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
分層施教,就是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進行有層次的教學,確保教學過程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同時更有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當前,我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更多以分層教學為主。分層施教在目前的教學環境下有極高的適用性,尤其適合小班教學模式,比如社會培訓機構中各種人數為10人的小班輔導組織,就得到了不少家長的認可。分層施教擺脫了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當前每班四五十人難以保證都能得到教師兼顧不同,很好地預防了一些較弱的學生完全掉隊的情況,所以在社會需求層面,分層施教的引入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1.教師分層備課模式
一是引入“一大多小”的教案,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準備一個整體的大方案,同時備用一些小方案,比如學習“Different Looks”一課時,教師根據內容要求撰寫大教案,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讓學生掌握yes/no的句型以及what/where/when/who的句型為主,而準備的小教案就在此基礎內容上進行延伸,如增加一些模擬對話場景的表演性游戲,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而對于一些英語水平和本身的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引導學生學習yes/no的句型時可以設計以下場景:A:“Hi,Lily.Do you have long hair?”B:“Yes,I do./No,I dont.”針對英語水平和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師則引入what/where/when/who的句型教學,設計的場景如:A:“Hi,Lucy.Whats this?”B:“Oh,its my pen.”A:“What color is it?”B:“Its black.”或是:A:“Which is your pen?”B:“The black one.”此外,引入的表演性游戲中,如教師根據對應英文的中文含義,讓學生在聽到nose、eyes等詞語時指出對應的身體部位。
二是引入“多元一體”教案。普通的教學模式中很多學生能快速掌握英語學習的結構模式,但要熟練句型的結構還需要更多的練習,因此引入分層施教,在基礎授課結束后對于普通學生練習簡單口頭問答,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則練習情境創設的對話,更能達到高效。比如,在學習“How can I get to the bookstore”時,關于祈使句的應用,成績稍落后的學生則需要重點掌握祈使句所代表的含義,比如Turn left/right,成績較好的學生則在創設的情境中隨機帶入祈使句的表達使用。
2.課堂提問分層
提問分層環節屬于有效的活動性過程,教師需要注重實施階段的問題設計的層次性與差異性,對于不同基礎和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在自我水平的基礎上加以掌握。比如,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出難度較大的問題,對學習能力適中的學生提出中等難度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以鞏固基礎知識為主,提出簡單的問題。比如,學習“Wheres the post office”一課,教師為成績稍落后的學生設置“Is there a bank near here?”只要這類學生稍加閱讀就能得到答案。教師為成績中等的學生設置“Where is the supermarket?”的問題,學生只要讀懂內容結合情境就能得出答案。而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回答“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neighborhood?”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結合自身的英語知識和該課學習的新知識,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
3.課后評價分層
結合分層教學的情況,教師則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情況、性格特點、學習風格以及英語基礎水平之間的差異確定正確的評價方式。例如,每學習完一個單元,教師都要進行一次課后的測評,對于能力較高的學生則提高要求,合格率要達到95%以上;對于成績一般的學生則可適當降低要求,要求合格率為80%;對于成績稍落后的學生則以正常要求的60%為合格的表現。課后的分層評價在分層施教的模式中必不可少,其中教師可以采用不達到合格標準就進行一次補考的方式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這很好地給予了學生面臨懲罰和在競爭中被淘汰的危機感。
分層教學大大優化了當下初中英語教學的形式,不但能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能讓教師的施教過程更為輕松與高效,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1]周淑清.初中英語教學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
[2]王旭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學科教育,200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