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麗


摘要: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研究國家發展新形勢、新戰略要求下的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標體系構建和可持續發展對策等內容,以期對其他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借鑒。首先,對城市綜合承載力內涵進行界定。其次,以鄭州城市為案例構建城市綜合承載力評估指標體系。最終,分析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標現狀基礎上,評價城市綜合承載力的可持續發展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new situation and new strategies, urban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Zhengzhou, includ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studied, therefor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First of all,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s defined. Secondly, taking Zhengzhou city as a cas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s constructed.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of Zhengzhou C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關鍵詞: 綜合承載力;可持續發展;鄭州城市;指標體系;對策建議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capa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Zhengzhou city;index system;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299.27;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3-0003-03
0 引言
可持續發展理念最早由聯合國于1972年提出,意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之后國外學者從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角度對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1-2]。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經國務院審議通過,確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意味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戰略研究在我國全面開展[3]。目前,國內學者多是以人類的活動為中心,從人口、資源、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開展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指標體系構建等方面的研究[4-9]。
國內外學者對于城市綜合承載力的概念、內涵及具體內容尚未有統一的認識[10-11]。經查閱文獻,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定性的概念、內涵等理論研究和定量的評估方法研究。其中,理論研究方面,學者多認為城市綜合承載力的內涵應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開展系統研究,既應涵蓋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12-13]也應包括自然各因素[14-15],同時考慮城市的動態變化[10];在評估方法方面,城市綜合承載力的定量評估方法[10、16]一般包括系統動力學法、主成分分析法、指數評價法和狀態空間法等。
城市綜合承載力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的理論基礎,指明了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研究方向,城市綜合承載力大小可作為標尺來衡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具體體現和應用,城市綜合承載力的不斷提高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17]。
1 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內涵界定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城市。隨著中原經濟區、“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及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戰略目標的提出,鄭州城市亟需轉變發展理念,重新梳理城市承載狀況,才能在新的機遇與挑戰中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因此,綜述相關學者研究成果,結合城市發展特點,文章認為在對城市綜合承載力內涵界定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因素:①滿足城市總體規劃要求;②反映國家當前形勢變化;③綜合考量城市經濟、社會、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等系統綜合承載能力。因此,對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內涵界定為:在國家、河南省發展戰略指導下,鄭州城市未來一定時期、限定空間條件下的經濟、社會、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等因素的最大承受能力。
2 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標體系構建及評估
2.1 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2.1.1 與《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一致性原則
《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2017年修訂)》是在國家和河南省相關戰略規劃及政策指導下新近修訂的,對鄭州城市發展建設具有全局性、指導性和戰略指向性作用,是城市建設和規劃管理的基本依據。
2.1.2 科學性原則
指標在評估過程中,數據來源應真實、可靠和已公布的官方數字,評估方法應選取成熟的理論,以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
2.1.3 代表性原則
鄭州城市的國家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河南省省會城市。因此,在選取指標時既要涵蓋城市綜合承載力評估過程中的必需內容,又要體現鄭州城市自身發展的定位和需求。
2.2 指標體系內容
遵循上述指標體系構建原則,結合鄭州城市經濟、社會、資源能源、生態及環境四個方面的整體情況,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標體系內容如表1所示。
2.3 指標體系評估
由表1可以看出,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標共四個因子層、22個指標。指標單位各不相同,其正、負屬性亦不同。為了直觀比較、統一衡量,需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18]。根據指標屬性不同(正和負),采取不同的標準化公式[10,16]。同時借助熵值法[19]和多目標線性加權函數[20]等方法綜合測量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
3 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現狀及分析
為了更好地評估鄭州現狀及展望其未來發展,文章選取2011~2016年數據為基礎,數據來源于《鄭州市統計年鑒》、《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鄭州市環境質量公報》和《鄭州環境統計年報》等。鄭州城市各年、各系統綜合承載力評估現狀見表2、表3和圖1。

由表2和圖1可以看出,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總體呈現增長趨勢。鄭州市2011年和2012年呈現增長趨勢,在2013年城市綜合承載力略有下降,但是2013年的綜合承載力仍然高于2011年城市綜合承載力。鄭州市從2014年開始,城市承載力增速較快。

4 結論
文章根據國家和河南省對鄭州城市的最新定位及發展要求,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對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開展了較系統的理論研究,構建了鄭州城市綜合承載力評估指標體系,并借助歸一法、熵值法和多目標加權函數法等對指標體系進行了定量評估,最終得出鄭州城市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希冀通過本文的研究,對同類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研究有理論及實踐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Water Betal.Sustainable Cities: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for碃Eco-city Development [M],1994.
[2]Nykamp Petal. Sustainable Citks in European [M],London:碃Earthscan PubKcations Limited.1994.
[3]王偉忠.《中國21世紀議程》:迎接挑戰的戰略抉擇與實踐探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5):1-4.
[4]劉麗英.基于PCA和DEA方法的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3,32(2):202-210.
[5]李天星.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學報,2013,22(6):1085-1091.
[6]李宇亮,鄧紅兵,石龍宇.城市可持續性的內涵及研究方法[J].生態經濟,2015,31(8):19-23.
[7]馬超群,曹明明,何艷芬.榆林市可持續發展核心問題識別及模式策劃[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2):52-57.
[8]張宜松,曹國良,張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陜北地區可持續發展對比研究[J].環境工程,2017,35(5):136-140.
[9]馮惠娟,楊海娟.基于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的榆林市可持續發展評價及預測[J].水土保持通報,2013,33(4):64-69.
[10]余磊.東營市綜合承載力評價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4.
[11]王靖鑫.長春市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6.
[12]譚文墾,石憶邵,孫莉.關于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若干理論問題的認識[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1):40-44.
[13]李東序.城市綜合承載力理論與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95-96.
[14]吳珠.長株潭城市群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1.
[15]呂添貴.水土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與調控機制研究——以貴陽市為例[D].浙江大學,2015.
[16]王瑤.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上海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17]王樹通,郭懷成,玉麗婧.北京市相對資源承載力分析[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5(10):90.
[18]魏雷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承載為與土地利用變化的相關性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1.
[19]章惠,張梅,遲國泰.基于熵權法的科學技術評價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2,7(1):34-41.
[20]孫莉,呂斌,胡軍.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載為評價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3):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