在安徽淮南舉行;8月26-29日,“中國(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論壇”在江西新余舉行;8月27-29日,“七夕民俗與現代生活”大講堂在河南魯山舉行;11月3-7日,“重陽——中國鄉規民約、家風家訓研討會”在山西舉行,諸如此類以歲時節氣與節日文化為主題會議的召開,為挖掘節日文化以及更好地傳承節日傳統提供了平臺。

傳統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門類之一,在2017年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年初,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共同引發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計劃》提出要遵循“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堅守工匠精神、激發創造活力、促進就業增收、堅持綠色發展”的原則,學習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在此基礎上,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紛紛開展,面向全國招收學員,促進了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創新。

2017年,文化部非遺司繼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搶救性保護工作,并整理出版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十講》。該著作從多學科的角度針對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中的學術要求、文獻收集、操作規程、文稿整理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記錄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各地非遺主管部門與相關學者合作,以影像的方式記錄高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平及非遺項目,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為今后傳統文化傳承及研究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2017年11月舉辦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影響力。

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旨在從日常生活出發,全方位保護傳統文化,其理忿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和“見人見物見生活”。2017年是文化生態區建設的關鍵時期,7月26日至27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工作座談會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召開,各保護區工作人員與學者專家一同參會,探討保護區建設的方法與策略。

隨著對包括農業、農村和農民在內的三農問題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明及精神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學積極參與到促進鄉風文明的建設中,在讓人“記得住鄉愁”、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1月20日,以“鄉賢鄉土鄉愁——鄉村文化振興的‘徽州探索”為主題的“文化徽州高峰對話”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會上,學者與文化工作者就如何挖掘并建設鄉村文化以及鄉賢在新時代鄉村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展開了深入討論。

在保護與傳承民俗遺產的過程中,注重提高民眾對傳統文化保護的認同感、參與感,增強傳承實踐的動力。2017年6月5日至10日,“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在北京恭王府舉行;10月25日至31日,“剪不斷的鄉愁——中國剪紙傳統與創新藝術邀請展”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行。此類展覽吸引了大批民眾前去參觀,借助媒體的宣傳獲得社會輿論的關注,使更多的民眾了解傳統民俗,產生對傳統民俗的感情,并自發保護與傳承民俗遺產。

傳統民俗的保護與傳承以傳承人為中心,有賴于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與完善,只有保護了人與文化空問,才能恢復民俗傳統的生命力,發揮其自身的能動性。

(三)推進學科建設

2017年9月21日,由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這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國家戰略,為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各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雙一流”建設為民俗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林繼富在《民俗學如何做到“頂天立地”:2016年中國民俗學》中,對我國民俗學在2016年的發展進行了總結歸納,并明確了民俗學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方向。他指出,2016年的中國民俗學在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績,但也存在對當代中國社會問題闡釋力較弱的不足。總結并回顧往年民俗學學科的建設,對進一步發展民俗學具有指導意義。

民俗學學科史和課程體系建設是老話題,2017年卻又成為新焦點。施愛東對中國民俗學初始階段幾位民俗學者的思想進行了分析,指出顧頡剛等人將民俗學作為國學研究范式為后代民俗學的立足及發展奠定了基礎。蕭放和孫英芳對民國時期大學民俗學學科建設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并指出民國時期中國民俗學的特點是:民俗學活動的興起和發展有力地推進了民俗學學科的發展、民俗學研究背景下的民俗學課程體系得到初步的構建和發展,并揭示了這種以學術研究為根本動力的民俗學學科發展歷史對我們今天民俗學的發展仍有重要啟示。

中國民俗學的發展與教學活動和課程體系密切相關,劉鐵梁將目光聚焦于民俗學概論,在回顧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書寫史的同時,探討了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的基本思想及其影響。他指出現有民俗學概論不能完全跟上社會生活文化,并認為民俗學概論書寫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要盡可能地吸納對現實生活變化的民俗學研究的新思路和新經驗,爭取避免重復,做到與時俱進。林繼富和張旺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民俗學教材進行了分析,在表彰取得成就的同時,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問題。魏同玉和孫寬寧則從當前學校民俗文化課程的建設入手,探討了在相關課程選擇時存在的主體窄化、價值取向偏離、結果失衡等誤區,并認為應當在選擇相關課程時實現主體化定位,以達到切實提高師生對民俗文化課程的認同感。萬建中以贛南師范大學民俗學學科為例,揭示了田野調查在民俗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及實踐方式,并認為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對人才培養和村落保護都具有積極作用。穆昭陽則從民俗學學科建設的視角研究了民俗學教學與民俗教育。焦學振以《劉魁立民俗學論集》為例,結合劉魁立先生的生平,梳理《論集》的相關學術脈絡,對20世紀80年代中國民俗學學科性質、結構及任務進行了介紹,呈現了以劉魁立先生為代表的中國民俗學界第二代學者在民俗學教學及課程建設上的貢獻。

除了對學科史及學科建設的討論,很多民俗學人也立足當下,試圖從多方視角對民俗學研究的正當性與可行性進行探討,為民俗學的研究與建設提供新角度。這些探討主要從民俗學研究的倫理原則、民俗學的本土化建設等方面展開。

中國民俗學會擬制訂的倫理守則對民俗學研究的倫理規范與原則進行了探討。戶曉輝的《民俗學為什么需要先驗邏輯》對康德的先驗邏輯觀念進行梳理,并揭示了先驗邏輯對民俗學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民俗學不僅需要先驗邏輯來進行明確的知識劃界,而且“需要超越性一躍”,即跳出有限的經驗界,進入理性的“目的王國”,才能真正以實踐民俗學的方式論證并維護普通人的自由、權利和尊嚴,由此成為一門現代學科和偉大的學科。此外,戶曉輝《人為目的:實踐民俗學的倫理原則》及呂微《民俗學學術倫理規范的善與惡》從康德關于倫理原則的討論入手,將實證論的民俗學轉化為實踐論的民俗學,認為應當在把任何人當做手段的同時也把他們當做目的(包括其自身的目的和作為人類的理性目的)。

部分學者聚焦于當代社會生活的改變,為民俗學研究指明了新的研究道路。高丙中在《日常生活的未來民俗學論綱》中指出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革命及學術聲場都是面向未來的,民俗學也不例外。他論述了日常生活與民俗學、日常生活的民俗學及日常生活民俗學的核心問題,并將話題引向日常生活的未來民俗學。在此過程中,他以當前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例,闡釋了為何民俗學是面向未來的以及未來民俗學的重要意義。他認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未來,有賴于民俗學者的貢獻。周星則在《“生活革命”與中國民俗學的方向》中指出由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眾衣食住行及思想觀念的改變,中國民俗學在現代轉型的過程中應當注重3個方面:一是發揮民俗學的公共性,積極地參與(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建設;二是圍繞著民俗之“民”展開研究,要注重民眾的自主性與能動性;三是圍繞著民俗之“俗”展開研究,拓展民俗學的研究對象。王杰文《新媒介環境下的日常生活:兼論數碼時代的民俗學》在前面兩位學者論述的基礎上,聚焦于“新媒介”主導下的日常生活,梳理了新媒介與民俗學的概念框架,對當代民俗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中國民俗學與國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張舉文提出將“亞民俗”作為民俗學學科發展的有機部分。他在《亞民俗:學科發展的有機動力》中回顧了中美兩國民俗學交流的歷史,認為民俗學者有必要記錄自己,形成“人研究人”的亞民俗交流。張志娟《西方現代中國民俗研究史論綱》(1872-1949年)將西方現代中國民俗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確立期(1872-1892年),延伸期(1893-1923年)和交融期(1924-1949年),并分析了各個階段的特點。

中國民俗學一直在嘗試建立并健全屬于中國民俗學自己的理論體系。2017年,民俗學界對過去中國民俗學本土化做出的努力進行了一定的總結。萬建中和廖元新《忠實記錄、立體描寫與生活相:三個本土出產的學術概念》在梳理“忠實記錄”“立體描寫”和“生活相”三個關鍵詞的各自發展和相互關系的同時,指出了它們與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表演”“語境”等來自西方民俗學研究的關鍵詞之間的關系,并認為厘清中國民俗學關鍵詞及范疇不僅對于理解中國民俗學學科發展有幫助,也在中國民問文藝學本土話語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2017年11月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的“中國民俗學關鍵詞”學術研討會上,60余名民俗學者就包括民俗、民俗學、家鄉民俗學、《歌謠周刊》等在內的理論關鍵詞、刊物關鍵詞進行了討論,針對中國民俗學的歷史及當前熱門話題展開了探討。

(四)聚焦當代社會

2017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鄉村振興、城鎮建設、精準扶貧等工作的展開,民俗學將目光投入社會現實,對以上問題進行了回應與探討。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中國民俗學的建設和發展相輔相成。一方面,民俗學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中,為非遺工作的開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另

方面,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關注推動了民俗學在中國的發展壯大。

2017年民俗學界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及相關文件進行討論,也從學理的角度探究非遺與民俗學學科的關系,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進行反思、提出建議。彭兆榮在《另一份遺產:民俗與“非遺”的歷史交情》中,以知識產權為歷史切入口,在梳理我國民俗的表述邏輯和知識譜系的基礎上,收集整理了大量非遺進程中的資料,探討了非遺與民俗之問的邏輯關系。他表明正是由于非遺也是“活態遺產”,它便與“民眾生活”的民俗疊加在一起,兩者難分涇渭。

學界對非遺傳承發展的基本規律、特點有了更深的理解,關于非遺的研究愈發強調人的重要性,從文件解讀到實踐中都強調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高丙中認為文化的代表性與公共性意涵使得將文化事象或社會事物命名為非遺成為可能,而且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或文化遺產成為處理社群差異與區隔的新方式;他解析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精神構成及其在中國的實踐,指出《公約》的一個核心精神是通過文化來尊重人權,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理念和操作設計與費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意蘊相通,并揭示了當非遺保護成為我國的一項公共文化事業后,“社會中的文化”再次受到重視,改變了近代以來的文化體系。戶曉輝則通過解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文本中包括“community”等在內的關鍵術語及其法律內涵等內容來探討保護的終極目的,并指出非遺保護的新倫理是“以人為中心”,從而勾勒出非遺保護的實踐范式。

民俗學界關注非遺保護實踐從我國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開始了,2017年中國民俗學者秉承了這一傳統。《民間文化論壇》2017年第1期前沿話題專欄圍繞二十四節氣展開,對其起源、價值與意義和自媒體環境下的保護進行了探討,對推動非遺保護工作的良性發展及社會文化建設的有序展開進行了思考。2017年第4期的前沿話題則以“國際視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實踐到反思”為題,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與經驗進行了總結分析,并措建了中外民俗學者就非遺話題探討的平臺,共同促進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張舉文、周星及王雨琛另辟蹊徑,破除了僅將非遺作為“傳統”或“政治”來研究的束縛,他們透過非遺探索當下中國文化實踐和表象圖景的內在邏輯。黎氏明李和沈燕分享了越南的非遺保護實踐經驗。安德明則將目光轉向中國在非遺保護方面的實踐,指出“非遺”概念的引八及實踐的開展,對中國文化及社會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想化的理論與特定語境下的保護實踐存在矛盾,并因此產生了一些問題,希望在以后的“非遺”保護中,堅持《公約》精神,為實現馬克思所強調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做出特殊的貢獻。

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由文化部、工信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作為非遺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工藝越發受到學界的關注。柏貴喜和陳文苑在《南方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資源及其基因圖譜編制設想》中,強調要科學地認識傳統手工藝的產生、發展規律并建構科學有效的保護傳承機制。彭兆榮《論“大國工匠”與“工匠精神”——基于中國傳統“考工記”之形制》通過歷史考古闡釋了“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完整價值和深刻意義。徐藝乙《材料·工藝·形態——傳統手工藝及其關鍵詞解讀》認為傳統手工藝有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在保護與傳承傳統手工藝的過程中,也應注意恢復和重建民眾健康而講究的生活方式。曾鈺誠《認真對待民族民問傳統工藝保護——以<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為視角》解析了當前民族民間傳統工藝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內容正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解決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民俗學界就民俗與城鎮化、民俗遺產保護與地方社區建設之問關聯進行了探討。郭劍平等著的《治理視野下民俗習慣與新農村建設研究》,以瑤族為例討論了民俗習慣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內在關聯。提倡在新農村的村民自治管理中,應該合理利用社老、長老會,發揮民俗習慣在鄉風文明建設的作用。張土閃以魯中地區兩項菲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社會治理的互補關系,并督促建立“城鄉民俗連續體”。

“一帶一路”是2017年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民俗學學界也對此作出了積極回應。戶曉輝表示,“一帶一路”不僅關乎國際經濟貿易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及文化主體之間的互通有無。朝戈金追溯“文化遺產”概念及內涵的變遷,并分析了這種變遷與國際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聯,從而揭示了非遺保護在“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阿地里以《瑪納斯》為例,探討了“一帶一路”與口頭史詩的流傳之間的關系。熱依汗以《突厥語大詞典》《福樂智慧》《五卷書》等對中亞地區較有影響的維吾爾古典遺產為例,探討了它們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對國家及地區的文化影響。朱剛提倡在“一帶一路”下,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虞耕則通過對馬東平《走進入坊文化邊界中的回族民俗文化》的評述,將其與絲綢之路的歷史經驗結合起來,彰顯了絲路精神的意義。

(五)跨界學術交流

2017年,中國民俗學學術交流十分頻繁,“引進來”與“走出去”齊頭并進,與他國民俗學人進行了頻繁的學術對話。

國內高校邀請兩岸三地及國外專家前來講學,對民俗學前沿理論及話題展開探討。張舉文教授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題為《民俗學與民俗認同:殖民時代的宗教和哲學儀式與民族學》的講座;美國民俗學者蘇獨玉、麗薩·吉爾曼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行題為《民俗學,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地方感:以中國西北為例》《何為民俗?——二十一世紀美國學者對“民俗”的界定》《地方、國家與國際:基于對馬拉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等講座;日本菅豐教授和島村恭則教授分別在南京農業大學召開題為《“新在野之學”時代下民俗學者的職責》及《何為民俗學(Vernacu]ar Studies)?》的講座。諸如此類講座及討論促進了國內外民俗學者的交流,為民俗研究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在“引進來”的過程中,國內學界譯介了一部分國外學者的著作及文章。《民間文化論壇》2017年第3期開辟以女性《主義)民俗研究為主題的專欄,譯介凱瑟琳·博蘭、貝弗利·斯道杰、羅杰·吉奈里等人的作品,探討女性民俗實踐的多樣性;第4期和第5期開辟專欄“關于日本民俗學何去何從的兩代人之問的對話——日本版全文譯文呈獻”,譯介由福田亞細男、菅豐、塜原伸治合著的超越“20世紀民俗學”:我們從與福田亞細男的討論中學習了什么?》。《民俗研究》2017年第3期刊發日本學者菅豐以“新在野之學”為中心的系列文章,以及學者對其“新在野之學”的倡導及實踐的理解。丁曉輝的著作《阿蘭·鄧迪斯民俗學研究》對美國民俗學界的代表人物阿蘭·鄧迪斯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揭示了借鑒其理論進行民俗學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中國大陸民俗學“走出去”的步伐加快。2017年4月15日,“2017海峽兩岸民問文學學術研討會”在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舉行。該學術研討會為兩岸三地民問文學及文化的交流措建了橋梁。由中國民俗學會、美國民俗學會和日本民俗學會聯合發起的國際民俗學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Federation of Folklore Societies,簡稱IFFS)于2017年8月9日,在比利時列日市首屆世界人文學術大會期間正式宣告成立。由中國民俗學會、美國民俗學會和日本民俗學會共同舉辦的“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國際探討會暨暑校”于2017年7月16日至27日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舉行,促進了中、美、日三國民俗學研究者之間的學術交流。

與此同時,民俗學與文學、人類學、民族學、傳媒學等學科的聯系日益緊密,探究從多學科、多角度進行民俗研究。董曉萍《跨文化民俗學:鐘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以鐘敬文先生的留日經歷為線索,探討了中國民俗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中國民俗學與日本等其他國家民俗學的交流與融合,揭示了跨文化研究的本質。“博物館與文化遺產:民俗學觀點”學術研討會于2017年11月舉行,學者們將博物館學、地理學、民族學等學科視角納入對文化遺產研究的范疇,回答了“民俗學如何有可能促使學科自身與博物館一道‘遺棄自身傳統,創造性地完成各自的(或者共同的)實踐范式的轉型”的問題。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推進及“一帶一路”的深化,為民俗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交流提供了平臺。2017年5月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舉行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中,來自各地各民族的民俗學者、民族學者、人類學者參加會議,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倫理問題等多個方面展開討論。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更是集中了多學科、多地域的專家學者,為民俗學研究路徑及研究范圍的開拓提供了契機。

三、結語

總體而言,2017年民俗學在夯實理論、聚焦現實、構建話語體系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學者從學理的高度探討了民俗與城鎮化、新農村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民俗學之間的關系,使民俗在當代社會實踐等方面具有更強的學術理論指導;學者在構建中國民俗學學科體系及話語體系方面做出了貢獻,較為全面地回顧了中國民俗學史,并對中國民俗學中的關鍵詞進行了探討,促進了中外民俗學的對話。值得注意的是,民俗學與其他學科以及其他領域的聯系日益密切,加強了與企業、新聞媒體的聯系以及社會傳播的深度融合。

2017年中國民俗學在基本社會關系不變的前提下,中國民間社會的權力、人際關系發生了變化,諸如國家中的社會關系、文化與市場關系、官與民的關系以及民與民的關系等一系列變化。中國民間社會結構的變化導致了社會過程的變化,導致了鄉村社會文化變化,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民俗生活的變化,乃至成為當代中國民俗轉型過程中的突出現象。變化中的官民、城鄉與民眾之間形成的民俗變遷、轉型和發展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的民俗學研究再也不是簡單的運用外國理論套在中國民俗研究的身上,中國民俗研究再不是西方民俗理論的試驗場,而應該是中國本土民俗理論,乃至帶有普遍性民俗理論的發源地,以此貢獻并推進世界民俗學理論體系的建設。

理論和概念具有特定的歷史語境,中國的民俗理論生長從來就是如此。中國民俗學理論建設離不開社會現實和民眾生活實踐,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存在距離,包含民眾生活最為常見的家國情懷,然而,中國人不擅長將自己的生活理解理論化。這樣一來在中國民俗學界形成了過分依賴西方民俗學的關鍵概念、理論世界,于是,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國原本具有濃厚生活色彩、中國人精神氣質的民俗觀忿也被西方化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民俗學學界急需要從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經驗基礎上總結、提煉形成屬于自己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理論。

2017年,中國民俗學仍有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以及進一步加強的方面:公共民俗學理論研究、公共民俗學與政府提倡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間的關系尚未措建,甚至還未引起民俗學者的足夠重視;民俗學對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新型城鎮化仍然未能予以高度關注,并且沒有針對這類社會關注的問題展開系統深入的討論,未將其上升到學理高度進行研究;針對“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民俗學研究,目前較多集中于民問文學的考察,對其他如歲時節氣、民問信仰等方面的考察較少;目前民俗學的大多數研究是點狀研究,缺乏寬廣的視野,民俗譜系研究有待建立;借助互聯網及大數據等現代工具,傳統文化的數據庫雖然已經啟動或已經建立,但是基于這些數據庫的跨文化或跨地域的民俗研究暫未展開。

中國民俗學的“頂天立地”以“腳踏實地”為前提,2017年中國民俗學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但這些不足是基于已有的成績上的進一步補充,這些不足向我們指明了中國民俗學未來的研究方向。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完善不足,中國民俗學才能“立地”。中國民俗學的“頂天”則有賴于民俗學人的共同努力,從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展開民俗研究,建立中國民俗學的話語體系。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明確定位,以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觀念對于“新時代”的中國民俗學建設來講,是契機,是挑戰,為中國民俗學理論生長、理論體系建設和中國民俗學服務社會、提升民眾生活幸福感等方面提供了廣闊天地。

猜你喜歡
理論創新新時代
擱淺的“新時代”,“樸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體時代下的編輯工作研究
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堅守與創新
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路徑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5:10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商業經濟的理論創新與發展實踐探索
鄧小平南方講話關于生產力問題的理論創新
科技視界(2016年16期)2016-06-29 20:52:56
2015~2016年中國國際政治學研究熱點述評
人民論壇(2016年8期)2016-04-11 11:44:1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新脈絡
人民論壇(2016年9期)2016-04-07 11:51: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天堂网国产|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男女男精品视频| 亚洲第一成网站| 国产精品999在线|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午夜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激情|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中国精品久久|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看a级毛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av色爱 天堂网| 色偷偷一区|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国产福利大秀91| 就去色综合| 99热免费在线| 亚洲自拍另类|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亚洲第一页|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女主播一区|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欧美第一页在线| 99在线国产|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a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影院| 青草视频久久|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艹人人爽|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国产二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