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鍛煉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開端,更是學好其他各們課程的前提和基礎,而語言知識的教學則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側(cè)重對語言知識的精選和編排,強調(diào)語言知識與實際運用相結合。本文詳細介紹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并對如何做好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言知識的教學工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言知識;教學策略
近些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教材的使用上也出現(xiàn)除人教版之外的多個不同的版本,其中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全國各地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推廣,越來越多學校開始使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授課,在使用過程中,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得到了越來越多學生的喜歡和家長的高度認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以國家教育方針為指導,致力于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正確把握小學語文課程定位,教材更加豐富有活力,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言知識更傾向于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和思維方式的開拓,強調(diào)把語言知識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去。
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言知識的特點
1、語言知識和生活實踐密切結合。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在在課后練習和綜合練習部分,都相應的安排了一些與知識點相關的實踐性活動,在課后實踐探索活動中,一方面,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和帶領下去圖書館、資料室、或是網(wǎng)上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理和篩選,針對語言知識點寫一篇小論文或?qū)W習心得,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通過觀察反饋寫一篇報道。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學會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
2、語言知識點更加新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合理的編排了一些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的知識點,對學生能力和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緊扣時代發(fā)展趨勢和需要。比如有反應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成就的課文:《航天飛機》和《我叫神舟號》,有培養(yǎng)學生保護環(huán)境、熱愛大自然意識的課文:《只有一個地球》、《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大瀑布的葬禮》等。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中,增強了對祖國的榮譽感、自豪感,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3、教授語言知識點更側(cè)重與情景化和視覺化。目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色彩鮮明的配圖,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學習聲母b、p、m、f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書上面的情景圖,說出情景圖片要表達的內(nèi)容,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然后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中的語境歌:爸爸(b)帶我去爬山坡(p),爬山山坡看大佛(f),廣播里廣播愛護大佛不要摸(m),在這種優(yōu)美的情景和語境歌中學生很輕松的就掌握了聲母的學習。
二、目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在語言知識的教授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的掌握和學會知識點,大多會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機械的講授語言知識,往往忽略了情感的注入,忽視了語言知識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缺乏對語言知識產(chǎn)生的原因、過程及歷史溯源等的講解。學生雖然表面掌握了知識點,但對語言知識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及如何正確運用還是不夠清晰明確,學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思維方式的開拓和文化審美品味的提高,更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2、在教學任務和壓力的影響下,教師在教課過程中表現(xiàn)的過于急功近利,單純的追求提高學生成績,卻不能引導學生把所學的語言知識很好的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語言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脫離,長此以往并不利于學生文化素有的培養(yǎng)。
三、如何做好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言知識的教學工作
1、教師要不斷的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積累,加強自身的學習和提高。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會有很多知識教材中講的比較淺顯或涉及的比較少,但學生又需要去了解和掌握,這就需要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要求,比如在教授漢字的學習課程中,教師要運用自己大量的知識儲備來告訴學生漢字的由來,起源與何時,都經(jīng)歷了哪些發(fā)展階段,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漢字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甚至與漢字發(fā)展相關的歷史故事,如果沒有強大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知識儲備,教師就不能很好的實現(xiàn)教學任務,讓學生學到更多的課本之外的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品味。
2、采用多種方式教學,豐富教學模式,不斷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以往小學語文教學常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形式單一,古板枯燥,造成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進行授課,把枯燥的課程和語言知識通過圖片、音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向?qū)W生傳遞,這樣既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活力和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活躍和主動。比如在學習古詩《鋤禾》時,教師在講課時帶領學生朗讀后,再通過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一些農(nóng)民耕種和田間勞作的畫面:烈日當頭的正午,農(nóng)民依然在田間辛勤勞作,汗水一滴滴的掉落在地面上。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不但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會了詩詞的對仗和押韻,更明白了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后要懂得珍惜糧食,不浪費糧食,珍惜農(nóng)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成果。
3、加強課堂情景和語境的設立,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景和語境中學會語言知識。通過即時情節(jié)展現(xiàn)的方式,不斷的去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由于缺少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造成很多小學生不敢在公眾場合條理清晰的表達自我的觀點和意見,畏首畏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語境的設立和情景的模擬。比如在學習《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進行角色扮演,最后分組演繹。這樣不但幫學生更好的理解了課文要表達的意思,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更是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4、在教學過程中把閱讀和寫作進行有效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對語法的運用能力。由于小學語文知識點比較零散,而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缺乏社會經(jīng)驗閱歷,因此不能對語言進行很好的組織和整合,在學習完一篇課文后很難找出課文中的語言知識點,在運用知識點的過程中就顯得更加的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詞語的組織能力和整合能力。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表達出來,寫成作文。教師在批閱作文中找出錯誤的語法和語句,以及不符合語境的修飾詞語,然后對這些錯誤一一進行指正,并舉例方式講解。這種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語法的掌握程度和熟練運用程度,使學生把所學的語言知識點與實際運用做到了很好的結合。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言知識的教學是一項長期而任務艱巨的工作,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去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量,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內(nèi)涵,對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不斷的去研究和創(chuàng)新,不斷的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去文化素養(yǎng)高,有品質(zhì),有內(nèi)涵的高素質(zhì)人才。
參考文獻
[1]彭潔.蘇教版小學語文的人文內(nèi)涵及研究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6,(34):69.
[2]虞婧.提升蘇教版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方法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04):96.
[3]柴祎.“體裁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導師:樊瑩瑩.云南師范大學,2016.
[4]董亞琴.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寫作教學策略開發(fā)——人教版、蘇教版和香港啟思版教材的比較研究[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8):32-33.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市平桂區(qū)公會鎮(zhèn)建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