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素質教育逐漸成為高職院校的目標之一,且豐富的文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也具備較大的重要性。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是否帶來成效是每個人關心的要點。首先,文學是很人性化的一面,文學作品面對的是人,對人的心理有著影響。外國學者曾提出過,文學則具備一種研究人的心理發展能力。而文學中的人文素質,則是精神方面的,將精神寄托在文學作品中。本文則以中國當代文學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情況進行分析。
【關鍵詞】當代文學教學 人文素質教育 文學 教育
【中圖分類號】G 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9-0129-02
一、概述
我國當代文學中具備了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所需的內容。時代和社會的更替頻繁,導致人們的精神思想和心理狀況也同時在變化。我國的人文素質教育逐漸走向下坡路,與國外相比似乎被忽略。因此不少學生并不重視精神世界的培養,并且學校對學生的精神、心靈方面缺乏更全面的引導,也缺乏正確文學價值的傳遞模式。文學是一個社會生活的反射,文學作品中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優秀的作品還體現出一系列做人的道理,體現出理性的價值觀。所以高職院校的文學教學必不可少。尤其是我國當代文學中,與社會并沒有脫節,學生更能感受到連接感。
二、如何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
1.加強理想信念
理想作為人們精神的一種需求,是人們樹立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集中作用,是人們遠大目標的奮斗動力。因此首要就是要提升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我國教育所強調的理想信念教育來看,核心標準則是要教育學生樹立其共產主義理想,杜絕成為資本主義思想的奴隸。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北京大學的師生座談會上提出過,“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因此大學生必須找到理想,這是前進的動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強大的推動力。因此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中,不可避免要引導學生找尋理想,并堅持理性信念。推出一批文學作家為榜樣,通過其文學作品的精神教育學生。如《沉淪》、《紅旗譜》、《綠化樹》、《靈與肉》、《紅與黑》等作品,激勵學生,感化學生,帶給學生真實的心靈感受,強化人文教育的意義,充分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摒棄低級趣味。
2.加強審美教育
有一個好的審美必不可少,如今是全球化的發展,因此社會將越來越多元化,學生接受社會的多元化的同時,很容易迷失其中。導致大部分的學生思想越來越淺薄,行為和心理也逐漸浮躁,缺少了自身獨特的感覺和領悟力。近年來各類追星現象在大學生團隊里十分普遍,由此引發出的一系列自殺以及殺人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而這些現象本不該出現在大學生身上,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審美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目標。如今的社會雖然是人才的競爭,但是離不開素質教育的培養,而審美教育好像并非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從大方向來所,審美可塑造學生的精神世界,影響學生的選擇。在當代文學的教學里,教師不能一味地只以文學為核心,還應該在其分析優秀民族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欣賞傳統成果的好壞,培養正確的審美理念,抵制社會上的不良文化,促進自身的精神全面發展。課外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學生對作品的分析期間,能夠學習到其中的思想,達到不只看表面的境界,能夠舉一反三最好。真正理解什么是美,什么值得效仿,敏感地發掘社會現實背后的本質。
3.加強和諧觀念教育
和諧社會主義理念是當下我國的重要這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不少相關生態,自然等作品做引導。比如《空山》、《狼圖騰》、《生命之水》等,對于作品的解析,教師需要教給學生一個道理,來自文學教育中的古老理念天人合一。因此大學生作為我國的新希望和未來,必定要加強和諧觀念的教育,讓學生明白破壞自然生態,是間接毀滅人類自身。從文學作品中讓學生了解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性,人與人和諧的重要。從歷史上來看,因為人與人的不和諧,許多好作家被埋沒,導致文學歷程發展緩慢。教師利用事實引導,達到和諧觀念教育。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做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
三、總結
綜上所述,如何更好地將我國當代文學教學建立起來,并在其中著重提升人文素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教師具體從三個方面去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探索培養人文素質的方式。堅定理想信念可讓學生有前進的動力,有堅強的人生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真正認識到事物背后的美和丑,建立一個獨特正確的選擇觀,摒棄低俗的趣味和選擇。最后加強和諧觀念的教育,可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做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通過無數完美的文學作品,讓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何春梅. 我國漢語言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0).
[2]李勇. 如何將文學教育滲透到人文素質教育中[J]. 西部素質教育,2017.
[3]蔡德龍.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J]. 語文學刊,2011,(06).
[4]彭書雄. 基于人文素質培養和語文能力提升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6.
[5]王曉恒,王大恒. 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應重視人文素質的教育[J]. 現代教育科學,2006,(03).
作者簡介:張瑜(1980.12-),女,漢族,山西晉城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與應用文寫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