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嫚琪
在“九五”期間,我國的社會與經濟都在全面發展,從而順利完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在1997年實現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且比預期目標提早了3年完成,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區各旗縣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也越來越大,旗縣之間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不平衡,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收入差距過大會給民眾生活帶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收入差距拉大動搖了誠實勞動的思想,當民眾開始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藐視和不相信誠實勞動,會引發不可估量的后果。其次,收入差距拉大會加劇社會結構的分化,容易引發各種社會矛盾。第三,較大程度的收入差距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最后,收入差距拉大會使得民眾不滿情緒日積月累,使民眾的相對剝奪感增強,威脅社會穩定及社會安全。如果農牧民的收入差距繼續按此程度增大,對社會公平產生影響的同時,還會對社會和諧的穩定性產生影響,從而對整個內蒙古的協調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在“十二五”期間,我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極力推行“五位一體”的戰略總布局,并采取相關有力的的政策措施,從而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在內蒙古建設速度加快的同時,其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還是存在的,從2013年的相關數據來看,當年全國小康指數為86.93%,我區指數低于其7.24%。我國東、中、西三個區域小康指數分別為92.22%、81.54%、77.90%,相比較,我區高于西部地區1.79%,低于東部地區12.53%,低于中部地區1.85%。
綜上所述,控制我區農牧民收入差距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針對我區農牧民收入金融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的現象,選用泰爾指數的方法,衡量內蒙古自治區東、中、西三大區域農牧區金融發展的區域內差異及區域間差異,并在此基礎上,為內蒙古自治區農村金融的平衡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1.劉穎琦、郭名在對西部地區的375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歷年經濟發展數據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析的基礎上,發現了西部貧困縣其兩者之間的一般規律。并且重點對內蒙古自治區內九個貧困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生產總值遠高出西部貧困縣的現象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經過研究表明,內蒙古自治區內的貧困縣農民收入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產業間與區域間的相互作用。
2.葉彩霞,施國慶,陳紹軍采用了泰爾指數和基尼系數的方法度量我國農民純收入和4種收入來源差異大小、變化趨勢,以研究了區域差異對農牧民結構的差異性的影響,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農民純收入和其他各項收入來源的區域差異有縮小的趨勢。區域間差異均占全國區域總差異的主導地位,目前來看,農民的收入來源仍然是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但是引起農民收入差異的主要還是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從區域的內部差異來分析,東部地區的農民收入大于中部、西部地區的農民收入,東部、中部地區的農民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的泰爾指數值偏高,而西部地區的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波動較大。
根據前文的相關分析,本文的研究方法選用泰爾指數,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的收入差異進行度量,其基本形式如下:

由于泰爾指數是可分解的,所以根據其特性,泰爾指數值由區域間、區域內差異值組成,區域間差異為:

全區的泰爾指數值為

泰爾指數是反映個體與個體之間差異性的有效方法,其值越大,則說明個體之間的差異越明顯。
在本文中,如表1、表2所示為2001—2013年用泰爾指數度量的內蒙古自治區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差異值(結果保留三位小數),為了更直觀的顯示內蒙古自治區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差異水平,本文將區域內差異、區域間差異以及東、中、西三個區域內的差異的泰爾指數分別用圖1、圖2表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區域內總差異對區域總差異的影響較大,雖然差異的整體變化趨勢在波動中下降,但是差異仍然存在。從圖2的泰爾指數度量內蒙古自治區東中西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差異變化趨勢圖中可以分析得到,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差異總體上比東、西部要高,且不穩定,尤其是2004年以后,東、西部地區均存在下降趨勢。從以上數據及圖表分析中可分析得出,內蒙古自治區農村金融發展差異顯著,農村金融區域發展的不均衡已經較為突出。

表1 2001年—2007年泰爾指數度量內蒙古自治區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差異值

表2 2008年—2013年泰爾指數度量內蒙古自治區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差異值

圖1 2001年—2013年泰爾指數度量內蒙古自治區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差異變化趨勢圖

圖2 2001—2013泰爾指數度量內蒙古自治區東中西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差異變化趨勢圖
從圖2的分析可以看出,2004——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的區域內差異在波動中增加,從2011——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區域內差異又迅速降到與2004年持平,下降速度極快。在此處判斷該現象與2011年實施的草原補獎政策有關。在國務院的第128次常務會議決定中提出,自2011年開始,國家在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份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其中就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此政策在2012年覆蓋了全國共268個牧區半牧區縣,在這些旗縣區中央財政將會每年安排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159.75億元。自從此政策實施以來,農牧民收入正在呈現穩步的增長態勢。2012年,全國的268個牧區半牧區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924元,同比2009年,增加1730元,增幅為41.2。以上數據與分析表明,草原補獎政策已經成為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從圖3內蒙古自治區東中西部地區人均GDP變化趨勢圖中可以看出,內蒙古自治區東、中、西部人均GDP在穩定增長,尤其是西部地區的增長較為突出。從圖1、圖2、圖3的變化趨勢圖可以看出,在人均GDP增長的同時內蒙古自治區各區域農村人均純收入差異雖然在波動中變化,但是確實有所減緩。可見,二者之間存在相關性,但并不十分顯著。人均GDP的增長能夠帶來農牧民人均收入的增長,但作用較小。所以對我區現在的狀況來看,經濟實力增強的背后,農牧民收入差距擴大,農牧民自身對經濟增長感受較小,同時使農村市場消費不足,抑制我區經濟增長,使農牧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圖3 2001年—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東中西部地區人均GDP變化趨勢圖
制度安排是影響收入的根源,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加劇了城市居民與農民的收入差距,經濟體制轉型期的制度缺陷造成了階層收入差距的擴大,政策的傾斜形成了地區和行業收入的巨大差距。二元經濟體制實質就是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不能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差距。二元制體制對農村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有著制約的限制,從而導致市場信息閉塞,農民參與市場發展的成本費用偏高,市場結構功能不健全。市場信息與市場意識缺失,產品質量下降,農民收入得不到提高。我們必須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才能使分配差距過大的現狀得到改善。
本文選取內蒙古自治區78個旗縣的數據(我區共81個旗縣,由于滿洲里市、根河市、二連浩特市的數據缺失,所以在文中剔除。),運用泰爾指數對我區農牧民收入差異進行了度量。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內蒙古自治區現階段農牧民收入差距雖然在波動中下降,但總體來說還是存在差距,人均GDP在逐年上升的同時,農牧民收入差距還是過大,縮小農牧民收入差距迫在眉睫。
政府相關政策可以有效的改善農牧民收入差距過大的現狀。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只靠增加資金和勞動力的投入,是一種低效率的增長,即傳統的農牧業增長方式——粗放型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還會帶來大規模的的資源浪費。因此,農牧業的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是急需落實的,該途徑能夠有效的增加農牧民收入和促進農牧業發展,從而突破農牧業的發展瓶頸。
增加農牧業收入的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發展非農產業,另外由于城鄉產業結構存在差異的原因,從而也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鄉鎮企業,對農民收入的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減小作用十分重要。
內蒙古自治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所以將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給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對內蒙古自治區的人口流動有促進作用,從而可以拉動我區的經濟發展,使農牧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劉穎琦,郭名.西部貧困縣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9.(12):80-89.
[2]刁建.內蒙古十二盟市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分析[J].中華少年,2013(20):1-2.
[3]高萬東.中國區域金融競爭力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4]畢其格.內蒙古人口結構與區域經濟耦合的空間差異[D].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環境工程系,2015.(2):235—236.
[5]孫武軍,寧寧,崔亮.金融集聚、地區差異與經濟發展[N].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6]黃躍.廣西農民收入區域差異研究[D].廣西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