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對布老虎制作的文化背景、制作工藝、藝術價值等的調研整理,思考民間藝術的創新管理模式和設計實用性,探索如何通過設計管理傳承與保護布老虎文化。
關鍵詞:虎文化;布老虎;民間藝術;管理模式
自古至今民間藝術文化發展過程中,“虎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賦予虎神圣的職能和品格,是人崇拜并畏懼的對象。中華虎文化源自遠古的圖騰崇拜,與“龍文化”并重,自古以來兩者就是表達祥瑞的典型形態,象征了國家、民族的雄偉強盛,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與創新,伴隨民間藝術發展,構成了充滿活力的民俗文化特質。
一、博山區民間工藝文化背景
博山區東、西、南三面環山,總體地勢南高北低,北面為丘陵河谷地帶,形成了博山盆地,顯示出群山環抱的自然之美,因此成為“博山”。
博山區傳統手工工藝種類眾多,古文化歷史悠久,比較著名的有博山陶瓷、博山琉璃和內畫瓶。其中內畫瓶使用特殊工具,用削尖變彎的竹簽,制成鉤形竹筆,蘸上顏料,伸入瓶口于內壁上作畫,非技藝精湛者、難以勝任。在三千多年前就形成的男耕女織的影響下,女子從小學習紡織、刺繡等手工技藝,明清時期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往往從“德,言,容,工”等方面來衡量,其中的“工”即為手工方面的技藝,加上手工業高度發展,使民間手工工藝得到很大提升。
博山其他民間美術作品也是種類多樣,例如年畫、泥塑、皮影、剪紙等。數種工藝形成的總體生態發展環境,為布老虎工藝的發展和不斷革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博山民間布老虎制作工藝
經過調研走訪博山區制作布老虎的民間藝人后發現,為了祝福兒孫,祈福納祥,老人對于制作布老虎的經歷已經幾十年,一般為雙頭枕。
布老虎的用料、裝飾,都十分講究,整體的制作需要很多工序。先用高粱米或者玉米磨成粉加水燒熱調成漿糊,均勻涂到布上,曬干后,在布上剪出虎頭的形狀。布老虎剩余的外形需要打樣后裁剪。布老虎的貼眉、點睛等等一系列的裝飾,是造型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通常以雙魚為眉,或以人祖為鼻,眼睛則以太陽形為標志,繡法精美。點睛時,根據老虎的形態和氣勢來選擇飾物,多為珠子、金片和金線數種(見圖一)。針腳十分細致否則也會影響整體的效果。將布翻到正面在內部填上鋸末、棉花或香草。
在博山鄉村的老人為了家里后輩孩童安全健康的成長,兒童的鞋帽上也常會繡有虎頭的形象,稱為虎帽、虎鞋,寓意吉祥(見圖二)。還有繡以其他紋樣作為裝飾的鞋子,比較常見的有梅花的圖案(見圖三)。
布老虎的造型除了實用的雙頭虎,還有作為玩具的單頭虎等,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需要布老虎的形態、裝飾、用料各異,成為不同地區民間藝術的代表。
三、博山民間布老虎藝術價值
虎文化不僅表達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還彰顯了中華民間的審美角度、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規范。
布老虎在生活中還具有多重的實用功能及欣賞價值,可以作為家里小孩的玩具或者朋友之間來往的禮品。從造型來看,沒有固定的規格樣式,一般腦袋大,軀干小,五官清晰大方,也是對兒童日常生活面貌的一種借鑒。不論老虎形象如何變化,卻都是以夸張、變形為基礎,意象化了現實中的虎突出虎的神態,又賦予了人的情感,因此極其傳神。寄托著老人對家人和后輩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期盼,從內容和形式上都反映了尋常百姓的真實生活訴求。
四、博山民間布老虎文化管理模式探索
現在鄉村在城市化的發展背景下,民俗文化在不同程度上的縮減,不少傳統村落逐漸改建成現代住房,對民間工藝樣式保護少,掌握布老虎制作工藝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加上缺乏對傳統工藝的經營管理和多樣化創新,“布老虎”工藝很難傳承下去,在開發上也遇到不少難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積極建設自己的村落文化,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將設計創新融入管理理念,樹立全面設計質量的產品和開發理念;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創新,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目標聯系起來。
管理的主要任務是設計的有效性,以科學的管理原則和理念使設計團隊層層功能細化,為了創意生產和設計的時效性共同努力。對于布老虎工藝進行“保護”與“展示”,向研究者展示,不僅研究者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信息、價值信息,同時向公眾展示,使社會共享信息關注傳統,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山東濱州博興縣的劉清華在北京學習掌握更高層次的技藝后,回到家鄉創辦布藝場,建起裁剪加工制作為一體的制作車間,選聘幾十位巧女從事布塑制作。這樣統一對布老虎的制作進行管理,既發展了本地村鎮的文化創意產業,給附近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并且實現了民間藝術的價值。
傳統手工藝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老虎的藝術創作仍然要堅持集傳統樸素與現代美觀于一身,依照民間美術和手工技藝的特點進行傳承、扶持與發展。
在進行保護和開發的過程中,通過設計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設計師通過調研總結相應的理論應用在作品中,這些方法都符合設計管理的原則,同時也體現了作品藝術性和設計生產過程的統一。對設計工作者而言,一方面布老虎工藝這是一項可以共同習得和掌握的技藝,另一方面可以從材料、紋樣、工藝中獲得靈感,提煉傳統紋樣符號應用于現代設計中。
合理地對作品進行研究與分析,管理過程與設計相聯系,深入解讀作品與社會的和諧之道,通過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提升其文化、技術和創意含量拓寬發展空間,讓現代設計創新與深厚的社會文化一脈相承。
參考文獻
[1]陸嵐,陳言.村鎮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的民間手工藝發展模式[J].藝術百家,2013
[2]張志穎.藝術管理對環境藝術設計過程的影響——從環藝作品的藝術性與適用性淺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3]王會戰.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模式創新研究[D].廣西社會科學,2014(5)
[4]劉娜.劉清華和她的布老虎[M].走向世界,2017
作者簡介
劉曉彤,(1995.3.13),女,籍貫(山東省淄博市),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職位:研究生,學歷(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