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合適的課堂提問,往往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努力地發現問題,探求、解決問題。因此,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舉措就是讓課堂提問更有效,讓有效的提問之花綻放在英語課堂之上。
1.激發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一言堂”,一講到底,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教學效率固然不高。恰當的提問能啟發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等進行積極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師與學生共同在一種互動式的課堂交際中活動。因此,設計一個好問題,就如架起師生之間交流的橋梁,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增強英語學習的興趣。
2.啟迪思維,引發思考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庇⒄Z課堂教學就是要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為了準確回答問題,必須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維活動,迅速處理信息并積極探索問題的答案。
3.反饋信息,教學交流
課堂提問是教師取得有效反饋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中的問與答,隨時了解并分析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的差異程度,對教學進行調整,使整個教學活動有的放矢。
1.導入新課時提問
有經驗的教師非常重視導入新課時的藝術性,他們往往用設問的方法,引起學生追求新知奧秘的強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湘少版四年級Unit 6時,我就通過讓學生看圖,向學生提出了下列問題:Can you guess the game?Who are soldiers?Who are traffic policemen?這樣能使學生對圖片以及課文產生興趣,迅速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積極性以及主動性,進而使學生想知道教師提出的問題的答案。
2. 過渡處提問
教師在教學時,從一個知識點講到另一個知識點要銜接自然,否則學生會覺得莫名其妙,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問題,發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思維。比如,在教學湘少版三年級Unit 8時,在教完本課單詞policeman,policewoman,fireman,pupil后,要過渡到基本句子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問題:Who is the man in the photo 1? /Is he a fireman? Who is the man in the photo 2? /Is he a policeman? Who is the woman in the photo 3? /Is she a doctor? 從這些問題很自然地過渡到基本句子: What is he/she?
根據前面設計的問題讓學生逐一回答,再來回答基本句子,學生就比較容易完成了,這樣,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問,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又能引出新知識,有利于突出知識的整體性。同時,在過渡處提問,可使學生養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習慣,并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
3. 突出重點時提問
設計課堂提問抓住了重點,主要訓練內容也就抓住了。何謂重點?一般地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是重點。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有限,備課時,有經驗的教師就會在教學內容中找出重點,然后以此為主線,串起其他教學內容。例如,在教湘少版六年級Unit 4時,我就設計了以下問題: Are there many mooncakes in the shopping centre?Which type of mooncakes does Binbin like?What does Binbin enjoy?而這些問題的回答正是本課的重點。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加以補充與糾正,并讓學生反復操練,循環往復,以突出重點,加深學生的印象。
4. 化解難點時提問
備課時,除確定教學重點,教師還應該找出教學難點,并為它設計出相應的教學環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英語教學中的難點有的在語音、語調上,有的在語法上,還有的在句子結構上。教師應該采取不同的措施來化解難點和降低教學難度,幫助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如湘少版四年級Unit 4在教授句型“These are...”和“Those are...”時,要學生很快從詢問事物單數轉變到詢問事物復數,感覺比較困難。為了讓學生從理解、操練到掌握,我設計了以下問題: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雞蛋,問學生:What is this? /This is an egg.接著再畫幾個蛋,引出問句:“What are these?”幫助學生回答:“These are eggs.”教師指著教室后面事先貼好的一只小鳥的圖片,問學生:“What is that? /That is a bird.”接著指著有許多只小鳥的圖片,引出問句:“What are those?”幫助學生回答:“Those are birds.”這樣,通過教師自問自答和學生問答等多種形式,引起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逐步化解教學難點。而難度的降低有利于學生迅速掌握語言材料,學習的成功又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生之間的問答交際是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但在實際的英語課堂中,低效甚至無效提問仍然屢見不鮮。為提高提問的質量,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語言口頭表達的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數量不宜過多,提問不宜過于頻繁
課堂上過多的問題控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思考時間,造成學生的思維活動受到限制,處于被動的局面,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過多過細的問題缺乏張力和彈性,最終是教師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理解,教師的解讀代替了學生的解讀。
2.避免問題過于寬泛
部分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往往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提出一些過于寬泛的問題,使得學生在讀書思考時,不知道該干什么、該怎樣思考。如有的教師在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時就問:“What do you think of it?”這種太寬泛的問題讓學生無從回答,教師不如分解成幾個更有針對性的問題。
3.所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
課堂上大量反復的“Yes or No”的問題導致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實則浮于表面,淺嘗輒止。反之則是問題過難,超出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苦思冥想仍不得要領。英語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教師要精心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以舊導新、從易到難的問題,使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逐步突破難點、把握要領、掌握規律。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
4.避免關注個別、忽視全體
教師提問后理應關注全體學生的回答,但事實上,往往出現教師忽視全體學生,與個別學生密集地對話,有些學生只是坐著“看熱鬧”的現象。
總而言之,提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提問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盡力了解學生,并結合教材的具體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好每一個課堂提問,盡可能地發揮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拓展其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馮克誠,于 明.課堂教學組織調控技巧全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2]傅小平.小學英語教學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