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祥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接觸集體時間短,秩序意識未建立,所以很難快速適應以群體為單位的活動,通常對教師的管理很容易產生反抗心理,或是因教師的語言導致情緒、觀念或性格受到影響。所以教師只有更重視德育在這一階段班級管理中的滲透,才能讓學生意識到集體生活當中應當如何自我管理,進而促進集體和諧氛圍的養成。
小學階段是為各科學習奠定基礎的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學習氛圍建設十分重要,因為只有在和諧、積極、互助合作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才能更順利地完成這一階段的學習,以更好的狀態進入到下一個學習階段。但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不斷加快,人們生活條件更加優渥,加之受到功利思想的影響,許多家長與學生都認為知識與素養不如經驗重要,所以對待學習的態度也更加隨便,因此,即便學生并不能嚴格地遵守課堂紀律要求,思想素質不高,許多家長也并不會意識到上述問題,進而導致班級管理工作面臨更嚴峻的局面。但當前的社會對人才的知識基礎以及綜合素質要求更高,與其預想完全不同。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教師只有借助德育,讓學生與家長了解到秩序與素養的重要性,才能達成課堂管理的目標,幫助學生真正建立起更好的社會發展基礎。但就目前的教學管理概況來看,德育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的滲透自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深入思考。一是教師素養不足,無法為學生建立起標桿,起到榜樣作用。二是校方與學生家庭的溝通不足,導致無法構成一體化的德育體系,共同幫助學生提升素養。三是對學生思想需求缺乏重視與合理引導,進而讓學生感到自身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重視。這些都是會嚴重影響德育目標達成的重要問題,所以為確保教學與班級管理得到更好的成果,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當對以上問題提起重視,從而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去進一步改革教學管理,這樣才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1]。
1.教師隊伍素養不足,無法樹立榜樣
德育并不是依靠一本書配合語言敘述去完成的教育,而是要依靠身體力行讓學生了解到怎樣做一個有利于自身、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的優秀的人。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需要教師與家長邁出第一步,才能讓學生也樂于遵從道德基準去完善自身,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遵守課堂紀律,以認真的態度去對待課堂、對待學習。但當前的多數教師都只是單純地要求學生,對于自身的素養則普遍缺乏重視,這是對學生素質培養十分不利的現象。
2.未建立起校家一站式德育體系,導致德育無法全面滲透
德育并不是一個短暫的授課過程,而是全面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甚至后續工作的一種理念。所以只有做到讓學生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家中都能更多接觸到積極正面的思想,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德育目標,幫助學生建立起觀念基礎。但目前多數院校內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普遍都只是以家訪、電話溝通的形式去完成,而且普遍是由班主任去溝通,無法集合其他科任教師的建議,所以無法真正達到實際目標。
3.對學生主體地位缺乏重視,思考不以學生為出發點
學生都是獨立個體,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所以適用的教學引導方式也各不相同。特別是德育關系到學生個人的觀念與性格養成,所以如果要真正達到教學目標,只有首先體現出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以學生的視角思考。但由于長期受到應試體系影響,我國許多教師的教學思想出發點都是自身,并未體現出對學生思想需求的尊重[2]。
1.教師自我提升,為學生做好榜樣
榜樣是推動一個人進步的重要力量,在學習過程中更是如此。為保證學生素養的提升,讓學生主動地去完善自身、約束自身,教師必須首先著重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作為學生的標桿,引導學生前行。在課堂上對于自身言行的約束自不必說,在平日的生活當中,也需要養成自我管理、自我強化的習慣,隨時反省自身的言行,做到以己度人,才能讓學生信服,并樂于跟從教師的引導去完善自身。例如,在課下多數教師都只是單純地安排學生去值日,自身作為班集體的一員,卻并不樂于參與其中,這只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十分專制,只懂得在高處發號施令,而不愿與學生站在同等的地位去合作。所以考慮到這一點,為樹立榜樣,教師在值日過程當中也應當適度參與,這樣的共同作業意義十分明確,第一是能夠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第二是能夠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師的實際示范逐漸熟練生活技能,第三是能夠讓學生對教師更加尊敬,感到教師并不只是單純地在對自己頤指氣使,進而更愿意聽從教師的建議。由此可見教師的榜樣樹立十分重要,對班級管理十分有益。教師首先樹立起榜樣,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努力,學生才愿意服從集體秩序。
2.注重校家信息互通,協作達成德育目標
學生的活動范圍不僅限于校內,所以教育的范圍自然也不僅限于課堂,家庭更是對學生實施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甚至要比課堂上的思想教育更加重要。所以教師應當更加注重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學生家庭思想教育概況,并共同規劃教育,這樣才能讓思想教育擺脫局限,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在當前的信息化環境下,教師與家長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等信息化平臺針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隨時進行溝通,但通常都僅限于與班主任的溝通,其他科任教師所了解到的情況則無法及時反映給家長,若只依靠電話、家訪、家長會以及信息平臺進行溝通,無法真正建立起兩者間的默契。所以校方應當更加積極地組織促進雙方溝通協作的活動,如校內茶會以及全體教師與家長的聯歡會等,營造和家長會及家訪不同的氛圍,促進家校教育戰略關系的建立。
3.以學生思想需求為出發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為確保達成教學管理目標,教師應當首先了解學生的需要,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去思考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尊重與認同,才能逐漸打開心門,愿意與教師達成良性交流,并樂于遵從教師的引導去完善自身。除此以外,教師還需要與學生家長達成共識,讓家長也更加尊重學生的個人成長發展需求。例如,對于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責備,只會讓問題愈發嚴重,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動機,是學生希望尋求認可或是其他原因,進而制訂有針對性的引導計劃,才能夠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3]。
小學的管理與教育不僅關乎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更關系到學生的身心成長。并不只是照本宣科就能夠達成目標,只有借助嚴謹的道德教育,讓學生了解到個人思想境界提升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為學生樹立起榜樣,打造更適宜其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1]邱 岷,黃 杰.淺談班主任如何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德育教育[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6(8):126-128.
[2]楊艷玲,法桂菊,李 偉.優化班級管理,實施道德教育——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6(15):49.
[3]李 靜.農村中專德育教育滲透班級管理的幾點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