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莎
摘要:1987年后,中國油畫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創作階段,而風景油畫作為中國油畫的一大組成部分,在創作在風格上本土化也越來越明顯。“意境”是中國傳統山水畫一大重要的審美體現,是我們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精神元素。如何在風景油畫中加入這一特性,是當代中國風景油畫中如何將西方繪畫材料與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一個結合點。本文將從畫面的構圖,表現手法,造型,色彩這四個方面來闡述當代中國風景油畫意境的構成,并通過對這些元素的分析,對風景油畫的民族化發展進行進行一定的分析。
關鍵詞:意境;當代風景油畫;構圖;表現手法;色彩;造型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022-01
風景畫起初作為人物畫的陪襯而僅僅只是扮演一個輔助性的角色,但伴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而得到重視,畫家們通過對客觀自然風景的觀察對作品進行仔細深刻的描繪,寫實主義成為了幾代繪畫風格的主流。直至19世紀印象派的誕生,風景油畫突破了對光影色彩的描繪,以致后期發展的后印象派,表現主義與野獸派,都進行了一定的風格革新,這也給當時在西方游學的中國畫家們提供了一定的靈感和學習對象,他們將這些帶回中國,成為當時的主流繪畫風格。
而經過幾代藝術家們努力探索的今天,風景油畫日益與我們本土民族文化的精髓相結合,以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等一些藝術大師,他們將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對意境的追求與風景油畫相結合,開拓了一條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風格道路。而如今當代風景油畫是發展,既不能夠脫離油畫這一外來的物質材料特性,也要帶有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意境的審美特性。“意境”又為“畫境,從中國繪畫發展的角度考察,畫境異質同構,既不只留意典故,宗教的圖繪說明,又不重所謂“再現”,“寫實”,而是由內之外,由此至彼,有實至虛,用可視可感的形態去“映現”值指天道人心,也許不符合存在的實情,沒有視覺上逼真的“像”,但卻不存悖謬,更符合作畫之道。畫家憑借“虛而待物”,揮毫潑灑,敷彩運色,把身家性命安置于畫圖里,享受藝術風光的旖旎,顯示出一種“澄化身心”,祛除晦暗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格調。
一、構圖
對中國傳統繪畫中意境的追求,是當代風景油畫的一大特點。“寫意”式的風景油畫對民族本土化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謝赫的“六法”中就提到“經營位置”這一重要的美學構圖法則,在這一基礎上追求“氣韻生動”,也可看得出畫面空間關系的重要性。在構圖上不同于西方的焦點透視,以及對畫面布局的完滿性,而是更傾向于追求中國畫里對虛實的結合,融入了中國畫里的平面透視,將畫面無限的延展,達到綿延萬里的氣魄。這種構圖更具有空間感,也具有更大更自由的表現力,也可以用不同的視覺來觀察畫面效果,達到在有限的作品尺幅中表達無限的思想追求,超越了一般的空間與思維的約束。
二、色彩
而在色彩方面,不同于印象派的絢爛以及古典主義對物質客觀真實性的追求,當代中國油畫在色彩的選擇上更傾向與國畫顏料所表現出的透明質感以及灰色沉穩的色調想接近。墨色在山水畫里占有主體地位,而山水畫里追求的“寧靜致遠”的平淡深遠意境,在色彩上的選擇更是不會過分追求實物的真實顏色,而是通過對事物的理解,結合生平經歷。以發揮自身主觀的想象力與情感,通過與墨色的調和,將色彩調和至達到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狀態。而這一點也正是體現了國畫里深遠意境的這一特點。畫家在作畫的同時不僅僅是與事物表象在交流,而更深層次的在與自己的情感交流,更加的抒情也更加的具有感染力。
三、表現手法
在表現手法上則是呈現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在當代風景油畫中創作中運用中國畫里的筆墨特點,注重對筆觸和肌理效果的表現。不拘泥與一種表現的形式,而是融合潑彩,滴畫,渲染等一些中國山水畫里的表現元素。同時有的作品也加入對刮刀與塑形膏的運用,達到斑駁的畫面肌理感,筆法或輕快,或凝重,或飄逸,通過厚薄不同的層次,表現出不同的畫面張力感,形成強烈對比的視覺沖擊效果。而這一點讓畫面的質感更為突出,對整副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也更為打動人。
四、造型
在當代中國風景油畫對于實物的造型要去往往不像西方寫實類風景作品中要求的那么準確與細致,而是在實物的基礎上更傾向于夸張變型,不要求客觀真實的模仿自然,而是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去表現所描繪的對象,這是山水畫里一大獨特的審美觀點,注重對藝術家自身情感的宣泄與表現,在作畫的過程中達到自我與自我的溝通,對畫面的表現出來的效果更是自己心目中最佳的理想狀態。更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審美追求。
當今的中國風景油畫正隨著幾代藝術家們的努力發展而日益走向民族化的道路,對于意境這一古典美學范疇來說,如何將其真正融入到油畫創作中仍然是我們將要繼續解決的問題。真正的藝術家從不自卑,亦不張揚,他們盡情品味時光,仔細咀嚼生命境遇,無一例外地渴望從那種只關注狹隘自我的境地脫身而去,超越意識形態和功利主義的有限,逐步搭建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屋宅。哦們要植根于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學習研究古人對于自然的追求與寧靜淡泊之心,對待藝術要虔誠,對待作品要真誠,使我們的藝術可以屹立世界藝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