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霞
摘要:21世紀,全球已經進入了一個比較成熟的信息時代,這是一場網絡風暴,互聯網作為人們日常工具的價值正在提升,無處不在。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應該與時俱進,借助網絡的優勢促進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本文分析了互聯網技術對當前我國群眾文化工作的幫助,并提出群眾文化工作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文化活動;開展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232-01
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文化傳播的發展,帶動了文化市場的繁榮,便利了人們的文化生活?;ヂ摼W所具有的廣泛性、平等性、兼容性,及其附有的各種功能,可以有效彌補群眾文化活動中部分不足和缺憾,極大地拓展了傳統意義上群眾文化內涵和影響范圍。因此,思考如何在互聯網新趨勢下如何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很有必要,建設健康的網絡上的群眾文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群眾文化內涵釋義
群眾文化即指社會公眾在其閑暇時間內,同其他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旨在滿足精神放松與愉悅自身為目的的活動。在社會公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之中,其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下,同他人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進而在此基礎之上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因而可以說,群眾文化活動不但可以讓公眾在緊張的日常工作、學習狀態下所積累的緊張情緒以及壓力得以釋放,同時亦能夠幫助公眾構建和諧的社群關系?;诖朔N緣由,推動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便有著其特殊的意義?;ヂ摼W背景下,文化館等文化服務部門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更多地吸引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從而為群眾文化的發展開辟更為重要、更為廣泛的領域。
二、互聯網技術對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的效用
處于信息時代背景之下的社會公眾,其生活方式已經在各類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與沖擊之下發生了同以往截然不同的變化,傳統線下交流的方式為“線上交流與線下交際”的全新社交模式所替代。人們可以用微信建立屬于自己的群進行在線互動,每個人生活的圈子或群既獨立又交叉。這種“群模式”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打破了人們先前封閉式的生活空間,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互動。
作為新媒體技術而言,其具備了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便利性。有鑒于此,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善于依托新媒體技術這一特質,將之應用于日常群眾文化工作之中,以此提升群眾文化工作的效度與效率。具體而言,各級文化主管機構應當借助新媒體技術,打造供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進行交流、學習、研討的線上平臺,以此幫助不同地區的群眾文化工作者能夠實現高效的工作經驗分享以及工作經驗交流。同時,通過線上平臺的打造,還能夠實現對各類民間群眾藝術團體的統一管理。但是,利用互聯網進行宣傳,必須掌握尺度、突出政治性,在正確引導的前提下,增強政府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形成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工作發展模式”。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群眾文化工作策略
互聯網背景下,工作的載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因此群眾文化工作應該借助這一有利背景,創設線上文化館,依托互聯網技術組織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依托互聯網平臺,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力度,是群眾文化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
1.創設線上文化館。各地文化館應當秉承“互聯網+”理念,積極實現線上文化館的創設,以此作為提升自身面向社會公眾提供高效文化務的契機。那么何為網上文化館呢?網上文化館就是文化館在網絡上設立的門戶網站,這一網站能夠為更多的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為更多的群眾提供信息服務,其是一個全方位體現文化館職能的服務體系,是一個綜合服務平臺,包括信息傳遞,文化服務配送平臺,網上同期發布、互動,演出直播,在線文藝輔導,文藝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字化推廣,需求與反饋等眾多業務和服務項目。還有就是此,各級文化主管機構應當借助當下社會公眾普遍使用的微信群這一新媒體社交方式,為群眾文化愛好者提供線上交流、學習與互動的契機。
2.依托互聯網技術組織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從群眾文化活動所涵蓋和包括的活動類型以及形式來看,表演類有音樂、舞蹈、戲劇小品、時裝等;靜態展示類有美術、書法、攝影等。在各種活動中,均可實施“互聯網+群眾文化”模式。通過互聯網技術在10分鐘左右時間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精準地解決了每一個精細的知識點。
3.依托互聯網平臺,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力度。傳統的文化館服務范圍一般為本區域的群眾,而且很多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如果缺乏宣傳,會造成參與者較少的情況出現。為吸引更多的社會公眾能夠積極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之中,因此,宣傳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互聯網平臺是群眾文化工作者可以倚重的群眾文化活動宣傳平臺。
群眾文化開展具有動態性,因此在網絡環境下要不斷革新。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得以完善和健全,利用互聯網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使互聯網成為引導群眾文化的指南針、教育群眾文化的新舞臺、提高群眾文化的新空間,創設線上文化館,依托互聯網技術組織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力度,以先進的文化引領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網絡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