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哲 鄒環球
【摘要】目的:探討師徒相授和導師制的演變關系。方法:從師徒相授和導師制產生的時代、歷史環境來看它們的歷史沿革。結果:師徒相授是產生于中國古代農業社會,較為閉塞、保守,人才培養規模小、適合于理論傳承,不利于創新,但是是適合于其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導師制是隨現代大學教育的興起、逐漸完善而建立起來的教育方式,較為開放、人才培養規模大,既適合于理論傳承,也適合于科學技術的傳播與創新,是適應于工業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導師制是源于師徒相授的教育方式,既繼承了師徒相授理論傳承的作用,又更具有創新性。結論:采用導師制是現代社會、乃至后現代社會最好的傳承中醫學的方式,既能繼承傳統師徒相授的特點,又能發展中醫學。
【關鍵詞】師徒相授 導師制 農業社會 工業社會 現代大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9-0026-02
師徒相授曾在中醫學的傳承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到了現代也還是一個學習中醫的重要方式。筆者認為,單純師徒相授的教育方式不利于中醫教育的創新,不利于中醫的發展,而導師制更加適應于現代中醫學的傳承與發展。
一、師徒相授一直是中醫學傳承的主要方式
由于中醫學產生于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而且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手工業是僅次于農業的一大經濟產業。在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的教育體制以私塾教育為主的同時,手工業則以“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教育方式進行傳承。在古代,被稱為“下九流”醫生稱為走方郎中,不能登大雅之堂,人們學習其理論,是作為一種技術來學習,作為一種養家糊口的手段來學習,明顯帶有手工業行業傳承特點: 以“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教育方式進行傳承,通過師傳徒、父傳子的形式,將前代理論及經驗延續至今。而且在中醫學的傳承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培養了大批醫學家,經過歷代這些醫學家的努力,使中醫學形成了一種經過臨床實踐檢驗的系統理論。
二、師徒相授不適宜以大學教育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模式
很明顯師徒相授帶有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和私塾教育的特點——保守的特性。而采取師徒相授教育方式,“師傅”占據著主導地位。古人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 。在“師徒相授”的傳承模式下,“師父”既有“師”又有“父”的雙重角色。但是師父的個人言行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同時影響學生的視野。這決定了單純師徒相授不利于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與創新[1]。同時這種“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教育方式只限于“父與子”、“師與徒”,培養人才的規模也很有限。
三、導師制更適宜于現代社會的教育模式
導師制是隨著現代大學教育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現代教育模式,是現代大學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大學教育三大教育模式之一。早在十九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國內各高校主要在研究生教育領域實行導師制,而現在高校又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而且也有在中小學推廣的趨勢。導師制是在現代大學教育的培養大量人才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在現代大學既能進行各種科學技術普及的同時,采用導師制也能滿足高級專業人才的需求,導師制是更適合于現代社會的一種教育模式。
四、導師制是師徒相授的延續
導師制和師徒相授是人類社會在不同時代所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中國古代社會,以農業生產為主,交通不發達,信息閉塞,生產力水平不高,人口數量基數不大,最多也沒有超過一億人口,采用師徒相授教育方式既能傳播理論和技術,也能滿足社會需求,在那個時代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現代大學教育是隨著工業化的興起,而且是隨著工業化的逐漸發展而逐漸完善,工業化以高速發達的生產力: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流水作業,交通發達,信息通暢,人口膨脹為特點。現代大學教育在人才培養規模、科學技術和知識的普及與傳播方面具有速度快、培養(“生產”)規模大、學術交流活躍等特點,明顯帶有工業化特色。
雖說師徒相授相對于現代總個社會來講是不適應的教育方式,但是對于教育過程的兩個主體:師傅和徒弟來講,由于師徒關系密切,有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技藝的傳授。學生可以從師傅那里學習技藝,師傅的思想觀、價值觀也長期影響著學徒,這對師傅和徒弟兩個個體方面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導師制作為現代大學教育的一部分,是在完成本科教育最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建立的一種師生關系,在這個階段導師主要指導學生在進行某些領域科學研究,或者專業技能方面的學習研究。導師為學生確定研究方向,學生在已學到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情況下,進一步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學習、研究某一鄰域專業知識和技能,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信息高度發達,學生獲得知識、技術的手段和可學到的知識不可同日而語。這種師生關系比師徒相授明顯具有更加開放,既有利于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承,又有利于理論與技術的創新,所以才能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各種社會所需要的高級人才,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培養出一批批才能方面超出老師的弟子,才能不斷促進各種理論創新和技術的飛速發展。雖說這是在工業化社會情況下形成的一種新型師生關系,如果說師徒相授師傅是這個教育過程的占據主要地位的話,那么在導師制里,學生成了教育主體,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研究,既能傳承老師的學術思想及技能,又能從發達的信息交流里和開放的學術氛圍里學到相關鄰域的研究概況、學到更多新的研究手段和技術,這樣可以延伸導師的研究,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可見導師制的教育方式和師徒相授相比在傳承學術思想方式上更開放,不只局限于傳承,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學生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術:不只是導師的個人,還有相關鄰域其他學者的知識和技術,能很好促進學術交流、理論創新和傳播。
五、導師制既有利于中醫學的傳承,也利于中醫學發展
眾所周知現在很多有志之士苦于中醫學傳承危機,大力提倡在中醫學領域進行師徒相授。自新中國成立后,中醫學采取大學教育方式以來,這對中醫學教育相比解放前的師徒相授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措施,在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來看,也培養了不少優秀的中醫臨床人才,為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改革開放后導師制在中醫研究生教育領域也大量開展,也構成了中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的豐富中醫學的教育方式,同樣也延伸了中醫學的研究內容。
但是在這種教育方式下人們發現像“老中醫”一樣用傳統的中醫方式看病的醫生越來越少了,在中醫學的傳承方面少了些成果。傳統的中醫方式是指用傳統中醫理論,采用問病史、切脈得出證型、再處方用藥的方式。而根據化驗單、B超等輔助檢查結果開中藥處方用藥的越來越多。所以人們開始反思這種教育模式是否適應于中醫教育,探討更加科學的教學方式,以利于中醫學傳承與發展。
其實這不是教育方式之過,這是采用這種教育方式過程中,對于是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為診治手段和還是采用思維推理方式(中醫看病)兩種看病方法之間的矛盾所致。先進的科技手段如X線、CT、MRI、B超、生化、基因檢測、蛋白質組學檢測等手段得出的診斷可以很直接的解釋疾病,——能“看得見”疾病,而采用傳統中醫診治手段得出的證型診斷如腎陽虛、陰虛、氣滯血瘀……等這些診斷是看不見,摸不著。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科技知識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還是一個普通社會成員,都被科技的魅力深深吸引,對采用這些科技手段日臻完善的理論,對于由此理論得出的診斷、治療方法也深信不疑。而對于采用中醫方法得出的診斷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明顯缺乏信心,自然采用這種方法看病的醫生也就少了,這種情況在改革開放之后尤為明顯。這是社會因素造成的,不是教育方式之過。
如果從現有中醫學教育方式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大學本科教育階段中醫基本的診治手段:望、問、切、聞診很好的得以學習運用、在導師制里多強調一些傳承的內容,這樣既能繼承傳統師徒相授的特點,很好傳承中醫學,又能將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到中醫學領域,發展中醫學。有人說中醫學是保守的,其實理論是沒有保守的特性,而只是由于傳授它的教育方式決定的,如果很好的采用導師制傳承中醫學,就能明顯克服保守特性,使其走向開放,更便于交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采用導師制是現代社會、乃至后現代社會最好的傳承中醫學的方式,既能繼承傳統師徒相授的特點,又能發展中醫學。
參考文獻:
[1]豐哲,黃有榮.中醫教育創新與師徒相授[J].中醫雜志,2007,48(1) : 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