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可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教學應該注意強調“閱讀素養”“閱讀方法”的重要性,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為更好地詮釋新課標要求,特從古詩閱讀教學角度進行闡述。
這里所說的“讀”應是吟誦。國學大師顧隨的弟子——國際知名學者葉嘉瑩先生曾經講過:“古人寫詩,都是先吟后寫的。學詩,必須學習吟誦。你的詩句,就是你內心的感動,就會伴隨著你所熟悉的那個吟誦的聲音跑出來……《周禮》的《春官》記載,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學,也就是教授詩歌,就要把意義跟聲音結合起來教,要教孩子能夠吟誦詩歌。”她還強調:“怎么教?一般遵循‘興,道,諷,誦,言,語這么幾個層次。‘興,就是讓孩子興發感動,先讓孩子懂得這詩歌是帶著感發的力量的。然后是‘道,就是告訴小孩子這種感發的作用是怎么樣的。‘諷就是背下來。而‘誦就是以聲節之,用高低快慢的調子把詩歌吟出來。”眾所周知,詩歌會有一個基本的調子,其平仄、節奏、押韻都是有所規定的,也就是能體現詩歌韻律美特點的。只要你懂得詩的這種音樂性,懂得平仄的格律,知道它基本的駢散頓挫的變化,你讀的時候,就能把那種美的聲音讀出來。教師要結合具體詩文教會學生正確吟誦。學生在正確吟誦的循環往復中才能更容易進入詩歌的情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像孟浩然五言絕句《春曉》,其詩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悠遠深厚,興味無窮。詩人對春色的喜悅、惜春的眷戀和無法留春的惆悵之情自然溢出。學生在循環往復的吟誦中,多少都能感受到些。“讀”出味,才是詩歌閱讀教學最高境界!
關于詩歌“意境美”,只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作些要求,因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以及生活經歷是不夠的。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正確吟誦,讀出味來,去體會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就是編演符合詩歌意境的情景劇,輔以與詩歌意境相似的背景音樂,結合多媒體動畫課件等進行教學;就是抓住詩中重點詞句,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或啟示,或步步誘導,讓學生知道詩歌是有意境的。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是指屋外圍井臺的柵欄,而不是睡的床。因為在臥室內,怎好“舉頭望明月”?再說室內月光灑地怎能“疑是地上霜”?而“舉頭望明月”的“舉”字,是因什么而舉?“舉”是不是顯得動作干脆?月亮或月光是詩人借景抒懷的景物,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霜”是深秋的自然景物,是為了襯托詩人獨在異鄉冷寂。而“低頭思故鄉”的“低”字,是否因明月不寄相思而表達了作者的無奈?經過一番分析式的啟發,是不是可演情景劇?在那樣的夜晚,詩人久不能寐,踱步戶外,舉頭低首之間,思鄉之情自然真切溢出。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一水間”“只隔”“數重山”“綠”“何時照我還”的意旨,做好積累鋪墊,再輔以《濤聲依舊》背景音樂,讓學生循環吟誦。一番精心設計后,學生才能很好地獲得情感體驗,也就理解了詩人。最后分析劉禹錫的《望洞庭》:入秋季,日短夜長。太陽落山時分,月亮已掛天邊,湖上的風光和月色渾然一體,連入夜了詩人都渾然不覺,所以才有“湖光秋月兩相和”。因無風,故而“鏡未磨”。古人只知用“銅鏡”,這個比喻恰如其分。
此時此刻,詩人放眼遠眺,“洞庭山水翠”,“山水”詞為古漢語中的“偏義復詞”,不能理解成“山和水”,而偏指的是“山”。這個時分能望山,山“翠”也是很自然的,但入夜很深,是望不出山那么“翠”的。隨著時光流逝,月懸高空,月光為主色調,再看洞庭湖,“白銀盤里一青螺”,倒真的很貼切。千里洞庭,壯闊不凡,變成了詩人眼中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必要的分析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反復吟誦,輔以大寫意《洞庭風光》畫,再輔以《小夜曲》之類的背景音樂,創設情境,何愁沒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此教學,學生自然獲得心理滿足、心理愉悅,難道不是每一位教師所追求的嗎?
[1]夏傳才.詩詞入門:格律·作法·鑒賞[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2]陸志平,李 亮.課程標準案例式導讀與學習內容要點——小學語文(2011年版課程標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