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但好景不長,隨之而來的是更為嚴重的“戰后恐慌”。經濟危機導致失業者迅速增加,日本為解決這一問題,以職業機關為首開始倡導職業指導運動。但此時的職業指導運動主要以職業介紹所為中心開展,學校對此漠不關心,于是,文部省于1927年公布了尊重學生個性及開展職業指導相關事項的訓令。這一訓令因受到日本國情及社會狀況不符等因素的影響,收效甚微。自1927年訓令的頒布及及日本職業指導協會設立以來,文部省開始熱衷于學校的職業指導研究。本文以日本小學校為中心,主要探討這一時期小學校的職業指導教育的開展狀況。在學校職業指導中,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以成功就業為目的,謀求學校職業指導要具有職業選擇的基礎調查、職業情操培養、職業指導、就業指導、就業后的輔導五項功能。
【中圖分類號】G6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9-0215-0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趁列強無暇東顧之機,擴大在亞洲的市場,向交戰國大量出口軍需用品,紡織業、造船業、鋼鐵業和化學工業等顯著發展,使得日本迅速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強國。但好景不長,一方面由于歐美的獨占資本對亞洲市場及日本市場展開的攻擊,加之紡織工業因中國民眾的排日運動而無法向中國市場輸出,日本稍有起色的化學工業、機械工業、紡織業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日本資本主義企業因雇傭以封建生產關系為基礎的貧困廉價的勞動者,伴隨著工業產品的高速度生產,主要依賴國外市場的產業界生產過剩,國內市場相對狹小,供過于求。因此戰后的日本資本主義迅速陷入危機,逐漸向1927年的經濟危機邁進。在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大企業迅速壯大并合理化的同時伴隨著中小者企業破產、裁員等狀況,失業者迅速增加、勞動者及農民因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的影響,生活水平愈加惡化。面臨這一社會現實問題,日本以職業機關為首開始倡導職業指導運動。
一、經濟危機時期的職業指導
1921年4月,日本憑借1919年于華盛頓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勞動會議出臺的《失業相關條約》而制定了職業介紹法。在職業介紹法中,指出以勞動者的就業援助及失業對策為目標的公益職業介紹設施應在全國設立。但是,職業介紹法并不包含學校內職業指導相關的條例,僅有內務省社會局長出臺的《職業介紹法相關注意事項》中的《針對青少年傳授適合終身從事的最適合的職業》略有敘述[1]。
日本于1920年在大阪市設立了第一所少年職業咨詢所,并于1921年在東京市中央職業介紹所內開設性能診查少年咨詢部,開展青少年的擇業、就業咨詢工作。關東大地震給在風雨中飄搖的日本經濟于致命一擊。1924至1925年間,經濟迅速惡化,各大企業大量解聘員工,失業問題日益深刻。由于成人失業問題越發嚴重,大量青少年為輔助家計而必須走向勞動市場。經營者限于經營困難而招收廉價的少年勞動力的趨勢愈演愈烈。1925年1月,在職業指導機關的帶領下,于大阪召開針對青少年的職業輔導協議會,并提出開展針對求職少年的調查、職業指導實行的辦法等決議。同年7月,內務省社會局·文部省普通學務局頒布了《關于青少年職業介紹的提案》的決議。此決議指出:“精通學生的本質、能力的學校和熟悉職業狀況的職業介紹所之間保持聯絡并相互提攜,為畢業后的直接求職者選擇適當的職業提供指導”[2]。決議是內務省針對當時因失業問題而導致的社會紊亂而提出,但是關于學校的教育方針卻未提及。當時的職業指導以職業介紹機關為中心開展,學校對于學生的職業指導漠不關心,但在1927年文部省訓令的頒布及因金融危機而導致的越來越嚴重的就業難問題的影響下,學校不得不開展學業指導活動。
文部省在1927年頒布的訓令提出尊重學生的個性及職業指導的相關事項:第一,學校要調查學生的品行、興趣、特長、學習情況等,收集教養指導方面重要的資料;第二,學校針對學生的個性、長處為其提供適當的擇業或升學指導;第三,學校應和上述教養指導相關的學生本人及家人保持密切聯系[3]。訓令指出在學校教育方面進行職業指導的必要性,并對學校職業指導的推進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股和平主義、民主主義風潮,受此影響,日本國內也掀起了一場社會民主運動[4]。此時訓令受到一戰后的“自由主義的教育思潮”影響,強調在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前提下進行職業指導的必要性。但是,首先由于日本奉行與民主主義相反的絕對主義的國家教育,并且在絕對主義的國家體制下強調順從的“國民精神、職業知識、勤勞習性”的涵養,因此訓令與日本國情不符;其次,訓令以自由主義的“擇業自由”的思想為基礎強調進行發揮學生優勢的職業指導,但此時日本社會經濟極度蕭條,職業指導與社會真實情況不符;最后,這一訓令是解決日本當時入學難、激烈的準備教育及入學后中途退學人數增加問題的對策之一,指出了關于學生畢業后出路的進學指導的必要性。但日本社會要求名校畢業的就業條件,使作為解決入學難問題的進學指導的成效并不令人期待。出于上述原因,文部省于1927年頒布的訓令對于當時學校的職業指導及就業難問題的解決所發揮的作用并不顯著。
二、經濟危機后的學校職業指導
1927年3月開始的日本資本主義金融危機越發嚴重,并卷入以1929年10月美國交易所危機為契機的世界金融危機中。金融危機導致的物價崩潰、生產低下、貿易萎縮、大企業強化勞動強度并大量裁員、中小企業破產等,致使失業者大幅度增加。1930年失業量突破300萬,并且這300萬中不包含半失業農民。據當時的社會局調查,50人以上的工作場所中,從1930年1月至12月間解聘的勞動人數達到733044人[1]。
自1921年職業介紹法頒布以來,作為社會政策之一的介紹所數量逐漸增加,少年職業介紹所數量也在同步增加。但是因日本資本主義特質而制定的社會政策的貧困,對職業介紹機關亦有影響。福原誠三郎在論文《回顧少年職業介紹事業的過去及展望未來》中指出:“職業指導機關的職員無任用資格限制,小學教師相對而言具有活動能力,但其待遇較差,無任何身份保證條件下的長期工作者很少”[2]。表1反應了1933年3月東京市高等小學畢業生的就業方法。并且,根據東京市青少年職業介紹所于1936年12月開展的“夜間中等學校學生的職業調查”顯示:在有職業的11585名學生中,因親人等介紹就職的學生有8016名,占69%;由學校介紹結業的學生為1325名,占12%;通過職業介紹所就業的學生有695名,占6%;通過招聘廣告就業的學生有562名,占5%;其他途徑就業的學生有987名,占9%[3]。由此可見,學校及職業介紹所在學生就業時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自1927年文部省訓令的頒布及日本職業指導協會設立以來,文部省熱衷于學校的職業指導研究,組織職業指導調查協議會,致力于學校職業指導理論的研究。在學校職業指導中,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推進適合職業的指導。以成功就業為目的,謀求學校職業指導具有以下五種功能:職業選擇的基礎調查、職業情操培養、職業指導、就業指導、就業后的輔導。
1.適應學生資質,為學生提供適合職業的基礎調查
由于日本最初開展職業指導理論研究的學者多為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在個性心理學和職業心理學的基礎上,認為學校職業指導的主要思想是分析學生的資質及職業,謀求學生的個性與職業相結合,提供適合學生資質的職業指導。然而,這樣的學生資質分析及職業分析,即使在當時被認為是“科學的”“客觀的”,但產業界苦于經濟蕭條,無充分發揮學生資質的職業場所。
2.職業精神、職業情操的陶冶
對于職業精神的陶冶,正如剛出臺的職業指導調查協議會報告所述,在修身課[1]及日本史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在日本國體觀念的基礎上、課程本身之外的職業精神涵養的指導。同時,在學生實習及課外作業中,糾正所謂的低薪資、長時間勞動的“勤勞”,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態度及“正確的職業觀念”。
作為學校的具體實施政策,各科目的教材中加入與職業相關的知識,實施職業參觀學習、職業調查,并特設基于一定計劃的、為傳授職業知識的職業指導課。山崎博在1937年發表的論文《高等小學校職業指導教材教授概論》中指出:職業精神的陶冶是以消除根據現實社會的階級對立而導致的社會有機體學說為目的,旨在陶冶學生以建國精神為主線的“正確的職業觀”。
職業的知識基于一定的計劃授予,在畢業生就業率達90%的大城市高等小學中,特別是在文部省職業指導調查協會報告特設“職業指導課”以來,大多學校都設置了“職業指導課”。根據東京市役所編著的《東京市高等小學職業指導實施狀況》記載,到1927至1933年間,東京市全部小學均已特設職業指導課。課程以“正確的職業觀念”為主,傳授職業意識、各種職業的實際情況、個性及職業選擇、失業及轉換職業等職業知識。而職業指導課多先由本校各年級擔任,后因教師的指導能力欠缺,再由專業的職業指導系擔任。
3.職業技能的啟發培養
職業技能的啟發培養是依據校內實業課的實習及校外的特殊技能指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并且實習的重點是應承雇傭者的要求進行的職業準備訓練。
日本關西地區當時因職業指導而出名的兵庫高等小學的實踐報告表明:“就業學生的實際武器是自行車技能,每年招聘條件中最多的即為自行車技能高超。由于此條件并非無理要求,于就業學生而言體力和學習能力應并重,因此學校有鍛煉學生此項技能的必要。故此,本校每年舉辦的自行車比賽中,將學生的自行車技能分為上中下三等,以此來刺激學生能力的提高”[2]。學校的校內實業課依據雇傭者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職業準備訓練,絲毫未考慮正常課程的犧牲。
伴隨著校內實習的開展,1935年開始進行校外職業場所實習,校外實習作為獲取職業技能經驗的方式之一,是學校職業指導的重要一環。在當時,學校職業指導指出職場實習的教育意義有如下兩點:其一,根據學生在實際社會中體驗勞動生活,來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其二,通過體驗實際的職業生活來反省自己,并對職業選擇提供參考。當時的高等小學在這樣的教育目的下讓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實習,實習場所除飯店等特殊場所外并無限制。但是,當時的大工廠并不接受實習生,僅有中小商業者因夏季人手不足而接受低薪資、臨時的實習生。
4.擇業及就業指導
為進行職業指導而開展的基礎調查、職業精神及職業知識的陶冶、職業技能的培養,同時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對職業生活的理解,均以培養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資質的職業為目標。但是,學校指導的實際情況是在承認“適性適職主義”的同時,又由于社會經濟危機導致的就業難問題,故以幫助學生就業為中心而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當時,由小學的職業指導實踐家組成的東京市職業指導研究調查會,反省了就業指導即為幫助就業的現狀,強調職業指導是以職業陶冶及“適性適職主義”為基礎而開展的將擇業指導作為重點的活動。這里的職業陶冶是指:“一方面,無論學生從事什么職業,都要培養學生強壯的身體、堅韌的意志及奉獻精神,以及職業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職業陶冶是職業指導的精髓,接受職業陶冶的學生就會獲得就業資格。在就業難的今天,給與學生充足的就業希望”[1]。這樣職業陶冶過程必須由職業指導開展。
然而,這里的職業的一般陶冶是支撐上述“正確的職業觀”、旨在培養隱忍服從且盲目的職業者,完全不考慮學生在職業生活中如何解決矛盾、解決矛盾所需要的新的基礎能力培養等問題。值得肯定的是,它反省當時貫穿幫助就業思想的職業指導,站在教育的立場重新思考職業指導問題。特別是以神戶市為中心的關西地區的高等小學,東京的研究團隊強調擇業指導,指出了職業指導即以就業指導為中心,致力于對學生的就業準備教育及就業介紹,將學生就業率的提高作為學校職業指導成果的傾向很強。
5.就職后的輔導
教師為幫助學生就業、競爭就業率而過度勞動,而學生的工作地點多數為小企業。因學生的就職地點為小企業及零售工業,勞動條件惡劣。今田謹吾在論文《室內工廠中少年工問題》中寫道:“學生們早上5點起床后直接去工作直至早飯時間,這時已工作2小時;早飯后到午飯期間一直工作,午飯后休息15~16分鐘;晚飯是7點,飯后工作到晚上9點或10點;下班后洗澡,就寢時間為晚11點或12點;在非常忙的時期會工作到凌晨2點至3點,學生直接在地板上睡覺;早上要身心疲憊的去工作,一月只有1號、15號可以休息;但是,由于他們就寢地為商店,因此即使是休息日也沒有地方休息,并且他們的飲食條件十分惡劣”[1]。就業兒童中,不能忍受這樣惡劣條件的大多數學生選擇了轉換職業,有部分選擇忍耐不轉換職業的學生也會被雇主逼迫不得不轉換職業。對此,學校深刻地認識到就業后輔導的必要性,積極開展職業指導的學校以學校為主體致力于學生就業后的輔導。
三、結語
日本在大正初期引入歐美的職業指導理論,并于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在社會設施、企業、研究所及學校等地積極地開展職業指導活動。本文以日本經濟危機為背景,主要論述了在這一背景下日本小學校的職業指導教育的開展狀況。在經濟危機時,職業指導教育主要以職業介紹機關為中心開展;經濟危機過后,學校出于文部省訓令及就業難問題的影響不得不開展職業指導教育。此時期的職業指導教育帶有幫助學生就業的傾向,存在片面追求就業率而忽視了學校正常教育活動,并且不顧及學生的就業環境等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日本學校教育的發展,并為之后的職業指導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些許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日]清原道壽.職業指導の歴史と展望[M].東京:國土社,1991.
[2][日]風早八十二.日本社會政策史(下卷)[M].東京:日本評論社,1941.
[3][日]福原誠三郎.少年職業紹介事業の過去を顧みその將來に望み[J].職業指導,1935.
[4][日]增田幸一.職業指導20講[M].東京:三省堂,1935.
[5][日]今田謹吾.屋內工場における少年工問題[J].社會事業,1930.
[6]梁忠義.世界教育大系——日本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瞿葆奎,鐘啟泉.教育學文集——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賀云飛,女,滿族,籍貫:河北省承德市,碩士研究生,單位:華中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外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