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一號文件均聚焦“三農”問題,而究竟如何解決,一直是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一直探尋要義。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解決“三農”問題帶來的新的理念與思路,而伴隨互聯網的普及與智慧農業的推廣,“三農”問題的解決將引來新思維。本文提出以智慧農業建設為紐帶,助推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業、農民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智慧農業;互聯網
一、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再次強調“三農”問題是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中國問題就必須先解決農村問題一直以來是黨興國安邦的重要基石,為此自建國以來,農村問題一直備受黨中央高層重視。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基于縮小城鄉差距、拉近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之上提出的一項重大國家戰略舉措。
二、打造智慧農業的背景——傳統農業推力稍顯不足
1.小規模細碎化經營導致生產率低下
細碎化經營導致農戶以低水平的要素投入進行土地經營,缺乏足夠的動力進行新的生產要素探究與運營。小規模經營能保證農戶僅依靠自身的能力水平便能進行良好的經營,為高效、便捷的現代化設施設備進入農業生產造成障礙。且此類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生產為主,生產目的為滿足自家生活需要,無市場銷售需求,導致農村市場發育滯后,農戶的市場感念落后。
2.農業勞作方式落后,導致農產品產出量下降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框架下,每戶農戶分得的土地極其有限,產出量基本只能保持自家日常生活需求。導致農戶在進行農業耕作中采取不間斷式的密集耕作,休耕等調養土地產出能力水平的緩和措施被農戶忽略,直接造成農地產出效率降低。同時個別農戶個人育種,也會導致下一季度的農產品產出量逐步下降。
3.非理性的農業生產造成環境問題
過度的農藥化肥使用,造成土壤中的有機質迅速降低,導致土壤污染。而農藥的噴灑除對土壤造成污染外,還會引起區域性生物結構的改變,大量昆蟲、鳥類將在農藥的大肆使用中成為一級受害者。過度的農業耕作還會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
4.小規模生產不利于農戶市場意識的樹立
由于農業生產能滿足農戶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導致農村地區的市場化經營理念極度缺失。同時,由于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在正常年份,農戶的農業產出不會出現較大的波動,導致其市場風險意識薄弱。
三、智慧農業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接
1.構建現代化的智慧農業產業體系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廣泛運用,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智能手機的普及與鄉村網絡工程的搭建,更是搭建了一個方便5億多農戶直接同世界交流的渠道。利用互聯網手段,現代農業開始構建起緊密型極強的產業互聯機制,不斷提升農業生產各環節的效率,同時加強上下游產業鏈條間的互動性。在基于生產性農業的基礎上,智慧農業還將農業生產不斷擴張到農產品加工、農事信息服務、生態觀光旅游等諸多環節。
2.智慧農業生產體系的打造
伴隨信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傳統的農業生產經驗在延續以及運用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威脅。依托互聯網與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能將傳統農業的生產經驗轉化為數據分析,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按照傳統農業的經驗,將各環節需要進行的各項數據(包括濕度、光照、土壤肥力、瞬時風力、溫度等)進行后臺儲存,在進行農業生產時便減少了農業勞動者在環節變化上的預算與判斷。
3.智慧農業經營體系的擴建
傳統農業中,農戶僅局限于負責農產品生產、儲藏等環節,各種市場信息以及供求信息,對農戶而言價值不大。而在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體系時代,農戶在自身農業生產經營中的負責范圍已經擴大,不再單單只是負責農業生產這一單一環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市場信息服務、農事生產信息體系等各環節將成為現代新型農人必須掌握及基本技能。而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除了政府政策的根本性方向指導外,更多的是需要農戶結合自身的實際需要不斷進行自身的技能包裝。
4.智慧農業打造新農人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不只是在技術設施、制度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現代化,更核心的是農業從業者現代化。傳統農戶經營農業在生產方式、經營理念、技術水平上均表現出勞動力密集的特征,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正逐步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步伐也正在加快,要求現代農業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先進的生產理念與技能。同時農村地區“空心化”、“老齡化”、農戶“兼業化”現象愈發嚴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也愈來愈少,為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人的飯碗要握在中國人的手里”的現實問題,加快農民職業化實在必行。
四、結語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的實施時間表,到2035年,我國農業農村要基本實現現代化。而作為改善農業經營效益的有效途徑,除改變現有的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宏觀層面的前提建設,農業生產體系的不斷優化與完善,成為決勝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借助智慧農業的發展,不僅能彌補農業生產的時空限制的缺陷,同時對于加快農業現代化與農民職業化均擁有強大的推動力。農村的問題是農業、農民的問題,只有解決了農民獲得感不強、農業生產結構失衡等現實性問題,農村問題才能引刃而解,振興鄉村戰略才能有充分的現實案例得以證實。
參考文獻
[1](美)舒爾茨(Schultz,T.W.)著;梁小民譯.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4-25
[2] 甘甜.“互聯網+”背景下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7,(6):6-8.
[3] 楊璐璐,危薇.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智慧農業信息化建設[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7,(1):48-56.
[4] 楊大蓉.中國智慧農業產業發展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2014,(4):1-2.
作者簡介
熊勇杰(1994.08-今),男,漢族,四川樂山,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經濟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