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偉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地發展,我國的教育水平不斷地提高。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應用型和高級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也圍繞這一中心目標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和品質,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的需要。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學生職業意識;培養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雖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當前大多數職業院校都過于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人生觀、職業觀等人文素質的教育。這就導致不少學生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個人的職業意識與社會的選擇標準產生了偏差。體育教學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是當今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一、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決定了體育教學必須具有職業性。職業院校培養的是未來勞動生產與管理工作一線的實用型人才,所以,高職教學應具有很強的職業傾向,重視對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學與用高度結合,發展和提升職業能力,這是職業教育的中心工作。這種職業教育院校的體育教學應是在學生運動能力整體提高的基礎上,重點加強與其職業特點相關的身體素質、應用性體育技能、體健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形成職業化的體育意識。高職院校是學生從接受教育到參加工作的過渡階段,對其進行未來職業疾病的預防和康健教育,使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保健與衛生意識,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職業所需的體能、健身能力、心理調整能力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只有這樣,學生進入社會后才能在高強度、快節奏的勞動生產或角色轉換中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及心理狀態。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的措施
(一)注重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
高職院校的學生踏入社會后,如果沒有很好的心理素質、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自我意識就很難適應社會,很容易迷失自我。所以,高職院校的教師要注重學生良好意識的培養,全面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和自我意識。教師要組織一些課外體育活動,鼓勵和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教師在選擇體育教學的教材和教學方法時,要注重學生合作能力的學習,在集體參與的體育活動中,將個人意識轉為集體意識,通過各種活動、游戲和競賽來達到學生意識培養的目的。體育活動不僅是身體實踐活動,更是一種意志和毅力培養的有效方法,能讓學生終身受益。此外,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德育的滲透,加強素質教育,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的體魄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條件。只有保持健康的體魄才能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實現自身的價值。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努力拼搏、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溝通意識的培養措施
溝通是保持良好關系和狀態的基礎。剛走出校門口步入工作崗位的畢業生,與他人的交流往往也延續著學校內與教師、同學交流的模式,例如任課教師布置完作業后,如果以后教師不管不問,學生也不會主動匯報作業;或者作業的完成采用一種解決方法,沒有發散思維的方式,不能為領導提供多種解決方案,并與領導及時交流,上下級默契感不足,影響企業工作運轉的效率和效能。體育教學中,尤其是籃球、足球和排球的戰術教學時,體育教師通過以賽代練的方式,讓學生積極應對比賽的形式變化,并及時依據比賽的狀況,隊員之間相互溝通,暫停時間主動和教練探討,而不是一味地執行教練的戰術意圖。通過以上的練習來提高學生與同級、上下級之間的溝通意識,保持自身與本單位的持續發展。
(三)遴選體育教學內容,改革考核制度
體育教師要對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教材進行加工、改進,比如在具體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簡化教材內容的技術結構,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比賽和游戲滲入到教學內容中來,像“三人籃球比賽”“足球五人制比賽”等活動,既可簡化活動形式和規則,又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還可以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動,像健美操、舞蹈等,也可增加一些傳統的體育項目,像武術和毽球等等。教師應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特點,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此外,教師要改革考核體制。教師不能只看學生體育課上的絕對成績,更要注重學生在體育上的進步幅度以及努力程度,體育成績的考核要從教育評價的角度出發,讓每個學生得到切合實際情況的評價,并從評價中產生新的動力。
(四)依據專業特點,制定“運動處方”的教學體系
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根據專業的不同特點進行體育教學。高職院校的主要專業特點可分為站立型、動手型、伏案型和戶外綜合型。比如,站立型的專業主要有廚師、賓館服務、禮儀等,教師在對這些專業的學生進行體育教育時,可多注意鍛煉學生身體下肢的耐力和力量,伸、曲肌的平衡和協調能力,教師可選擇體操、跑步和跳躍等體育活動;動手型的專業主要有機電、機械和服裝等,教師要多注意這些學生手指、手腕力量和靈活性的鍛煉,可選擇籃球、乒乓球和排球等體育活動;伏案型的專業主要有文秘、財會和電腦操作人員,教師要注意他們手指、手腕靈活性的鍛煉,可選擇球類和體操類的體育活動;戶外綜合型的專業主要包括導游、營銷和機電維修等,他們的工作范圍廣,教師要多注重這些學生體力和耐力的鍛煉,可選擇一些有氧耐力運動和定向運動等體育活動。
(五)協作意識
協作意識指團隊互利共贏的意識。各種體育教學比賽和職場有著共同的地方,凡事對事不對人,實事求是,強調比賽和工作的事實。90后的畢業生最重要的心理特點就是易沖動,個性較強,為人處世時往往感情用事,忽略實際。職業人士注重引導討論程序,而不是主導結果,同時尊重少數意見,避免盲點,力求尋求共同解,而不是多數解,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體育教學中,無論是教學比賽還是傳統的“三基”教學,都應將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培養作為學生教育的重點,結合不同學生的性別和專業等特征,發展他們不同的協作意識特點。
(六)轉變傳統體育觀念,確立終身體育、健康教育的教育指導思想
制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各種因素中,決定性因素是傳統的落后的體育教育教學觀念。進行體育教學改革,應轉變觀念。1)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通過體育教育使高職院校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狀態。2)樹立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現代體育教育觀,高職院校體育必須沖破以競技運動為中心的模式,吸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和各種健身活動。3)樹立終身教育觀,重視培養學生體育態度,興趣,習慣和體育實踐能力,使學生終身享受體育的樂趣。4)樹立學校、社會全方位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的觀念。社會要擔負起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的責任,形成以學校為主,以社會為輔的一體化體育教育模式。
三、結語
綜上所述,職業化意識,是提升自身的職業素質的重要基礎。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作為一名教師,通過體育教學的各種手段,不斷規范和培養學生的六大職業化意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尹長源.淺析高職體育教學滲透思想素質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17(8).
[2]謝銀兒.論素質教育觀下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4).
[3]王玉擴,陳慶合,李會增.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