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鎧樂孜 Kanjanita Suchao-in Ph.D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及中國國力的不斷強盛,漢語地位逐步得到提升,在海外教學過程中,筆者以克拉申的i+1輸入假設理論為基礎,采取實證研究的方法,試圖通過i+1教學理論在課堂中的運用以探討該理論對泰國外語(漢語)課堂教學的指導意義以及總結教學啟示。
【關鍵詞】輸入假設理論 實證研究 外語教學 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9-0228-02
一、研究現狀
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文化也從“名族的”走向“世界的”范疇。中文的學習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基礎會話或文化,更多的漢語學習則是走向學科專業化和學術化。越來越多的中外合作項目給更多非中國籍的外國漢語專業人才迎來新的重大契機及就業機會。為了培養具有中國文化認同、能用漢語工作的雙語職業人才,泰國蘭實大學中國國際學院成為全球首個非中文使用區第一個使用漢語教授專業課的第一個學院,中國高校使用的學科專業教材成為泰國學生用中文學習的必修科目。
二、研究問題
由于語言水平的限制及教材專業性過強的緣故,用外語(中文)學專業課無疑是對學生及授課老師的極大挑戰。專業性術語解釋便成為理解脈絡知識的“攔門虎”。如何通俗易懂的讓學生理解專業詞匯的意義也成為筆者教學的重中之重。而基于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說: i+1 教學模式則該課堂教學問題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三、理論基礎
克拉申認為,只有可理解性輸入對習得者來說才是有效輸入。這是因為只有可以理解的輸入才有可能在情感過濾時被留下,同時被吸收,而只有被順利吸收的知識才有可能被理解和被記住。也只有這樣LAD才開始發揮作用,從而實現提高學習者語言水平的可能性。其中,i代表習得者現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
四、案例展示
筆者在教學中以為學生提供“i+1”的內容為備課前提。只有可以理解的內容,學生才能把輸入的內容變成吸入的知識,將從學習的知識順利過渡至習得的知識。筆者利用學生習得的知識,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利用學生過去學過的知識,設計和學生文化相近、便于他們理解的教學活動。(如:薪酬-工資-工作后得給的錢;道德-品格-規則-規矩-能做的事-標準-對比標準)。此外,簡單、形象的圖片及實物教具展示也是最直觀有效輸入的教學手段。如供應鏈與物流的關系,筆者借用一圈電線作為教具,用一圈電線簡單、形象的區分了供應鏈與物流的從屬關系及分離關系。
五、啟示
首先,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習者的“i”在哪兒,更要關注學習者的“1”在哪兒。在困難詞匯、抽象詞匯及專業術語講解時要盡量做到由淺入深、通俗易懂、化繁為簡,借助教具和實物實現抽象到具體的轉化。同時又涉及到授課者在備課時要找到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學生的“i”在哪兒。
其次,備課的前提是備學生,準確把握學生的可理解水平及知識加工模式,對授課者來說是教學目標實現的基礎;把握不同學生的“1”在哪兒,對教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教學提高的機遇,準確找到“1”點既可以避免水平差的學生吃太飽而厭學,又可以防止水平高的學生吃不飽而沒興趣的狀況出現。
再次,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必須是大量的、足夠的。“沉寂期” 或“沉默期”階段在學習過程中都會出現。
最后,與學習者生活相關的、有趣的語言材料輸入會更有力學習者情感過濾階段被保留并記住。這一點從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角度來看也是可以得到有力理論支撐的。克拉申也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說以證實關聯性和趣味性語言材料對可理解性輸入的有力輔助性。
六、總結
總之,國外課堂教學與國內教學差別很大,這種差異不只是文化背景和學生背景的不同,關鍵是對漢語的態度不同,同時,國內教學的諸多觀念與國外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還是很有差異的。在如此復雜和多變的情況下進行外語(漢語)教學,教學方法及教學方式成為實現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通過觀察找到學生的現有水平,發掘學生的潛在水平,簡單幽默的語言輸入以至被學生理解型的i+1教學模式在該課堂的實用效果是明顯的,同時也證明了其指導意義及可實施性。
參考文獻:
[1] Dickson, S. V., Chard, D. J. & Simmons, D. C.( 1993). An integrated reading/writing curriculum: A focus on scaffolding. LD Forum, 18(4), 12-16.
[2] Gillen, J. (2000). Versions of Vygotsk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48(2), 183-198.
[3] Grabe, W. & Kaplan, R. (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riting: An 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i-e. New York:Longman.
[4] Hartman, H. (2002). Scaffolding&Cooperative; Learning. Huma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pp. 23-69).New York: City College of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5] Hausfather, S. (1996). Vygotsky and schooling: Creating a social context for learning.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18(2), 1-10.31.
[6] Hogan, K. & Pressley, M.(Eds.) (1997). Scaffolding Student Learning: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Issues. Cambridge, MA: Brook line Books,
[7] Hartman, H. (2002). Scaffolding&Cooperative; Learning. Huma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pp. 23-69). New York: City College of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