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而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觀念教育的最理想學科。但是由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大多為抽象的理論性內容,因此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成效的顯著提升。文章就從生活化思維角度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思考探究將客觀、生動的生活事件引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將知識變得更為生動、形象與客觀,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
正文: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必須基于生活化思維,與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借助鮮活的現實生活、客觀的生活現象、極具影響力的生活事件等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作為第一線的道法教師,必須重視在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思維組織教學活動。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作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明確目標,樹立教學生活化
筆者認為,要想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率,教師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雖然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增加學生的考試分數是很重要的目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豐富他們的政治知識,千萬不能為了教學成果而教學,讓學生為了提高成績而學習。長久以來,教師的錯誤觀念誤導了學生,不僅自己意識不到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初中生的重要性,還讓學生心中產生這門課程沒有什么實際作用的想法。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中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方面勢必不能避免大量的應試訓練。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枯燥的,課本中包含許多晦澀難懂的政治名詞和概念。這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介紹每一個課本中出現的新名詞,用官方的語言為學生闡釋政治概念,然后給學生標注考試重點,學生在座位上似懂非懂地聽,奮筆疾書地記錄筆記和勾畫重點。巨大的考試壓力和枯燥的課堂內容讓學生逐漸喪失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學習的效率自然比較低下,考試的成績也不會理想,而教師只關注分數,為此會在課堂上重復講解理論知識,課下增加作業量,如此這般,最終的結果距離教師的預想只能越來越遠。所以,要想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明確教學目標是前提。
二、教學有法,推進教學生活化
1、提高課堂趣味性
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大多是抽象的理論知識,這些枯燥、乏味的內容不易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無益于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特點等情況,努力為其組織出符合其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案,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趣味性強的事物有很強的探究熱情。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盡可能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動手搜集一些可體現各個國家文化現象的事物。像建筑文化:悉尼歌劇院、埃及金字塔、美國自由女神像、法國埃菲爾鐵塔、中國長城等;飲食文化:日本生魚片、美國肯德基、中國餃子等。這些生活化的事物其實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連,并可較好地彌補教材純理論知識的乏味性,還可讓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現象有更直觀的了解,有利于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2、提高課堂特色性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初中生認為“政治”是與政府部門人員相關的問題,自己作為一名學生與政治的關系十分遙遠。在這里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學生都會產生政治無用論,從而不能主動參與到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去,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為了有效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教師應將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事件或現象與教材內容結合在一起,使得學生真切感覺到政治與自己的關系其實很近,其關乎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從而使得他們主動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挖掘本地的發展特色、地理特色、人文特色中與教材知識有關系的部分,從而將其作為教學案例穿插到課堂教學中,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共享發展成果》一課時,教師就可用生活化思維組織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地方及國家經濟發展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讓他們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想一想,舉出一些實例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明白經濟發展與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從而更加主動地關注經濟發展,并樹立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的遠大理想。
3、提高課堂時效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是一種紙質的傳播媒介,其在彰顯自身優點的同時也暴露出滯后性缺點,雖然教材中也列舉有一些案例但是時效性不夠,會讓學生產生過時的感覺,從而不能積極參與到案例的學習中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借助網絡、報刊等時效性強的媒介搜集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生活時間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從而讓學生在了解“新鮮”的時政新聞的過程中更加直觀地感知與掌握教材理論知識,進而使得他們可以用更先進、更客觀的觀點看待一些政治事件與現象,最終形成更為端正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做負責任的人》一課時,教師就可用生活化思維設計教學活動。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將央視播出《最美孝心少年》欄目內容引入到課堂活動中,使得在分析具體的生活案例中更加直觀地了解作為一個初中生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社會,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為家庭為社會服務,最終高效學習了教材內容。
三、思想升華,豐富教學生活化
現在的世界日新月異,每一刻都可能產生熱點事件,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時結合時事新聞,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發生的變化,避免閉門造車,“一心只讀圣賢書”。例如筆者在教授《網絡交往新空間》這節課時,結合現在經常發生的網絡詐騙現象展開話題討論,讓學生認識到這一行為是違法的,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可能是巨大的,并且讓學生思考避免網上被騙的方法,現實案例的描述看似與課堂內容無關,但是卻延伸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以及與國家安全方面相聯系。網絡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每個中學生都應該從小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培養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和能力。如此,一堂以網絡交往為主題的教學內容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不僅引導中學生正確參與網絡生活,同時又在無形之中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意識,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思想情感的升華,弘揚了主旋律。
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對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的效率有很大幫助,而且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也會受益匪淺,但是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教師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探索精神,不斷結合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進,最終實現將道德與法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真正聯系在一起。因此,教師應全面了解生活化思維的優越性,并積極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最終使得每個學生都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
參考文獻
[1]《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有效互動》,王紅霞,《寧波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2]《初中思想政治教學如何實現創新教育》,高雨順,《科技創新導報》,2015年,第五期
[3]《激趣導學、合作探究,打造化學高效課堂》,譚光友,王淑芹,《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六期
[4]《情景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劉建民,《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年第五期
[5]] 《放飛快樂,享受課堂——初中思品課堂中的“快樂”教學》,楊歡歡,《文教資料》,2013年第24期
(作者單位:昆山市新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