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信息海量出現,新聞自由變得更為重要。引導輿論,發展健全新聞自由理論,并用來指導信息傳播實踐,有一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網絡時代的社會環境出發,研究網絡時代新聞自由與法律、公民的關系,思考網絡時代新聞自由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尋找新聞自由的出路。
關鍵詞:互聯網;新聞自由;問題;對策
一.新聞自由現狀
互聯網是一個人人都是中心、不分等級, 擁有極大的自由而少有限制的虛擬世界,互聯網時代,人類進入從未有過的自由和開放的時代,任何個人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自由選擇接受和發布信息。個人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受眾。而且只要擁有一臺電腦甚至手機和可上網的必要設備,無需雄厚的經濟支撐和行政特許,人人可以創辦自己的媒體。全球一體化的互聯網時代,全球任一點都是世界中心。每個人都是一個記者,每個電腦都可以成為一個信息傳送平臺。
全球化時代的新聞傳播是一個爭奪話語權的時代。傳統媒體的話語權掌握在少數傳播者手中,受眾只有被動的接受信息,沒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機會。互聯網的出現,大眾掌握了話語權,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同時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真正實現了信息反饋,傳播學上完整的傳播過程在互聯網時代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受眾通過網絡平臺發表自己意見和看法,傳者和受者之間的交流更為順暢和便捷。
二、新聞自由泛化導致的問題
(一)信息混亂
網民文化程度不同,素質良莠不齊,接受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各不相同,網民計算機水平技術高低各不相同,網絡上難免產生“信息富人”與“信息窮人”。新聞的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對信息的掌握程度難免有差異。新聞自由,可以理解為記者有報道某一新聞事件的自由,同時也有不報道這一新聞事件的自由,記者在報道某一新聞事件的時候有自由選擇不同的報道方式傳播信息,可以毫無保留的報道信息,也可以只報道事件的其中一小部分。過度泛化的自由必然導致混亂。
真實性一向是新聞的生命,但是網絡卻為虛假新聞提供了滋生的溫床。信息真實是所有網絡用戶在網絡上瀏覽信息時所期望的。但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以及自由性,人們平時在現實社會無法發表的意見在網絡社會可以淋漓盡致地釋放出來,網絡上的信息真實性值得探討。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之快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謠言一旦產生,在網絡上的傳播速度甚至可以到難以控制的地步。與傳統新聞媒體的嚴格把關相比,互聯網提供了一個沒有把關人就可以發表言論的新形式。而由于沒有把關人,一些非理性的、情緒化的言論就得到了傳播機會。
(二)新聞侵權
1.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沖突。
隱私權的主體要求其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城免受非法干涉和侵入,從而保證自己的人格利益;而新聞媒體要想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必須得提升自身知名度,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新聞媒體的新聞就需要有爆點,而這些爆點大多數都是抓人眼球的稀缺的信息。新聞媒體與隱私權主體之間利益的沖突必然導致隱私權與新聞自由兩種權利沖突的出現。
媒體間商業競爭日益激烈,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新聞媒體往往借新聞自由之名,熱衷于炒賣奇聞軼事、曝光他人尤其是名人隱私,以追求新聞的刺激性、娛樂性。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和網絡科學技術的進步,針孔攝像機、遠程監視監聽技術被廣泛運用到了新聞工作中,借助于這些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新聞資料的獲取變得非常便捷,同時網絡的普及也使得信息的流通速度異常迅速,新聞媒介一旦捕捉到了其認為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通過網絡便可以迅速、廣泛地傳播,一條包含隱私信息的新聞,通過互聯網傳播,可以在第一時間內被全世界人知道。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上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時有發生,但是由于侵權人的匿名、證據的難以獲取、網絡上管轄權的不確定等問題受害者難以主張自己的權利。
2.新聞自由與知識產權的矛盾。
網絡著作權的侵權行為是傳統的知識產權行為在網絡媒介中的延伸。但是由于網絡開放性、匿名性的特點以及復制、傳遞信息的簡單、迅速,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層出不窮。一些網站轉發其他網站的新聞信息,既不付費,也不標明出處;有些網民把網上的信息稍加修改就寫入自己的文章,即不征得原信息所有者的同意,也不注明出處,直接把信息占為己有。
新浪網因未經北青報報許可轉載《我為何要公布公務員“收入真相”》、《發言人是“兼職”學術研究是老本行》等9篇文章,被該報社以侵犯著作權為由訴至海淀法院。北青報訴稱,自2014年9月起,新浪網在未經報社同意,也沒有向報社支付任何報酬的情況下,擅自在新浪網大量轉載本報享有著作權的9篇文章及相應配圖。而新浪網辯稱,9篇文章的性質是時事新聞,不受著作權法保護。海淀法院經過審理認為,新浪網未經原告許可,也沒有向原告支付報酬,在其經營的網站擅自使用涉案文章及配圖,已構成對原告報社合法權利的侵犯,應承擔責任。
3.新聞自由與公眾知情權的沖突。
新聞自由和知情權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知情權需要通過新聞自由的保障來實現。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遞與傳播逐漸趨于多元化。通過互聯網新聞媒體傳播信息具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有點,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成本更低、傳播覆蓋面更廣。與此同時,人們的自我需要的意識不斷增強,通過網絡閱讀新聞信息開始逐漸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信息傳播價值的提高需要通過新聞傳播媒體傳播信息可。另一方面,新聞自由依靠知情權來保障。新聞自由要求的前提是“首先知道”,否則“新聞”就不能稱之為新聞,這里首先知道意是指新聞記者應該首先知道,即采訪權應該得到保障,否則,記者無法獲取信息,信息傳播活動也就無法進行。
互聯網時代,由于不同于傳統媒體的“把關”,網民擁有更多的自由,再加之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等特點,虛假信息、謠言的產生相比之前數量更大,傳播速度更快。信息的真實性下降,非真實信息與公眾的知情權相沖突。
三.網絡時代新聞自由規范化的對策
(一)提升新聞工作者素質
網絡社會是基于網民的自愿而成立的,網絡社會人人平等,沒有所謂的“領導人”,缺少傳統媒體時代的“把關人”,它需要每一個用戶高度的自律—“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管理自己”。從廣義上講,新聞傳播者也是網絡用戶,從狹義角度上看,他們又是與一般的互聯網用戶截然不同的群體。他們是經過專業培訓的人,這些人負責網絡媒體的編輯,同時設法將網絡媒體融入傳統主流媒體。新聞傳播者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導致他們對社會的顯著影響,并因此承擔道德責任。同時,因為“道德基本價值不是靠法律規定來確定的,它主要以榜樣、教育、權威和領導為基礎,同時還依賴于傳統價值、原則和社會公理的傳承。”所以,新聞工作者應該首先做到自律,嚴格要求自己,從自己做起維護網絡社會的整潔干凈。
(二)加強受眾媒介素養教育
在新媒體環境下,話語權不再被精英人士所操控,大眾話語權的地位得到提升。而網民能否真正成為記者,其核心在于網民是否擁有足夠的知識素養和專業能力。因此,對網民進行專業或準專業的新聞專業主義教育,使其建立起對新聞價值觀念、新聞是否標準、新聞報道尺度、新聞法制規范、權利與責任的關系等方面的充分認知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還應通過大眾媒體和社會教育機構對受眾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使受眾能夠正確理解媒介信息,做出理性的分析,加強對信息的批判能力。
(三)完善法律法規
在我國,新聞自由僅通過憲法做了最基本的規范,缺少一部新聞專門法。自 80 年代人們提出要為新聞傳播立法, 20 多年過去了,我國的《新聞法》依然沒有出臺。《新聞法》實施的目的不僅僅止于保障正常的新聞自由、輿論監督,還能對濫用新聞自由的行為進行限制。加強新聞立法,不僅僅是對新聞自由的保護,同時也能夠加強對新聞行業的規范和約束,減少新聞侵權的發生。而這一行之有效的舉措便是出臺一部《新聞法》,使新聞自由在司法審判中有法可依。
(四)健全新聞工作的監督管理機制
任何新聞傳播活動并非是獨立自發的,都必然處在一種控制的網絡中受到制約。建立健全新聞工作的監督管理機制,首先應該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術監控治理力度,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監管,使互聯網環境得以凈化的同時有利于新聞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其次,應當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獎懲制度,在約束新聞工作者新聞自由權利行使的同時,激勵其工作積極性,有利于新聞事業的良好運作;再次,建立群眾輿論監督機制,借助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控制,健全信息審核平臺。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第四權力[J].《新聞傳播》,2003.(3).
[2] 黃琪.網絡時代的新聞自由與規范[J].《今傳媒》,2010.(5).
[3] 龔小蘭.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沖突與平衡[J].《法制與社會》,2013.(5).
[4] 劉瑛.試析新聞自由與新聞侵權[J].《新聞愛好者》,2011(3).
[5] 吳揚帆.淺論網絡時代的‘新聞自由[J].《出版發行研究》,2007.(3).
作者簡介
車冉,(1991-),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文學院2015級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