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凱
摘 要:女紅文化產生于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社會背景下,并且在當時的“小農”經濟結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中國近現代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轉型,女紅文化日漸沒落。究其原因,一是受中國重“道”輕“器”傳統觀念影響,導致理論落后于實踐的發展;二是女紅文化所依賴的“小農”經濟的瓦解,使女紅不再成為女性必備的技能。如何去傳承女紅文化,讓其可以創新性地適應當下的社會的需要,已經成為當下迫在眉睫的問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女紅文化;手工藝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一)研究背景
女紅在現存的民間文化遺產中可以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有人將它稱為“民族記憶的背影”。中國的女紅在中國的文化已經存在有三千年之久,以前的女紅藝術主要以三種形態存在,她們分別是民間女紅、書院女紅和官家女紅,她們因為各自所處的環境有著極大的不同,這導致她們在手作物的藝術表達上和藝術思維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但這些不同僅僅存在于形式上。從現在可以看到的作品上看,以前的女紅作品在審美特質上都呈現出了與本民族文化、傳統造物文化的相契合的共同點。女紅在現在語境中已經很少被提到,但是女紅藝人在過去卻提供著一個家庭中經濟的部分來源和家用織物的全部。她們在過去因為技藝的嫻熟,在社會上有著一定的地位,就像明朝的黃道婆,因為她對紡織技術的創新而備受當時的人的尊重。
二、女紅文化中的審美及女紅文化
在中國傳統女紅文化中,女紅的造型、圖案、色彩及制作工藝等元素都不能脫離其在生活中的實用功能與文化作用去談,因此逐漸形成了女紅獨特的設計語言體系。通過對女紅的藝術特色的總結,我們可以發現它承繼了中國傳統文化與民間工藝中“造物寓意”的造物理念,在圖案設計上大量采用擬人化、譬喻、情感性符號,以及通過假借、諧音等一系列設計元素來做審美表達,形成了一種在滿足功利性的情況下達到功能與審美相統一的審美價值體系;在用色、造型、圖案等審美元素上,則注重使用自然中的一些物象來寄托情感,表現出古人所秉持的“天人合一”的審美趨向。除此之外,女紅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形態,在藝術形式與造型語言上都具有自身的韻味與魅力。在作品中除了能體現出滿足特定實用價值、恰如其分的造型等特點外,還能完美展現出女性的手工細作及“女性”獨有的審美特征以和不同于男性的價值取向。這些表意機制與審美特征都在當代設計中得到了繼承,尤其是在當代服飾設計中,通過多樣化的器物功能與豐富的文化內涵里得到了集中的呈現。從民國開始有了第一批女性將江南女紅的成就去著書立說,使女紅的技藝特點和審美思想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如民國時期就因為紡織而聞名全國的南通紡織工藝大師沈壽寫的《雪宦繡譜》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它反映了女性開始作為一個新的有別于以前的審美主體的出現。
三、中國女紅文化的終結
當女紅文化的發展邁入到民國時期已經進入了自身發展的夕陽期,隨著鴉片戰爭而來的工業化極大的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民國作為中國從農業國開始向工業國轉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過渡期,在這段時期,中國社會原有的許多產業基礎受到重大的打擊,開始出現新的社會階層,社會的人口流動性也開始不斷增大。女紅的存在根基也就是中國的小農經濟的格局在西方的大工業生產的沖擊下變的土崩瓦解。隨著大量工廠在中國的建立,更多的中國人開始進入工廠去謀求生活,女紅因為其生產方式不再符合時代潮流已經開始變的逐漸沒落。繼續尋找女紅沒落的根源,可以發現造成女紅沒落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女紅的技藝傳承方式上存在的問題
按照我調查出來的結果顯示在中國歷史上女紅文化技能的傳承往往是通過家庭內部的傳承,也就是主要通過血緣關系來傳承的。這樣的傳承方式正在受到現代工業生產的沖擊,年青人相比較繼承手藝他們更多的愿意去參與到現代化的工業生產中,他們已經受不了傳統手工藝的無聊。調查顯示許多年青的女孩子因為提不起對女紅技藝的興趣而不愿跟隨老人們去學習這些手工技能,導致許多老人因為后繼無人而倍感焦慮。上面這些情況對于慶陽和南通這些手工業重地尤其的明顯。
(二)人們的偏見阻礙了女紅文化的發展
隨著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女紅教育不再作為社會主流教育而受到人們的重視了。現在女紅文化已經失去了其所依存的社會大背景與經濟基礎,而且現代社會在認知層面上對女紅的狹隘認識也使女紅文化價值被抑制。只有在打破在意識形態上狹隘認知的前提下才能使女紅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得以順利進行。
(三)市場經濟對女紅文化發展的影響
工藝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緊緊相關聯的,然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談到女紅當下發展遇到的問題就必須圍繞著近代經濟結構的特征而展開。在利益至上的當下,各種職業培訓開始流水線式的培養大批現代化手工女藝人,導致現在的很多作品變成了批量生產的廉價復制品,這樣的模式阻礙了女紅文化的發展,使女紅藝術形式只滿足于當下創造出來的經濟利益,逐漸的失去創新的能力。
四、結 論
雖然時代的變化讓女紅不再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女紅的“魅力”卻依舊存在于現代人的心中。“手工藝是最富人性的工作”,我們需要去重新審視并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從而安頓過度機械化下缺少人情味的現代生活。對于女紅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將女紅文化與當代審美心理、趣味相結合,從而使其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設計語言、審美觀念在當下的時代復活。對于當代中國的設計師而言,只有不斷的在設計過程中去吸取來自中國民間最具生命力、本土性的的設計元素,才能有真正的中國設計語言產生。
參考文獻
[1]張婭雯,崔榮榮.中國傳統女紅與女性生活及家庭地位[J].大眾文藝,2015(19):273-274.
[2]黃永松.用心的“手·工·藝·美”[J].藝術設計研究,2013(03):16-18.
[3]小田.論近代性江南村落女紅[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03):54-64.
[4]吳華珠.淺析中國民間女紅工藝衰落的原因[J].戲劇之家,2015(13):179-180.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