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學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作為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我們一個永恒的話題,結合自己30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談談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農村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144-01
當下改革開放的步伐有增無減,教育教學的改革也在不斷探索中行進。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各地教師都在針對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大做文章。作為一個在農村小學從教30年的老教師,我深刻體會到了在農村小學的數學日常教學中,需要講究課堂教學策略。在認清當前課堂教學策略不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思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策略。
以我所在的后村鎮小學為例作為參考,我覺得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經驗型”課堂。這種現象大概占30%左右,多出現在四十歲以上的教師中,他們教書多年,教學經驗豐富,在教學中能憑借經驗有效處理教學中的一些疑難問題,但是缺少深層次的理論指導,于是巧取捷徑直達目的,全無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分析探究。如我聽到的教學百分數應用題:①出示例題:在“綠化長江”植樹活動中,有男同學84人,占總數的60%,參加這次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②請讀題找出誰是“1”,思考求的是總數還是部分數?③師引導學生分析:我們知道百分數應用題和分數應用題是相通的,那么已知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總數用什么方法?生答:用除法。④師:那怎么列式呢?然后生口述師板書:84÷60%=140(人),答:參加這次活動的一共有140人。接下來如法刨制進行相關的求百分數、求百分比的變式練習。為什么不知道“1”就要除?教師完全是借助多年的解題經驗,學生也只是機械模仿,死搬教條,這與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不僅要注重顯性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隱性知識即數學思想方法的傳授”相悖。
2.“老黃牛型”課堂。這種課堂約占10%-15%。這類課堂教學呈現的是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和教師兢兢業業的教學精神以及對學生細致入微的慈母情懷,還有課后那不厭其煩的重復演練。沒有創造也沒有投機取巧,沒有花樣也沒有教學的懶散,只覺“老黃牛”般的任勞任怨,學生主體蕩然無存,情感體驗也依舊淺薄。
3.“華麗時髦”型課堂。這種課堂常出現在能與時俱進的年輕教師中,約50%左右。這部分教師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敢于嘗試,但缺少引領,嘗試帶有盲目性,于是課堂呈現的是新課程理念下各種教、學方式的機械重組、無效疊加,最終是穿新鞋走老路。
綜上所述,經過細致的研究與分析,我覺得就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以下幾點策略,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第一》),這話原意是君子要致力于根本的修養,有了正確的根本自然就能衍生出良好的德行。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只有有了正確的教育思想與理念我們才能在教育之道上越走越遠。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只有加強學習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指導我們教育教學有效高效。
2.準確解讀教材,實現有效重組與整合。新課程賦予教師整合教材的權力,但是當我們由一個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一個課程的開發者的時候是需要主見、需要智慧、需要研究、需要創造的,而靜下心來正確解讀教材、悟透編者意圖、構建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是前提。只有在準確解讀教材之后才能抓住教學內容本質進行有效重組與整合,實現在教學中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基于教材,但又不為教材所束縛,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實現直正意義上的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3.讓數學教學回歸生活世界。盧梭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種種觀念,而在于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同時必須十分謹慎地對兒童接觸的事物加以選擇,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素養。所以我們不能把兒童看成是空空的容器,他們來到學校不只是讓教師通過特別的方法給他們灌輸課程內容,達成教師當前在功利驅動下的某種目標,而應該引領兒童回歸生活世界去學習數學。
4.營造“競爭”情境,激趣樂學。根據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經常在課堂中創設一個競爭的情境,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大多數學生,恰當地開展一些游戲競賽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和成功的機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競賽活動中,通過游戲競賽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教學中做到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用競爭來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師在數學學習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學生”,保證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善于創造條件,讓教學準備的預設更加深化多元、富有彈性,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益,使學生能學;改進數學教學方法,不斷加強教與學的反思,使學生會學。
參考文獻:
[1]孔企平、胡松林.《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析,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作者簡介:
張傳存,男,1965年3月2日出生。籍貫:山東省日照市, 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學歷:大專。職稱: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