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北京教育科學院課程研究中心
劉 琦/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師進修學校
所謂傳統,是指世代相傳的精神、制度、風俗、藝術。那些具有民族特色、悠久歷史、博大精深的特質常使其歷久彌新,穿越時空,澤被古今。在呼喚傳統回歸的今天,傳統文化進入課堂不僅是一種呼聲,也漸漸成為常態。但由此帶來的一些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
傳統文化與今天最大的隔膜在于文字,我們今天引導孩子讀經典第一步無疑是要疏通文字。但解讀經典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的疏通上。例如《溱洧》中關于“勺藥”的 “藥”是何種植物,我們可以給學生展示有關的圖片。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一意象對整個詩歌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朱熹注:“勺藥,亦芳草也,三月開華,芳色可愛。”三月仲春,芍藥爛漫綻放時其他花已經凋謝。當春末百花凋零,芍藥就成了青年男女表達情愛的信物,采之以贈熱戀之人,結恩定情。在古詩詞中,藥讀作yuè,與“約”同音。“勺藥”的諧音就是“勺約”。“勺約”意即獲得盟約。《溱洧》中,熱戀的男子借贈芍藥表示情愛,締結良約,當女子欣然接受時,他們即進入了情投意合、海誓山盟的境界。而且也暗合了上巳節“招魂續魄,拂除不詳”的古老傳統。
可見,我們要傳遞的不僅是形式,還有內涵。《詩經》的價值不僅在于文學的情韻,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幅古代的風俗畫。畫面所傳遞的是最質樸、動人的情懷。在“上巳節”那天,沒有濃烈的紅色玫瑰,也沒有昂貴的禮物,溱洧河邊,那些年輕的男男女女們只是手秉蘭草,贈之以“勺藥”,離別時,他們將承載自己依依情意的純純芍藥贈給對方,在神靈相伴的時刻虔誠為心愛之人祈求“祛除疾病,祓除不詳”。而這種由眼睛、肌體、神情所表達的愛意,這種“秉蘭贈芍”所傳達的情意與祝愿,比起今天情人節昂貴的玫瑰巧克力卻顯得更加虔誠、神秘、真摯。
在美妙的季節,在美妙的地方,以手執香蘭開頭,以贈芍藥結尾,《溱洧》寫得是多么美妙、精湛而蘊藉!這是人之初的本真,讀懂了這些也就讀懂了我們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性格和大道至簡的審美傾向。
《女曰雞鳴》是《詩經》中的名篇,通過男女二人的對話,表達日常而純樸的情感。有的老師因詩句暗換主語,教學中讓學生為每句加上主語,判斷是誰說的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思路,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但如何解讀這二人的關系呢?有的說是剛結婚的夫妻,有的說是結婚很久的夫妻……這樣的討論已經使課堂效果打了折扣。之后老師將“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解讀為“你的朋友來了,把你的美玉贈給他”,并認為從中可見中華民族“忠恕”的傳統,因為“固然人為自己生活,但不能只為自己,至少也為大眾、為人類、甚至為了一個人也好”,詩中的女性為了丈夫搞好社交關系,這也是一種“群”。這樣的解讀真的對嗎?講解給學生會有什么影響呢?
我們可以不按常規將之理解為是女主催促男主起床,而是換一個思路,是男主準備起床,驚動了女人;女人想讓男人再多睡一會兒,男人沒有停下的意思:“快天亮了。” 女人有點不舍:“你起來看看夜色么,是星星的光亮。” 男人向女人解釋:“我要去獵鳥,天一亮野鴨和大雁就飛起來了。”于是,二人暢想了一下打回獵物的打算及以后的恩愛生活:把獵物做成美味的佳肴,在一起飲酒歡樂,琴瑟和鳴,融融泄泄,白頭偕老,還情不自禁地回憶起二人交往的美好經歷。這樣的解讀豈不更好?
這本是一幅洋溢著和諧溫馨與樂觀浪漫情調的生活畫卷,既有眼前溫馨場景的描寫,又有對以后幸福生活的暢想,還有對過去美好戀愛的追憶。不僅如此,二人的對話雖在室內床頭,內容卻遼遠開闊:起伏的雞鳴,燦爛的星空,鳧雁翱翔的曠野。時空內涵如此豐富生動,搖曳生輝;生活味道如此濃郁醇厚,沁人肺腑;情感狀態如此真摯純凈,浪漫和美。這正是鄭風沐浴浸潤下的原汁原味的生活與愛情,這就是“詩”。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品味到這原生態的詩意,文學之美。這首詩能被選入《詩經》,并流傳到今天,不僅是因其新穎的構思,質樸的情味,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個日常的畫面,展現的是最原生態的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
在時間的縱軸上,我們不可避免地要縱覽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也是為了在今天有效地傳承,但在課堂上我們是把傳統文化當作針砭時弊的引子,還是應當回歸本源,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這方面的取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例如在講述《溱洧》這首詩時,以冬至入題,大談今天傳統節日的式微、傳統節日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能給學生留下多少呢?我們大可不必在課堂上再重復這些已經一目了然的問題,而要回歸本源。講這首詩首先應講清何為上巳節,讓學生明白,上巳節除了祈福之外,這一天還是對人自身價值的肯定。人們到野外郊游踏青,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禮教約束,行我所行,愛我所愛,自由交往。在郊外水濱蕩秋千,放風箏,觀風景,青年男女對歌抒懷,各行其樂。這是對人性的解放,對生命的熱情歌頌。還有什么比這更值得歡樂的呢?
我們現在過節是為了消費,為了釋放生活的壓力,為了與親人相聚,為了與大家狂歡。但我們唯獨忘了自己,忘了感恩。迷失于太多的外部因素,而忽略了本心。祈福是對自然的敬畏,是對生命的珍視;踏青是走近自然的懷抱,對愛情的追求是對美好情感的追逐。這些都是深沉而真誠的情懷。或許隨著時代的變化,外出游玩已成為常態不再顯得珍貴,很多習俗已被淡忘,但如果還能保有這些情懷,何必糾結于所謂過節的形式和隆重程度呢?每個時代自有每個時代的變遷,我們傳承的應當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否則即使節日的形式恢復了,也丟失了最為寶貴的內涵。
傳統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應當是怎樣的呢?我想應當是充滿了文化魅力和普世情懷的課堂。既然給學生展現民族的百花園,就應當取其精華,將最美麗的花采擷給學生,感受這花的芬芳和花香的蘊藉,體會花的與眾不同,播撒愛護這花朵的種子,而不是走馬觀花后隨意的采摘,輕易地丟棄。支離破碎的解讀,不僅不能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無法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反而更加艷羨異域的風光,他國的美景。
同樣,傳承傳統文化,首先應當有緊迫的使命感,不急功近利,不被時代浪潮裹挾。有一雙慧眼,能透過表象,看到實質,挖掘最為深邃的情懷;有一顆慧心,巧妙連綴,不著痕跡又切中肯綮,不是隔靴搔癢的逗引,而是直叩心靈的撞擊,一見如故,念念不忘;有深沉的情懷,不故作高深,不借題發揮,當真正體會到至深情懷時,誰還會去追逐假丑惡呢?
傳統文化是寶庫,每一個行動起來的人都值得尊敬。但我們不能在傳承的路上再走彎路,不能將自己的偏好強加于原典。我們要做的是就像呵護生命般保護原貌,給每一個幼小的心靈播撒珍視經典的種子,才能讓我們的文化真正不斷流、不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