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 要:不論民族管樂器還是西洋管樂器,由于它們都屬于吹奏樂器,因此在演奏時都與氣息的運用是分不開的。但由于西洋管樂器的構造及演奏的整個體系較大區別于民族管樂器,所以本文將主要圍繞西洋管樂器進行論述,并以銅管樂器小號的演奏技術理論為核心。對吹管樂教學思路探析內容展開闡述。
關鍵詞:吹管樂;教學;訓練
引言
管樂器之所以稱之為“吹奏樂器”,其顯而易見的最大特點就在于一個“吹”字上。盡管人們都知道是用“吹”來奏響樂器,但也往往會因對其重視程度不夠而造成種種缺憾。很多人都知道西洋管樂器的主要幾個基本演奏技能包括“氣、唇、舌、指”四個環節,特別是對于活塞式銅管樂器來講,這四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管樂器演奏之氣與生理呼吸之氣的區別
人類的生理呼吸,是指吸入維持人體正常生理運轉需求的氧氣,并呼出廢氣、有害物質,是新陳代謝中的一種,對呼吸速率、力度等方面未有刻意要求,通常是無意識情況下開展的。而管樂演奏的呼吸則屬于一種動能的儲備、釋放,屬于人類生理呼吸范疇,而又高于人類生理呼吸,相較于無意識呼吸,對諸多方面提出了嚴苛的要求,諸如呼吸方式、呼吸量、呼吸力度、呼吸速率、呼吸部位等等。同時,在管樂演奏過程中,要想獲取良好的演奏效果,演奏者務必要對呼吸全面過程開展科學合理的調節控制。對呼吸過程的控制與否,即為管樂演奏之氣與生理呼吸之氣最大的不同。
二、管樂器演奏時呼吸的意義
2.1發音時呼吸所能發揮的作用
生理呼吸原本是下意識的,然而在管樂演奏過程中,呼吸卻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它可使各式各樣管樂器發出美妙動聽的聲音。在發音起音時,舌頭如同閥門一般緊隨演奏者意識進行收縮,將呼出的氣流推入唇縫,氣流自唇間孔隙進入管樂器內,氣體與樂器形成摩擦,發出美妙的樂音。管樂器發音是構建于一系列要素自覺協調活動之上的一個復雜過程,包括呼吸器官、口型肌肉、音樂聽覺等。由于管樂器演奏過程中,呼吸是聲音產生的來源,因此在一系列要素中呼吸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
2.2呼吸技巧的意義
呼吸技巧是指對呼吸器官活動的有效控制,可確保管樂演奏者具備滿足相應要求的呼吸靈活性,并有助于演奏者獲取盡可能良好的演奏效果。不言而喻,管樂演奏過程中對應產生的音樂極為依賴于演奏者的呼吸,這是因為演奏者一方面是聲音產生的唯一來源,一方面對音質方面所具備的相關特征可帶來極大的影響。就好比,眾所周知音樂有著不同的音量,換言之聲音發出時是有著不同強度的。科學合理的呼吸技巧不僅對音質有著重要的作用,還有助于演奏技巧得以有序發展。
三、管樂器演奏三種呼吸方式
3.1胸式呼吸法
胸式呼吸法是指借助人體肋骨的擴張過程來達成呼吸。所以同樣可稱之為肋式呼吸法。通過對該種呼吸法的運用,可使演奏者胸部形成節奏式的擴張。與此同時,演奏者肩部還會產生上揚動作,由此得名肩式呼吸法。因此,胸式呼吸法、肋式呼吸法以及肩式呼吸法均為一種呼吸方法。相比于其他呼吸方法,該種呼吸方法有著呼吸量更多的優點,正常成年人運用該種呼吸方法氣息存儲量可達到2800~3400ml。不過,正因為如此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即為該種大量氣息的呼吸難以對人體橫膈膜展開運用,呼吸過程中會形成呼吸不暢的感覺。如此一來,顯然會對演奏者開展有效的氣息控制造成負面影響,進而難以收獲令人滿意的演奏效果。
3.2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亦可稱之為橫膈膜呼吸法,之所以有這個說法,是因為腹式呼吸法主要是借助橫膈膜運動來達成呼吸的。橫膈膜上下運動期間,人體腹部受橫膈膜下壓作用會形成膨脹,受橫膈膜下移作用會形成收縮。該種呼吸方法可為深度呼吸創造極大的便利,呼吸也變得更為放松、靈活。同樣的,該種呼吸方法存在一定不足,即為在橫膈膜上下移動過程中,人體胸廓未全面展開,因此無法像胸式呼吸法一般吸入大量的氣息,是一種呼吸量相對小的呼吸方式,成年人氣息存儲量在1600~3000ml范圍之間。
3.3胸腹式呼吸法
以上提及的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均屬于一種單式呼吸法。而胸腹式呼吸法是對該兩種呼吸方式開展有效結合的復式呼吸法。該種呼吸方法充分規避了單式呼吸法的不足,一方面可使人體胸廓打開,提升演奏者呼吸量,一方面可借助橫膈膜上下運動對氣息開展調節,成年人氣息存儲量在3200~6000ml范圍之間。總的而言,胸腹式呼吸法相較于另外兩種呼吸方法是更為科學合理的演奏方法,演奏者在氣息控制、運用時,可通過強化對胸腹式呼吸法進行掌握。
四、管樂器演奏呼吸訓練控制和訓練的策略
在管樂器教學過程中,如何對呼吸開展科學合理運用,恰到好處地控制好呼吸節奏以確保音色的完美呈現,是當前西洋管樂器教學的重點、難點。全面西洋管樂演奏、教學實踐工作在時代發展新形勢下,要與時俱進,大力進行改革創新,引入先進理念、成功發展經驗逐步強化管樂器演奏呼吸訓練,如何進一步促進西洋管樂器的呼吸訓練有序開展可以從以下相關策略著手:
4.1對樂曲停頓進行準確劃分,確保換氣科學合理
針對氣息控制而言,開展好樂曲停頓劃分極為關鍵。樂曲感情可通過樂曲間斷得以有效抒發,演奏者還可在此間斷中開展適時換氣。換氣過程中,會產生一個可稱作余氣的問題。余氣是指演奏者在演奏完一段樂曲以后剩下的氣息。將余氣有序排除非常重要,倘若余氣未能全面排除,勢必會對演奏者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可能還會引起換氣困難情況。余氣順利排出后,演奏者一方面可緩解余氣帶來的呼吸層面的負擔,一方面可減輕演奏者心理壓力。對于演奏者身體而言,余氣排出可促進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排出,緩解演奏者嘴唇酸痛感;對于演奏者心理而言,余氣排出可促進演奏者身心得以放松。于演奏期間,演奏者通過對樂曲停頓進行準確劃分,在停頓中恰到好處的換氣,排出余氣,可促進演奏獲取源源不斷的新的能量。
4.2強化非器樂的呼吸訓練
在未有器樂演奏情況下,演奏者同樣應當養成科學的呼吸習慣。在沒有持器樂的呼吸訓練中,可強化對胸腹式呼吸法的練習。胸腹式呼吸法練習,應當從下述幾方面內容出發:(1)開展好喘氣練習,胸腹式呼吸法的喘氣方式應當在口腔、喉嚨均打開的前提下,呼吸由深向慢有序轉換,于此期間逐步加快喘氣頻率,如此喘氣練習可促進演奏者吸入呼吸量的不斷擴大。(2)演奏者可參考思想者姿態,正坐于座椅上,雙手放置于兩膝上并用兩手托住頭。保持該種姿勢下,呼吸由深向慢有序轉換。如此呼吸練習可使演奏者感受到氣息于腰部流轉,從而促使演奏者找到正確的呼吸位置。(3)未有器樂演奏情況下的呼吸訓練還可經由呼氣—憋氣—呼吸循環方式開展練習。
4.3強化樂器的呼吸訓練
在樂器呼吸訓練過程中,可經由各式各樣長短音開展科學針對的練習。(1)在開展長音練習過程中,演奏者可依據演奏標準姿態站立好,握好樂器吸氣。演奏者保持盡可能自然的氣息或微弱的音量去吹奏長中音。在一口氣息用盡沒有余氣之后,適當調整呼吸休息一會。反復進行以上演奏訓練過程。要知道,長音吹奏優劣的評定以吹奏時間長短為標準。所以想要收獲良好的訓練效果,就應當開展長期訓練,每天的長音吹奏練習均應當對其對應時間進行記錄,并通過記錄的時間信息來評定自身訓練成果。(2)短音練習可經由演奏練習曲來開展訓練。短音練習的關鍵之處在于開展好口型、呼吸以及手指的協調工作。(3)基于對長短音的練習,還可引入音色的練習。在練習呼吸運用過程中,反復利用耳朵檢查自身呼吸對音色調控可起到促進作用與否。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呼吸是影響音質的一個重要環節,“把氣息送到每一個音上”,不僅是確保音質統一的重要前提,還是保持唇肌耐力的有效因素。鑒于此,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鉆研研究、總結經驗,清楚認識管樂器演奏之氣與生理呼吸之氣的區別、管樂器演奏時呼吸的意義,鑒于西洋管樂器具備的特征,演奏者可科學針對地對樂譜或者結合音樂需求來開展氣息控制,“對樂曲停頓進行準確劃分,確保換氣科學合理”、“強化非器樂的呼吸訓練”、“強化樂器的呼吸訓練”等,積極促進西洋管樂器的呼吸訓練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劉帥兵.論潤腔讀譜法在民族吹管樂教學中的應用[D].山西大學,2014.
[2]張運鈺.銅管樂撥動興趣之弦[J].新課程(綜合版),2014(02):92-93.
(作者單位: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