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1世紀世界,互聯網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行業。然而農業作為一個傳統的行業,將會是互聯網攻克的最后一塊高地。現在農民大量外出務工,其住房大量閑置,而城市居民中對傳統的農村社會的興趣濃厚。本文通過對互聯網對未來農村的改造進行分析,大膽假設未來在農村中將會出現的一種新型租房模式——共享住房,并對共享住房做了可行性分析,同時對它的運行模式、盈利機制、未來機遇、實際挑戰等方面做了詳細介紹。
關鍵詞:互聯網;共享住房;共享經濟
21世紀的世界已經是網絡無孔不入的世界,它已經進入到今天社會當中的各個行業,同時它還改變著各個行業的運轉模式、營銷模式、盈利模式……
但目前互聯網尚未深入的領域就是農業。中國農民總數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0.32%,農村勞動力共有40506萬人,外出就業15863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9.16%。(數據來自于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1]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在條件改善后,會舉家搬遷到城市。其房屋和土地則閑置,據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宅基地總共約有2.7億畝,而空置的約有1.14億畝,幾乎占到全部宅基地的40%。[2]
一、共享住房的定義及相關概念介紹
(1)農村閑置住房
農村閑置房屋是指農民進城務工之后,他們在農村的住房可能長期無人居住,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限制,導致農村房屋不能合法流轉,隨著大量農民向城市搬遷的進程加快,農村的閑置房屋和閑置宅基地會進一步增多,“空心村”的現象將會更加普遍。
(2)共享住房的含義
共享住房是指由公司或個人與農民正式簽訂合約,將他們在農村的閑置房屋(農民由于求學、務工或其他原因離開當地,短期內不會返回鄉居住,房屋長時間處于閑置狀態)租借下來,然后經過裝修和改造。在以鄉間民宿的方式出租給在農村休閑度假的城市居民。
二、可行性分析
(1)理論支撐
我國學者韓世遠提出,農村房屋所有權與宅基地使用權應該分離開來,房屋所有權的流轉通過無權來解決,而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通過債權來解決[5]。同樣我們可以借鑒臺灣的法律,在臺灣《民法》第425條的規定:“土地及其他土地上之房屋同時或先后讓與相異之人時,土地受讓人或房屋受讓人與讓與人間或房屋受讓人與土地受讓人間,推定在房屋的使用期限內,有租賃關系。”
(2)社會背景支持
共享經濟自誕生以來,以驚人的速度飛速發展,如今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000億美元的市值,世界各地的共享經濟模式層出不求,通過共享經濟可以降低創新創業的門檻,還能集中世界各地的資源和智慧,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享經濟這個再深刻地改變著這個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共享經濟將會在市場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現在共享經濟的概念尚未被廣大村民接受。所以農村地區是一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建國之后,我國農民的總體文化水平在逐漸上升,他們與父輩相比更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商機,也更渴望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因此,只要他們能從共享經濟中獲益,那么共享住房的推行工作就會變得十分順利。
三、共享住房運行機制
(1)房屋租用及改造
鑒于我國對城鎮居民購買農村房屋的諸多限制和目前國內各項法律對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嚴格管控。所以閑置房租用的甲方應該是本村的村民或者是村委會有他們出面作為租客向外出務工或進城定居的長期不會回村的村民(作為乙方)租用房屋。雙方通過簽訂正式的租用協議,在支付完租金之后,房屋的使用權就歸租客所有,并且保障在合約期內房東(即出租閑置房屋的農民)不得任意收回房屋。當個人或村集體擁有房屋的使用權之后,他們可以對原來的房屋進行主體加固、地面硬化、裝修裝飾、水電安裝等等,所產生的一切費用由甲方承擔。擔當合約期滿之后,乙方若想收回房屋應以收回之日的房屋重置成新價支付給乙方。
(2)經營模式及理念
借助互聯網平臺把改造好之后的房屋掛牌出租。將房屋出租給城市居民居住,可以選擇年租、月租和日租的方式。因為共享住房既然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礎之上,自然也應該把價格定在低于一般民宿的價格。同時共享住房的核心應該是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農村居民的閑置房屋和城市居民對農村生活的需求可以達到一個交點即共享住房。共享住房作為共享理念的衍生品,應該把理念亮點放在首位,避免跟普通民宿淪為一體以增加更多的客戶。
(3)未來機遇及挑戰
當世界科技水平不斷進步的今天,年輕的一代更希望追求與眾不同的人生找到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共享住房代表的正是一種反駁所有者即是使用者的觀念。所有者并不是唯一的使用者,如果將所有物出租給更多的人使用并且從中獲利,而租用者既可以享受到效用,又可以減少購買成本。正如互聯網教會現代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共享帶來收益。但是由于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限制,還有國家對農民的房屋使用權的保護,共享住房的道德風險確實存在。一旦農民違約,那么之前裝修改造房屋,以及前期運營的投資都變為了沉沒成本。所以如何有效的保護租用房屋的租戶的利益,成為最大的挑戰。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教給人類最大的啟示就在于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資源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農村社會,也應該有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帶動新的就業,出現新的利潤。共享住房作為一種新形式將會在未來出現。
參考文獻
[1]第六次人口普查委員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2010
[2]農村閑置的宅基地能否利用?如何利用?.四川農村日報.2016年
[3]韓世遠.宅基地的立法問題——兼析物權法草案第十三章宅基地使用權.正治與法律,2005
[4]城鎮居民購買農村房屋引發的糾紛[EB/OL]北京孔民主頁,2012年
作者簡介
鄧詩琪(1995.06-至今),女,漢族,四川南充,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