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紅
(韶關學院 外語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1]“商務日語”作為日語專業的核心課程,由于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應用性,其課堂教學更應該順應社會需求,努力培養出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的商務日語人才。本文擬從“商務日語”課程的特點出發,結合該課程的問卷調查及教學實踐,探討校企合作模式下“商務日語”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以促進商務日語教學,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商務日語人才。
校企合作,即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它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它強調“產教融合”,能夠直接與企業對話,了解社會、市場、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實效性[2]。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不能“閉門造車”,要與社會融合,緊跟時代的變化;而校企合作這一模式,能較好改變學校“重理論、輕實踐甚至無實踐”的現狀,能使學生畢業后快速適應角色轉變,順利進入職場。
關于商務日語,目前國內學術界還未達成統一的概念,日本方面也未有準確的定義,僅說明商務日語能力考試是“測試在商務場合下所必須具備的日語交流能力的考試”[3]。借鑒ESP理論與日本關于“商務日語能力考試”的解釋,我們可以作出以下釋義:商務日語屬于專門用途日語范疇,是指商務環境下日語語言的應用和研究,即能以日語為工具,從事外貿、商務談判、企業管理等經濟活動。商務日語教學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寬泛,除了商務日語會話(口譯)、商務日語寫作、經貿日語、日本商務禮儀等日語語言類課程外,還包括國際貿易、會計學、經濟學原理、管理學概論、報關實務等經濟類、管理學類課程[4]。由此,可以分析出其課程特點:(1)專業涉獵寬泛,涵蓋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物流、營銷學等領域;(2)實踐性、操作性、專業性強;(3)與市場、企業需求聯系緊密,行業分支繁多;(4)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時代性強。
基于以上商務日語的課程特點,在地方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的背景下,商務日語課程教學契合了校企合作的模式。商務日語教學不同于其它日語語言類課程,該課程的“實踐性”“實用性”較強,其學習效果直接與能否順利進入職場掛鉤,如果不能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和企業需求,培養出來的日語人才只能紙上談兵[5]。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實踐先行,應用為先,注重實效”,進行了解企業需求、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商務日語人才。
為正確把握目前商務日語的教學現狀,我們對已經修完商務日語課程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學習需求與教師教學設計之間存在的偏差,正確把握學生學習商務日語知識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商務日語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商務日語課程在每個年級的第五個學期開設,此時,學生已有兩年的日語學習經歷,具備了一定的日語語言能力,對畢業后的就業也有一定的規劃與展望。在學期課程結束后對學習該課程的70名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回收問卷70份,回收率100%。此次問卷調查共設計了12個問題,前11個問題為選擇題,最后一個問題為主觀問答題;內容涉及教材選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對本課程的意見和建議等。針對問卷反映的某些重要問題,還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以便能更為準確、深入地把握學生反饋的信息。
調查問卷回收后,對所有問題的答案以文字錄入、Excel表格等形式進行了數據整理,統計結果如下:
教材方面共設計了3個問題,分別為當前所使用教材滿意度的調查、希望教材以何種知識為主、課堂上最想學到的知識。對于當前所使用的教材,“非常滿意”及“滿意”的學生占50%,“不滿意”的占1.4%,見圖 1。

圖1 教材滿意度調查
接受此次問卷調查的學生所使用的教材為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商務日語綜合教程》,該書自成體系,全書共18課,每課包括5方面的內容,即日本社會和商界習俗、貿易業務及有關法律知識、商務文件寫作要領及注意事項、范文、同聲口譯練習等。該書是綜合性的商務日語基礎教程,它以生動有趣、實用性強的日本社會文化習俗知識為先導,將16類商務活動和法律知識及18種商務文件為主要內容有機貫穿起來,并配有商務文件范文和商務洽談會話練習,最后附有實際商務活動中常用的各類知識總匯及課文參考譯文,可以說是一本涵蓋面最為廣泛的教材,但是從問卷調查分析來看,學生更傾向于商務日語會話和貿易實務多的教材。所以,這就要求教師選擇更為合適的教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的知識內容,補充一些實用的商務會話內容、日本商務禮儀、貿易實務知識等。該調查結果也顯示出學生的學習意愿、學習傾向是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因為校企合作就是直接教授學生實用的、與工廠企業或辦公室用語直接掛鉤的實用商務會話、商務禮儀等。
關于希望使用以何種為主的教材?學生希望首先使用以商務日語會話為主的教材,其次是包含貿易實務知識的教材,見圖2。

圖2 希望教材以哪類知識為主
關于課堂上最希望學到的內容,91%的學生希望學到“日常的實用商務會話”,81%的學生希望學到 “商務禮儀方面的知識”,77%的學生希望學到“貿易實務知識”。學生對知識內容的選擇,從側面反映出有必要加強學習環節,為進入職場儲備知識,見表1。

表1 最想學到的知識(多項選擇)
關于教學模式的調查,共有3個問題,分別為授課方式、小組討論的必要性、商務情景模擬必要性的調查。關于授課方式,高達88.6%的學生希望不但有靜態的“PPT課件”輔助教學,也希望有動態的“視頻短片”提供更直觀的學習模擬環境,單一的“PPT課件”或“視頻短片”的支持率僅為5.7%、2.9%,見圖3。

圖3 學生希望的授課方式
關于 “就某一商務主題展開小組討論的必要性”的調查,覺得“很有必要”及“有必要”的學生人數占77%,所以可以考慮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加入課堂小組討論環節,見圖4。

圖4 就某一商務主題展開小組討論的必要性
關于商務情景模擬的必要性,覺得“很有必要”“有必要”的合計占88%,學生還是傾向商務情景模擬,進行實踐演練的,見圖5。

圖5 商務情景模擬的必要性
這一點恰好與我們想要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謀而合,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調動學生,提高其動手能力的;“小組討論”和“商務情景模擬”則是模擬企業的會議討論、商務訪問、商務談判等場景,實際上就是將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實操演練搬到教室中來的教學形式,利用學校的有限資源在課堂上實現“產教融合”。
學生配合度的調查,涉及2個問題。關于小組討論的積極性,40%的學生表示會“積極參與”,近59%的學生表示“一般參與”,見圖6。

圖6 參與小組討論的積極性
關于參與課堂教學的意愿,“很想參與嘗試”的占24%,“想參與嘗試”的占47%,見圖7。

圖7 參與課堂教學的意愿
從以上調查分析可知,一方面學生希望教師授課能夠“圖、文、聲、像”等多位一體地展開教學并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商務情景模擬;另一方面,又不愿過多的親自參與。例如,關于小組討論,雖然高達77%的學生覺得“很有必要”“有必要”,但真正實施的話,只有40%的學生會 “很積極地參與”;關于參與課堂教學,覺得“很有必要”“有必要”進行商務情景模擬的占88%,但是“積極參與嘗試”的僅有24%。意愿與實際行動間的落差高達37和64個百分點。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努力發掘學生的潛力,尋找化解這一矛盾的教學模式。而校企合作模式由于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實習的機會,有實質性的工作內容、商務情景,所以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問卷還就 “你希望商務日語教師具備哪些條件”(多項選擇)進行了調查,選擇“具備商務日語知識”和“具備商務日語實踐經驗”的最多,占77%。該項調查,使我們清晰地看到,商務日語的任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日語專業知識、口語表達能力外,還要懂得經濟、貿易、管理等跨學科知識,尤其是要具備一定商務背景或日資企業工作經驗的更佳。然而,實際中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專業教師少之甚少,所以,只能盡可能通過后天培養的方式,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讓任課教師和學生一樣,到企業中去學習和工作,例如與學生一起到企業實習、利用寒暑假選派教師參觀企業或到企業頂崗換崗工作,努力培養“雙師型”教師。
最后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提出對商務日語課程的意見或建議。通過梳理學生答案,發現意見集中有以下幾點:(1)希望加強口語、會話等實用性強的訓練;教師講解商務談判的實例,傳授實際經驗。(2)希望有商務方面的見習,課堂上多進行小組討論,多些商務式模擬、商務談判。(3)希望教師詳細講解商務用語或專業名詞,因為有些名詞中文概念都難以理解。(4)可以讓學生課后翻譯書本的例文或書寫商務信函。(5)希望學到一些實務、禮儀知識,而不僅僅是商務貿易的概念、規則或商務信函。(6)多功能的語言教室最好,鍛煉學生的口語和應變能力,也可在線教學。
調查問卷也對我們的教學實驗,進行了肯定:(1)學期內開展的模仿商務活動的小組活動很好。(2)課堂上播放的商務日語音頻和視頻很不錯,很有幫助,有現場感。(3)授課教師有商務日語實踐經驗,課堂上穿插的商務禮儀和個人經驗總結很實用。該開放式問題的調查結果也從側面印證了采取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6-7],肯定了我們已經嘗試的模擬商務環境的小組學習活動,為我們今后繼續推進相關教學改革提供了經驗和方向。
由以上調研分析可知,校企合作模式是符合商務日語課程教學規律的,為我們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或路徑,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有以下啟示:
根據問卷調查,學生希望教材能涵蓋較多的商務日語會話、商務禮儀及貿易實務類的知識。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選擇商務日語課程教材要包含這三方面的知識,并且通過以下方式滿足對教材的需求:開設專門的商務日語會話、日本商務禮儀課程;選用商務日語會話、商務禮儀、貿易實務三者兼顧的教材,或授課教師根據現有的教材,在課堂上予以適當的補充。如果有合作的企業,可根據企業需要選擇適合合作企業的教材或教學內容。
由于“商務日語”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學生很希望參與到課堂中進行商務場景模擬活動,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把課堂實踐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根據授課內容,結合能力培養目標、知識培養目標,設定不同的商務情景模擬主題,如商務訪問、名片交換、價格交涉等商務情景模擬[7]。
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采取“校企合作”“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讓企業參與到教學中來,可以參照其他學院與企業合作辦班,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或分批定量定時地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換崗”實習。
根據學生配合度的調查,可以看出學生意愿強行動力弱,這一矛盾心理反映出我們傳統教育的弊端——重理論輕實踐,培養出的學生“眼高手低”。“填鴨式”教學方式禁錮了學生的思想,束縛了學生的身心,已有的思維定勢使他們不敢表達自己,不會表達自己。要改變這一現狀,單純地靠授課教師課堂上的督促或模擬演練不能解決,只有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讓學生進入企業,直面現場,才有現場感、緊迫感,才懂得專業知識的應用。
教師是課程的主導者,可以說是一門課程的靈魂。從學生的問卷調查反饋可知,學生希望商務日語教師除像其他專業課教師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扎實的專業知識外,更希望商務日語教師有商務方面的工作經驗,而不只是課堂上的“紙上談兵”。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兼備的商務日語教師是符合該課程特點的,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加快培養出“雙師型”教師。
在當今全球化經濟大融合和“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中日互為最大貿易國,中日之間的經濟交流會不斷深入,商務型日語人才的需求也會繼續增加。各院校要立足于現狀,著眼未來,培養高質量的適合社會需求的商務日語人才。因此,商務日語課程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通過分析商務日語課程特點與課程的問卷調查,我們認識到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對我們在教材選擇、教學模式、學生參與度、教師素質等方面都給予了良好的啟示。今后我們將根據商務日語課程的學科特點,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進行教學實踐改革,努力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質量的復合型商務日語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2017-05-17].http://edu.youth.cn/2015/1117/2793937.shtml.
[2]張立云,楊絲宇.談新建應用性本科院校商務日語專業的校企合作[J].雞西大學學報,2013(9):11-12.
[3]BJTビジネス日本語能力テストとは[EB/OL].[2017-05-06].http://www.kanken.or.jp/bjt/about/.
[4]嚴紅君.試論商務日語的能力界定[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1(3):60-66.
[5]池田伸子.ビジネス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教育目標の設定について:文化、習慣についての重要性を考える[J].ICU日本語教育研究 センター紀要,1996(5):1-24.
[6]野元千壽子.大學におけるビジネス日本語教育:受講者アンケートを通して見えるもの[J].昭和女子大學大學院日本文學紀要.2005(16):13-23.
[7]樊玉國.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職英語“三分三合”教學模式與應用研究[J].外語教育研究2016(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