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學結合一體化模式下,針對課程開發中的價值困境、邏輯困境和教育不公的困境,高職院校在課程中應當更新教育理念,樹立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理念,企業和政府應對職業教育承擔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以顯公平。
【關鍵詞】職業院校 工學結合一體化 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9-0019-02
一、引言
職業院校的目標是培養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是工作和學習是一體化的,即在工學結合的課程中,學習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1]。而在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過程中采取哪些路徑來應對一些深層次的困境,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
二、工學結合一體化模式下課程開發的困境
1.價值困境
首先,教育的育人觀與商業的功利觀的困境。教育側重于育人的合理性,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商業則極具功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教育是教導實用合理的手段去追求正義的需求,要符合社會的倫理道德;而商業操作中,會把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發揮到極致。其次,教育的全面發展與企業的規矩意識的困境。教育是培養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個體的獨特性、尊嚴人格和自由發展。而企業強化規矩意識,重視的是人的社會性,強化紀律、規范、制度、服從等,從而弱化個性自由、平等尊重等,當員工個人價值觀和企業價值觀出現出現極端對立時,勢必引起陣痛。企業的價值觀定與普世價值相常有錯位,企業也不一定支持個性的自由發展,這是由于企業自身整體文化決定的。第三,教育對象的價值觀與企業的價值觀的困境。從教育價值的層面上,學生受到的教育應該是普世價值而不是向企業獻媚的。如果一味強調企業的價值觀高于個人的價值觀,這是社會導向和教育導向系統的偏差。所謂顧客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有前提和條件的,只有合理的利益才能得到維護。并且,即使是合理的利益,由于人性本身的自私性,顧客的合理利益也未必能得到維護。所以,在教育的價值觀上,全社會都是教育者。尤其是企業,應當擔負起對實習生、對員工的價值觀正確引導的社會責任。社會媒體輿論導向和理論界也在這個問題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一種錯誤的思想:企業的需要是壓倒一切的。因此,“教育必須滿足企業的一切需要”的觀點是是值得商榷的,企業的利益訴求不應被人為地放大。所謂的“企業需要什么學校就教什么” 職業教育觀念,是職業教育企業化的異化。
2.邏輯困境
課程模式設置的根據與職業能力的邏輯困境。當下,工學結合的課程模式或立足工作崗位分析,或立足于工作過程,或強調其職業能力,而職業能力又細分為操作能力、方法能力和基礎能力。這些能力之間互相交融互相滲透互為因果,不能劃分為不相容的關系。所謂課程設置“無縫對接”職業能力是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的,只有真實的職業工作環境才能成就卓絕的職業能力。課程與職業能力之間不是一步到位的,中間有過渡帶。不存在完全和絕對的一體化課程。畢竟,教育不能企業化,學生不能職工化。教育的仿真無論多么逼真都不是真實的。
3.教育不公的困境
教育應當是全社會的責任。全社會都受益于教育,理所當然的應該為教育做出應有的當擔,方能凸顯社會公平。尤其是實業界,既然對畢業學生的實踐經驗、綜合能力以及學歷水平提出了更越高的訴求,就必須為教育承擔責任和義務。企業不能不栽樹只摘桃子。目前企業接受實習生頂崗實習只是等價交換而不是義務和責任。企業反哺教育既無政策上、機制上的保障,也無具體可行的實際內容。
三、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困境的的應對路徑
1.更新職業教育理念,樹立終身教育理念,促進職業教育自身發展
樹立終身教育和人的全面發展理念,夯實基礎學科知識,提升職教思維方式?!爸R本位論”與“能力本位論”都有其局限,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是相互轉化的,任何固化的“唯知識論”或“唯能力論”都有局限性。職業高校與普通高校畢業生的根本差別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和眼界的不同。思維方式與眼界來源于基礎學科群的文化知識、專業基礎知識、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人文基礎知識和信仰的不同。這些學科知識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錘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思辨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是思維方式的智力源泉?;A學科群的薄弱是導致高職學生比普通高校學生在發展后勁、觸類旁通的放射性思維等方面明顯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靈感而非技術,推動著職業核心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心智是理性之源。創造來自于奇思妙想?;鈱I課與基礎課爭奪課時分配的矛盾,只有先健全職教學制系列化。職業教育要解決當前依舊存在的“職業教育的銜接不暢”[2]的問題,需要建立多層級的具有更高水平的職教學歷序列,開通“高職專科----應用本科——應用型研究生”的學歷直通車,提升高等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特別是在全社會中的地位,延緩學生的就業年齡,靜待學生的心智成熟。職業教育既要適應廣泛就業與進行技術革新的需要,也要加強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互相溝通。
2. 企業與政府勇擔職業教的責任和義務,體現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
政府需要對“對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政策實施頂層設計”[3],頒布法律法規,鼓勵企業積極融入職業教育,建立校企合作中對企業的激勵機制。不折不扣地落實政府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的生均額度。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制定普教與職教均衡發展的教育分流機制,以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政府要保障職教員工的薪資待遇,放權職稱評定政策,落實同工同酬,以達到正向激勵而非反向制約之目的。企業既然受益于職業教育,則反哺職業教育應是必然的自覺。企業獎學金、企業教育基金、企業合作項目既是企業回饋職業教育的途徑,也是擴大企業影響力的平臺。職業院校的職業生在畢業后一定時間內,企業應該承擔相應的教育責任和培訓義務。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中沖突的應對路徑不是單一的,需要綜合的立體化的考量。既需教育理念的高度融合,也需企業的積極參與和政府的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出既能持續發展又能適應社會變化受企業青睞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
[2] 徐涵. 關于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想[J]. 職教論壇,2006,(15):12-15.
[3] 和震.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2013,(01):90-93.
基金項目:本文是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的重要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7JKG351。
作者簡介:李忠新,男,1972年,漢族,湖北宜昌,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