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嵐
摘 要:在人的一生之中,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離不開道德情感的培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小學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特別注重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為探究方向,對小學生道德情感培養的有效途徑進行描述,具體分析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小學生道德情感培養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小學生;道德情感;培養;有效途徑
作為一名教育者深知道德情感是道德品德形成的最為基本的條件,更是人的意志形成的關鍵所在,人的道德情感能夠對人的道德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筆者從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探究性學習模式入手,運用為小學生創設情境、聯系生活以及模擬實踐三個模式,探究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幾個極為有效的途徑,以期為培養小學生正確的道德情感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努力為小學生創設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深刻感知道德情感
隨著我國新課程的逐步實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也越來越受到眾多教育者的高度重視,成為當今課程實施的主要方面。我們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時,首先要努力為小學生創設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環境,讓小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的激發,從而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合作意識,促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證學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例如,我們在學習三年級“我不耍賴皮”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帶領學生玩游戲,然后在游戲中故意耍賴皮,不遵守游戲規則,激起學生的不滿,從而將“規則”這個話題引出來,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明確不遵守規則耍賴皮的后果,了解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又如,對六年級“不能忘記屈辱”這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圓明園被破壞前的圖片,然后配上音樂和畫外音進行有效的介紹,“曾經在北京有一座非常美的園林,這是一座皇家園林,園林里有……”介紹完之后,又將課件的畫面轉到了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的事件中,他們瘋狂掠奪,不但搶走了無數珍寶,還用一把火將圓明園燒成了廢墟。當看到這個畫面之后,視覺的反差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侵略者的憤怒,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在一旁引導學生,讓學生感知道德情感。
二、充分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誘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人類的道德源于文明的人類生活,為此只有源于少年兒童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夠讓他們內心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所以,小學品德和社會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為小學生創設和小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回憶曾經給自己帶來快樂或者苦惱的生活經歷,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心理體驗。
例如,我們在學習三年級“我愛我家”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把一些學生爸爸媽媽的照片放在課件中,再提前準備好學生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在上課的時候對這些照片進行有效的展示,請照片中的學生談一談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讓生活實際和教科書緊密地聯系起來,然后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小時候玩過的物品,并向同學們講述自己和這件物品之間的故事,讓學生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被打動,從而進一步體會到我愛我家的主題。
三、模擬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實踐,進一步升華小學生的道德情感
探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并且自主地掌握思考方法,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多設計探究性問題,合理地增加問題的開放性,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習的興趣。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是學習的根本目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引導,鼓勵學生多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在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思維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對品德與社會中“地球在‘發低燒”這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太平洋島國圖瓦盧馬上要被淹沒的視頻放給學生觀看,從而引出地球升溫造成的后果,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理解為什么要倡導“低碳生活”,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如,在對品德與社會中五年級下冊“父母的難處”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在課前就可以先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學習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有效的觀察,最后向老師匯報自己觀察的過程和結果,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品德與社會課程應該在遵循學生道德情感培養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形成與社會發展相契合的、穩定的、積極的道德情感品質。
參考文獻:
劉玉蘭.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J].讀寫算(教研版),2015(23).
作為一名教育者深知道德情感是道德品德形成的最為基本的條件,更是人的意志形成的關鍵所在,人的道德情感能夠對人的道德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筆者從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探究性學習模式入手,運用為小學生創設情境、聯系生活以及模擬實踐三個模式,探究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幾個極為有效的途徑,以期為培養小學生正確的道德情感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努力為小學生創設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深刻感知道德情感
隨著我國新課程的逐步實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也越來越受到眾多教育者的高度重視,成為當今課程實施的主要方面。我們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時,首先要努力為小學生創設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環境,讓小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的激發,從而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合作意識,促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證學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例如,我們在學習三年級“我不耍賴皮”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帶領學生玩游戲,然后在游戲中故意耍賴皮,不遵守游戲規則,激起學生的不滿,從而將“規則”這個話題引出來,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明確不遵守規則耍賴皮的后果,了解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又如,對六年級“不能忘記屈辱”這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圓明園被破壞前的圖片,然后配上音樂和畫外音進行有效的介紹,“曾經在北京有一座非常美的園林,這是一座皇家園林,園林里有……”介紹完之后,又將課件的畫面轉到了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的事件中,他們瘋狂掠奪,不但搶走了無數珍寶,還用一把火將圓明園燒成了廢墟。當看到這個畫面之后,視覺的反差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侵略者的憤怒,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在一旁引導學生,讓學生感知道德情感。
二、充分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誘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人類的道德源于文明的人類生活,為此只有源于少年兒童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夠讓他們內心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所以,小學品德和社會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為小學生創設和小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回憶曾經給自己帶來快樂或者苦惱的生活經歷,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心理體驗。
例如,我們在學習三年級“我愛我家”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把一些學生爸爸媽媽的照片放在課件中,再提前準備好學生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在上課的時候對這些照片進行有效的展示,請照片中的學生談一談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讓生活實際和教科書緊密地聯系起來,然后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小時候玩過的物品,并向同學們講述自己和這件物品之間的故事,讓學生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被打動,從而進一步體會到我愛我家的主題。
三、模擬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實踐,進一步升華小學生的道德情感
探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并且自主地掌握思考方法,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多設計探究性問題,合理地增加問題的開放性,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習的興趣。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是學習的根本目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引導,鼓勵學生多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在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思維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對品德與社會中“地球在‘發低燒”這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太平洋島國圖瓦盧馬上要被淹沒的視頻放給學生觀看,從而引出地球升溫造成的后果,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理解為什么要倡導“低碳生活”,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如,在對品德與社會中五年級下冊“父母的難處”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在課前就可以先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學習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有效的觀察,最后向老師匯報自己觀察的過程和結果,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品德與社會課程應該在遵循學生道德情感培養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形成與社會發展相契合的、穩定的、積極的道德情感品質。
參考文獻:
劉玉蘭.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J].讀寫算(教研版),2015(2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