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旺海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9-0185-01
“互聯網+教研”,即網絡教研,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教育教研方式上的一次變革和一種新型的教研模式。已經走過了十余年的歷程但還遠遠未達到成熟的地步,正處于不斷提升和發展完善階段。筆者根據自己擔任教研室工作以來大力推進“互聯網+教研”開展的實踐,認為“互聯網+教研”對于助推農村教師專業化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互聯網+教研”的重要意義
1.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便于交流互動和資源共享
“互聯網+教研”的教研方式使教研活動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共同搭建的區域內可靈活多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這個區域,并不僅局限于某市、某縣或某校,而是可以跨區甚至跨省與合作單位直接進行網上教研。如位于不同地區的兩所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則可以利用網絡開展在線上課、聽課、評課、賽課、培訓、專家講座、專題研討等活動,使常規教研活動得到延伸,從而放大、提升教研活動的功能與效率??傊?,在“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在教研活動中跨越時空,隨時隨地實現資源的共享與成果的交流具有獨特的優勢與作用。
2.將個體反思與群體反思有機結合,有助于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成長 = 經驗 + 反思。中國的教育家也指出:“一位教師,如果他從來不反思自己的教學,即使他有再長的教學經歷,也不會獲得成長。”反思既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有效渠道,也是教師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盎ヂ摼W+教研”的教學反思,不僅包括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同時也包括網絡平臺上的群體式反思。教師通過自己個人網絡空間,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體會、教學敘事和教學心得,并借助網絡平臺進行發布和反饋。群體性反思則是指以縣教研室或學校教研組的教研專題為主要對象,結合教師課堂的授課情況,通過“說課、評課和辨析”等一系列環節,對教研專題進行全面分析和研討,逐漸獲得理念上的更新,共建共享教研成果,以便為日后的教學實踐活動提供有力的指導。
3.擴展了“名師”效應,真正實現了專家引領
“互聯網+教研”能夠將縣區內的骨干教師和名優教師集中到網絡空間中來,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等,可以通過QQ群、微信群、微博、論壇、博客等方便地采用文字、語音和視頻等形式進行在線培訓、交流、探討等,參與人員眾多,輻射面較廣,資源共享,有效促進相互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成長。如在線觀看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也可聆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培訓、講座,通過QQ群、微信群和有經驗的教師進行“零距離”交流互動,相互交換意見和心得體會,專家學者為一線教師釋疑解惑,教研效果顯著。
二、“互聯網+教研”的主要舉措
甘肅省莊浪縣教研室為推進“互聯網+教研”的深入開展,確立了以新課改理念為導向, “立足課堂抓教研,依托課改提質量、研究評價出效率”的工作目標。以校本教研為依托,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以案例榜樣為引領,創建專門網上活動欄目,持續推送教改信息,宣傳當前教改政策,推廣成熟課改經驗,探討研究教學問題,提高教師掌握學情、處理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質量提升。
1.積極搭建對接各類網絡教研平臺
面對信息技術時代的飛速發展,教研工作也應與時俱進,目前教研室已經建立了覆蓋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的“莊浪教研QQ群”,在群人數占全縣教師總數的81%,創建了教改動態、主題論壇、高考研討、成果快遞、課堂內外、名師風采、教育科研、教學隨筆等8個欄目,分由教研室8名同志分塊負責管理運行,開展定期網上交流。各校教研人員負責,將學校開展多輪賽課活動實況錄像以及“234”聽課制度落實情況視頻圖片適時上傳QQ群,便于適時管理考核。在天津河西區援教活動和蘭州市城關區教育局來我縣支教活動中,建立了一個跨越三地的“支援莊浪教育交流群”的微信群,持續在線與天津和蘭州名師專家長期開展交流研討,擴大交流群體和范圍,吸引更多學校和教師開展網上交流和研討。
2.視頻教研,為農村教師提供了學習的榜樣
在莊浪縣很多鄉鎮學校地處偏遠、規模較小,教師較少,校內的學科教研活動很難有效開展,到城區或者其他地方參加各類培訓和教研活動也難免舟車勞頓,而且時效性不足,很難及時解決日常的教學問題。為了重點扶持培養鄉鎮學校和小規模學校的教師成長,莊浪縣教研室探索嘗試了一種新型教研模式借助 QQ 群進行網絡視頻教研,組織名優教師幫扶和培養鄉鎮青年教師的“網上青藍工程”,對鄉村教師進行視頻課例引導,問題研討和備課輔導。教研室遵循組織互聯網視頻教研的基本策略:聚焦問題、理論引領、案例研討、實踐反思、體驗內化。即以問題研究作為任務驅動,讓教師們“做中學、學中研、研中悟”。
3.突出重點,注重實效
要求各校圍繞新課程改革、“四名工程”、教師素質提升工程、“234聽課制度”等工作,扎實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按時上傳活動簡報。上傳的每項活動都要有書面活動計劃、組織安排和總結等有過程性資料備查,切忌簡單粗糙,支差應付。要按照教育局統一安排,采取喜聞樂見的組織形式,確定科學具體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活動主題,盡量避免脫離教學實際假大空的論調,增強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各校輪流主辦的主題論壇活動每期限時1周,由學校教科室負責周一公布論壇主題,周末總結活動成果并評選出本期參與論壇的優秀人員進行表彰獎勵,表彰人數及辦法由主辦校負責確定兌現到個人。
總之,在互聯網對教育巨大沖擊下,對于農村教育是一次迎頭趕上,實現教育均衡化發展千載難逢的機遇。筆者在組織實施“互聯網+教研”探索中,認為“互聯網+教研”是對傳統教研模式的有益補充,對于助推農村教師專業化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