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品讀課文中的語言現象,探索語言規律,獲取文化知識,并應用相關知識去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既是以問題探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學習課文過程的探究性學習,它是以全新而多樣的學習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科學體現了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了教育回歸兒童本真的價值追求。那么,如何增強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有效性,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歡欣鼓舞的心緒,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教師一是要把教學看成是自己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協作、共同探索的過程,尊重、信任學生,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身心處于最佳活躍狀態,心情舒暢地投入課堂,勤于思考、樂于探索、勇于創造。二是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樂于學習。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語文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問題進行探究,探索語文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規律。
探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習活動的,“問題”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特別指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貴有疑”“學起于思”,這是我國古代教育家的共識,亞里士多德也認為:“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世界上每一項發明與創造無不是以發現問題為起點的。然而,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要在問題的設置情境上下功夫,問題情境一定要具備明確的目的性、新異性和適探性,首先是設置探究的問題的本身應具有可探究性,具有探究的價值;其次是探究的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要適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經驗和“最近發展區”,以保證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思維活躍狀態,以使問題有真正吸引學生的力量。這樣的問題才會成為學生思維和感知的對象,從而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
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關鍵是找準教學的切入點,選準探究要點。通常要從文本的整體入手,在課文的特色處、主題處切入,或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探究,才能真正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目的。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如何讓學生緊扣文眼,在讀中整體感知?教師可緊緊把握住課文的文眼,即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話引領全篇,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奇特、奇麗”這兩個詞來展開品讀、感悟教學,通過品讀“家里奇”“街上奇”“永遠奇”等內容,讓學生感悟德國“景色的奇麗”“ 民族的奇特”,感受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揭示了意味深長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格熏陶,真正起到豐盈學生的人文精神內涵的作用,使得授課過程重點突出,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習過程的實踐性,探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別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教師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探究性學習所提供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分析、討論、搜集材料和處理信息。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性特點是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使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于實踐,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并有利于將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從而提高其實踐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汲取探究的方法,把握探究的途徑,經歷體驗探究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應當注意:首先,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探究時間。探究學習要求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通過探究來解讀語文知識,培養探究能力,這一過程學生需要比較充足的時間才能完成。其次,要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激勵學生通過提出問題、深入探究、實踐體驗、匯報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取各種知識和技能,訓練語感,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個體探究,可引導學生圍繞課題及課后問題(思考與練習)進行探究性學習,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做好圈點、批注,借助工具書、參考課前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到的有關資料,自主質疑、答疑,并記錄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對于學生自讀自悟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思考,提出不同觀點和看法,通過小組成員辯論甄別,建構起新的或更進一步的理解。最后,要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習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既是學生自讀自悟、探究理解的過程,是學生個體結合已有生活經驗感知文本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合作學習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主”是前提,“合作”與“探究”是關鍵,三者不可偏廢。其中一定要增強學生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對于課文中重點學習內容,教師先要引導學生不斷質疑、探疑、解疑,自主選定學習方法、探究方式,自主把握閱讀進程,認真自讀感悟,進而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的思辨中擦出智慧的火花。當然,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獲得整個系統知識,在探究知識過程中也不可能每次采用的方法都是科學的,為此,學生們在課堂探究即將結束時,教師都應當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學習的行為所獲取的知識,問一問自己:前面的學習,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最好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過反思,讓學生將思維過程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找出科學的探究方法,厘清探究規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中為把探究性學習不斷引向深入,讓每個學生處于積極探究的氛圍之中,教者應當善于適時進行科學評價,激勵學生頻頻質疑,不斷釋疑,勇于探索,大膽創新。探究性學習的評價主要是一種形成性評價,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講究評價的有效策略,準確把握評價時機。一方面評價的內容既要珍視對探究內容、探究結果的評價,也要重視探究方法和過程的評價。另一方面,評價的方法要做好“三個結合”——“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正面評價與側面評價相結合”“及時評價與延時評價相結合”。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養成習慣,豐富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獲得那份實實在在的體驗和感受,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的個性及創造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于喜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版),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