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偉
【摘要】在國有企業不斷改革帶動下,社會也逐漸重視起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對中小企業的經營問題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但就目前來看,很多分析研究都局限于作用共性上,未將其發展與國情做出緊密結合。所以,在制定提出各類政策建議時,經常會出現一系列偏差,進而導致融資難的問題一直都未得到有效解決。
【關鍵詞】中小金融機構發展 中小企業 影響分析
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雖然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但是其存在的融資難問題卻一直都為得到有效解決。而通過對現代企業融資理論可知,信息不對稱會引發一系列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這也是中小企業極易陷入融資困境的重要原因,而中小金融機構在提供關系型貸款方面的優勢則能夠有效緩解中小企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可以幫助其有效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應給予足夠重視。
一、明確市場定位
在關系型融資上,中小金融機構、中小企業具有一定的優勢特點,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其金融機構能夠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國有四大銀行雖然能夠為大中型企業提供更低成本、風險小,但資源配置效率較高的金融服務,但中小金融機構也在信息、經營靈活方面又有顯著優勢,所以,中小金融機構應結合自身特點與優勢來明確市場定位,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而不是將大中型企業視為重要服務對象。同時,還要注重市場化中小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運用同等眼光來看待國有銀行、民營機構在內的中小金融機構。且對于一些中小企業金融機構、保護國有商業銀行的各項政策也要做出適當改變,從而避免中小金融機構收到一系列不必要的行政干擾,使其可以真正的實現依法自主經營[1]。
二、更新產權制度
通過科學安排合理的產權制度,能夠為中小金融機構內控機制的完善,以及治理結構的構建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這也是促進其機構高效、穩定運營的核心與重要前提。所以,必須要重視中小金融機構的改革創新發展,重視產權主體多元化的有效推進,鼓勵其機構通過吸收私營工商者的股本等措施來增加資源來源。但出資人也要重視、加強對中小金融機構的控制、監督力度,構建更科學完善的市場監督體系,及時更新、公開中小金融機構的經營信息,并構建出風險、收益對稱,以及責權利對等的法人治理結構,分配、酬薪制度也要給予不斷優化,從而有效避免分配不公等現象的產生,為機構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另外,為了盡可能避免市場波動,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的不利影響,各中小金融機構還要重視自身內控機制的構建與完善,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并通過一系列方式的科學引用來使得不良資產能夠得到有效化解,促進資產質量的不斷提升。
三、參與貨幣市場交易
中央銀行應積極鼓勵中小金融機構主動參與到貨幣市場交易當中,從而使得一些業績良好的中小金融機構不會因為資源來源渠道過窄而給自身經營發展帶來諸多阻礙。除了短期資金余缺調劑之外,還可以積極鼓勵一些大銀行為經常會受到種種條件限制,或者是難以獲得交易機會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城市商業銀行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融資代理業務,這樣那些即使規模較小,但擁有良好業績的小銀行、信用社也可以通過獲得間接參與貨幣市場的機會,促進其信貸資源來源的逐步增加,以此來確保中小企業在經營發展中提出的各項資源需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2]。
四、注重人事制度改革
為了推動中小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對于現行人事管理制度的實施與改革創新也要給予足夠重視,對于機構人員安排、人事權,應盡可能減少政府部門的限制,真正實現人其目標制、全員聘任制度,結合具體運營、管理需求,制定出更適合、完善的用人制度[3]。這樣,不僅能夠為人才引進、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為機構引進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也能夠為各項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不僅要注重靈活自由人事管理權、用工制度的實施,還要對員工上崗資格審查、培訓制度做出不斷優化,對在崗職工的職業培訓給予科學安排,盡量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直高素質、高修養的業務骨干、管理人才隊伍,并以此來促進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進一步提高機構的綜合競爭實力,為機構未來發展提供有力支持[4]。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帶動下,我國也逐漸建立起了商業性金融貸款融資體系,但在具體運行中,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還存在諸多有待完善的部分,進而給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造成了極大的制約,因此,為了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應重視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研究,對其經營管理做出不斷改善。
參考文獻
[1]劉可,繆宏偉.供應鏈金融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基于制造業中小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金融論壇,2013,18(01):36-44.
[2]謝子遠.民營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創新——以臺州商業銀行為例[J].創新,2011,5(01):59-62.
[3]余文建,鄧蒂妮.輔助性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改善:臺灣地區的經驗與借鑒[J].上海金融,2008(08):81-84.
[4]嚴谷軍,何嗣江.中小企業融資結構變化與中小金融機構成長——溫州案例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6):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