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萌
【摘 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績效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這都是經濟學者們所關心的重要課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域產業結構的研究重點往地方經濟轉移,區域經濟與產業結構多樣化的研究一直被忽略。對此,本位以產業經濟多樣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作為研究選題,本并在研究過程中闡述了研究區域產業結構多樣化的相關理論啟發。
【關鍵詞】產業;多樣化;發展
一、產業結構多樣化的含義
所謂產業結構多樣化,主要是指存在較強經濟技術聯系的某些產業在特定地區的分布狀況。基于當前經濟政策良好,產業多樣化能夠通過提供更多都就業機會,從而提高社會穩定性。而當外部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時,則對經濟穩定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一方面,通過產業之間集聚,能夠使到企業之間的資源、信息等實現共享,從而達到降低企業成本,實現雙贏的作用。
二、產業多樣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產業多樣化對于經濟的影響是具有兩面性的。在宏觀經濟形勢良好和遭遇外部市場沖擊時的所表現的,具有一定差異性。按照動態外部性理論,大量相關產業的集聚導致企業對中間產品和勞動需求的大幅增加,當宏觀經濟逐步上升時,產業多樣化在刺激上下游與橫向關聯產業產出增長的同時,會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在投資組合的理論框架下,產業多樣化意味著地區內各產業的經濟技術聯系較為緊密。當宏觀經濟發生較大波動時,外部需求沖擊傳導到地區特定產業后會迅速向關聯部門蔓延,導致多產業部門的連鎖反應,陷入產出急劇萎縮的困境。
三、區域產業結構多樣化的現實意義和政策啟示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此次的金融海嘯給全世界外向型區域經濟給了一個很大的警醒,金融危機沖擊下,大量企業倒閉,導致全球經濟一蹶不起,大批工人失業,這些經驗,都在提示著保持區域經濟穩定性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的健康增長尤其重要。
進入21世紀以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慢慢意識到經濟增速并不能代表生活水平比例。構建多樣化產業結構體系,對于當地居民需求能夠得到很好地滿足,還能快速靈活地進行調整,由此可見,對于緩解經濟周期以及區域發展危機最有用的方法是提供多樣化的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是衡量區域經濟的一個重要指標。由此可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們對區域產業結構多樣化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同時,也為各區域制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一)引入前向與后向關聯企業
前向、后向關聯企業的引入除了能夠使到區域內部產業聚集,還能與現有企業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對于產業之間的創新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以前向關聯企業為例,前向關系企業的引入使得處于上游或者中游產業向下游延伸,而下游企業的增多也使得本地提供的最終消費品的數量和種類開始變多。由于運輸成本的減少、更貼近市場需求了解的原因,從而更容易被消費者接納,市場需求量得到進一步擴大,又刺激生產,依此下去,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更重要的是,由于前后向關聯產業與現有產業是產業鏈條上不同環節的具體構成,所以相互之間關系密切,切,包括從業人員的面對面交流、需求信息和產品質量改進信息的及時轉遞等,使得創新更易于發生。同時,前后向關聯產業的同時存在,可以看作是產業集群的多樣化或者是“多樣化的專業化”的一種形式。這兩個概念都表示一個集群中多種專業化經濟的存在,結合了專業化經濟和多樣化經濟的優點,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引入新企業
這里的新企業,主要是指同區域內現有產業之間沒有直接關聯的企業。一個區域要想多樣化,就必須引入多元企業。這是產業結構多樣化最為直接的方式。新企業的引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需率先引入從事基礎性產業的企業。這些基礎性企業包括:信息技術、能源、交通運輸、原材料等。基礎性產業的引入,將會使到其他企業受益,而受益的形式是將使得其他所有產業受益,新企業的引入,能夠為降低其他產業成本以及效率的提升。其次,新企業的引入是基于區域就業結構引入。就業結構的平衡影響著區域經濟穩定發展,我們應實施關于就業結構以及失業人群的調研,了解各個層次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情況,然后根據調研的結果有選擇地引入新進企業。
(三)區域行為主體的多樣化
區域行為主體可以分為企業、人才兩個層面進行理解。首先是企業層面,多種類型企業的同時存在是區域產業結構多樣化的其中一種實現形式,主要包括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大量的民營企業。這幾個不同類型企業擅長的領域也有所不同。國企主要擅長于事業單位領取的行業;外資企業主要擅長于進出口貿易行業的企業;民營企業則主要是擅長或從事一些中小型、完全競爭的企業。當前,我國國企及外資企業所占比較大,所以,結合當前我國實際情況,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國內中小型企業,如優化銀行、互聯網融資政策等,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是人才層面。多樣化的產業體系的發展需要多樣化的人才作為資源支撐,而多樣化的人才隊伍對于多樣化產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的推動及促進作用,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各區域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唯有如此,才能在產業多樣化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國家和各區域政府要加大力度培養多樣化人才,加大教育投入,如:高校設立多專業的學科,中職、高職院校注重對專業技術能力的培訓,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壯大。此外,還要注重引進外地人才,對于優秀人才提供優厚的引進政策,共同快速推進落后產業的發展。
四、結論
綜上所述,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績效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為了更好地促進全國各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對此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進行整體的可行性分析,以便能夠及時地為決策部門提供準確、科學的統計分析依據。
【參考文獻】
[1]蘇紅鍵.空間分工理論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
[2]吳梅.廣東工業產業中知識溢出效應的空間經濟計量實證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3]蘇迎平.生態文明視角下縣域經濟產業結構演變內在機理分析[D].福建農林大學,2012.
[4]蘇華.地區專業化、多樣化及其與城市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12.
[5]王琢卓.生產性服務業集聚與經濟增長[D].湖南大學,2014.
[6]鄭京淑,吳秦.產業結構多樣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綜述與政策啟示[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03:67-71.
[7]柴志賢.產業集聚對區域技術創新的影響:理論、機理與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8.
[8]張德常.產業多樣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10.
[9]鄭少賢.專業化、多樣化與勞動生產率[D].華南理工大學,2014.
[10]劉珊.中部地區專業化、多樣化外部性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D].湘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