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禹
摘 要:由于高等教育呈現大眾化發展趨勢,加上經濟危機的影響還未完全消除,使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導致大學生出現了自卑、不平衡、自負等一系列的就業心理問題,對大學生的就業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文章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入手,對其進行歸因分析,從而探尋出了應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對有效化解當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表現;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轉型時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當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時,很容易出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這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會等外界的原因。
⑴自身因素
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斷乳期,心智還不成熟,當他們剛踏出校門的時候,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又不能正確全面分析自己,沒能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因此在擇業時很容易出現盲目隨大流的現象,過分看中工作環境、待遇以及社會地位等,就業觀念陳舊,加之對就業形勢沒有很好的認識,因此很難順利就業。此時的他們又會因為眼前就業的不順心造成精神壓力過大,出現緊張、焦慮的心理,卻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形態。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祖國的高素質人才,自我定位高,成才愿望強烈,但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國家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業環境競爭激烈,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普遍加大。
⑵家庭因素
由于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使得目前大學生家庭中多為獨生子女居多,加上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現代父母越來越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惜將其所有精力和財力都傾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不少家庭條件一般的家庭甚至通過借錢的方式送孩子到國外求學,面對如此高強度的財力和精力的付出,自然對子女畢業后的工作抱有更高的期望,他們渴望子女畢業后可以得到一份社會地位高、舒適安逸、收入可觀的工作。因此,在這種期望值下,而到頭來連一份維持溫飽的工作都難以謀到的話,盡管這種現狀是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一種必然,大部分家長與學生還是會感到不可理解和難以接受,勢必會給大學生造成心理挫折。[1]
⑶學校及社會因素
高校專業的設置一般是以社會需求為基本依據的,而社會的需求是不斷變化和調整的。社會需求反映在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變化上的這一過程,在時間上往往會顯示出一定的滯后性。很多學校盲目跟風,設置當前社會熱門專業,擴大熱門專業招生人數,使得每年熱門專業畢業人數遠遠超過社會所需要的數量,不僅造成了人才浪費,還使得一些原本是社會熱門人才的大學生最終卻成為就業難中的一員。同時,一些學校沒有開設相關的心理輔導課程,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教育不夠重視,導致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往往會一時手足無措,無法正確應對,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一方面,為了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和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為更多的青年提供上大學的機會,使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國從1999年開始實行大學擴招政策。中國高等教育經過幾年的擴招政策的實施,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我國上大學難的問題,實現了我國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成功轉變。[2]但是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就業問題也隨之出現;另一方面,由于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導致一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到經濟發展水平高,收入可觀的地區,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方卻造成了嚴重的人才流失和人才短缺。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就業的難度,引發了就業心理問題。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大學生在就業時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到了大學生的擇業以及他們今后的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來幫助其減輕或者克服這些因就業產生的心理問題,以最佳的狀態去迎接就業這一重大抉擇。
⑴大學生自身層面
首先,大學生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對自己的性格特質和能力水平有個正確的判斷和認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職業核心競爭力又有哪些。大學生只有綜合考慮以上幾個因素才能確立科學的就業目標,才能使自己的就業理想和實際相符合,從而有效避免過高的心理預期;其次,大學生要明確自己的求職目標,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合理的規劃,結合自身的興趣、性格、能力以及專業優勢等,科學地制定一套適合自己個性化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己的學涯目標和職涯目標,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學習、實踐規劃,伴隨成長逐步實現各階段目標,提升自己的職業規劃意識,在畢業求職時從容面對;再次,在大學期間要努力提升自己,在認真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適當的多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增加社會經驗和社交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積累就業資本,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獲得主動權;最后,大學生要樹立科學的的就業觀,學生在就業的時候不能僅僅考慮工作的經濟收入怎么樣和工作條件如何,更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等認真考慮預選擇的職業對自己未來一生發展的積極影響和潛在的不利影響,要從長遠來看預選的職業能否幫助自己在未來實現自我人生價值。[3]
⑵家庭層面
一方面,作為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在擇業時要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及自身條件等因素,幫助孩子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業,而不是片面追求高收入;另一方面,在孩子擇業時盡量不要給孩子增加過大的精神壓力,當他們在就業的時候存在心理問題的時候要幫助他們積極克服,以輕松樂觀的心態面對就業這件大事。
⑶學校及社會層面
學校方面,首先要重視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并能使其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測定,對自身的職業傾向、發展潛力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最終使學生能夠有目的的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其次,學校可以開展類似模擬招聘會的活動,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經常性地接觸和熟悉各種應聘形式,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語言表達能力及應聘技巧,為日后的真正面試積累豐富的經驗;最后,學校要安排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為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讓他們提前了解嚴峻的就業形勢的情況下,提高他們的提高就業心理調節能力,樹立自主意識、競爭意識,為踏上職場做充足的準備。
社會方面,政府要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的關注和幫助,加強就業調控,大力深化就業體制改革,為大學生就業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企業要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崗位。通過政府的引導和企業的幫助,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崗位和更好的就業環境,共同推動大學生順利實現就業。
就業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是他們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因此大學生必須努力克服就業時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使自己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就業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尹羿之.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況分析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33):81-83.
[2]李會勤.就業危機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9,24(04):34-38.
[3]韓嫣.新時期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36):106-107.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