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付萌 呂冰
摘 要:在實施齊齊哈爾市十三五規劃中所提出的網絡鶴城戰略過程中,建設“互聯網+政務”具有多元價值。從理論價值方面,它既可以體現“互聯網+”的特征,又可以對行政流程優化等理論予以全新闡釋,還可以提供公共服務協同理論的創新思路。從實踐價值方面,它是對政務改革提出的現實要求,響應了十三五的總體戰略布局,促進了各行業的深度融合與共享。與此同時,網絡鶴城與“互聯網+政務”相互促進,具有重要的聯動價值。
關鍵詞:齊齊哈爾;“互聯網+政務”;網絡鶴城;價值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齊齊哈爾市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基于“互聯網+”的網絡鶴城戰略,政府能否既做好“互聯網+”和網絡鶴城的倡導者和引領者的角色,又能明確自身在“互聯網+”和網絡鶴城的參與者角色,是這項戰略能否得以真正實現的決定性因素。在此背景下,清醒地認知網絡鶴城戰略下齊齊哈爾市“互聯網+政務”建設的價值,是一切工作的必然出發點。
一、齊齊哈爾市“互聯網+政務”建設的理論價值
回顧我國政府業務和公共服務模式的改革歷程,服務型政府實現了理念上的重構,電子政務實現了技術的突破,“互聯網+政務”則在上述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又實現了理論的創新。
(一)對“互聯網+”跨界融合、連接一切特征的深刻體現
“互聯網+”最為突出的特征是“跨界融合”和“連接一切”。在21世紀初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難點和痛點正是這兩點,體現為“數據孤島”及外嵌式工具式“+互聯網”思想的出現,其本質依然是使用了計算機的傳統政府。如果說電子政務階段實現的是計算機通信技術與政務服務間的融合,“互聯網+政務”的“跨界融合”概念將更加廣義。它不僅包括計算機等技術與政務服務間的跨界融合,更將其擴展至政府與IT行業的跨界融合、政府效能與群眾智慧的跨界融合、不同層級間政府和同級兄弟政府間通力合作及數據共享的跨界融合、不同部門間數據共享和互認的跨界融合等等。正是由于跨界融合的實現,才能夠實現連接一切的狀態;也只有敢于連接一切,才能使政府具備開放的心態和技術平臺,保障跨界融合的實現。由此,“互聯網+政務”是充分總結了十余年間電子政務建設的經驗教訓,所提出的具有“治病健體”功效的突破性理論。
(二)對行政流程優化等行政改革理論的全新闡釋
“行政流程是政府行政行為的載體,行政行為是行政流程全過程的具體體現,行政流程合理化,政府行政行為才能規范化。”〔1〕電子政務背景下的行政流程優化,是以公民為中心,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協同辦公技術,實現行政事務在線跨部門審批,進而打破原有傳統政務流程中各自為政的“閉門式”行政流程。但在多年的實施過程中,各地區政府雖然陸續建設了實體和在線的一站式政務中心,但從“閉門式”行政流程并沒有真正得到實現。上述結論的表現是,橡皮紅章、手寫簽名依舊是要約的唯一生效標識;政務中心依然需要辦理者在不同部門間“跑業務”;部門間數據和身份互認機制欠缺,要求辦理者開具各種證明材料等等。基于上述問題,“互聯網+政務”的大前提就是整合,特別是行政流程的跨部門整合以及行政流程相關數據的共享與交換。可以說,“互聯網+政務”理論打破了部門間行政流程和流程數據的邊界,要求通過“互聯網+政務”的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業務辦理系統和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實現以“在線申請、一次提交、自動流轉、并聯審批、雙向反饋”為標準的全新行政流程理論。
(三)新時期多元主體背景下公共服務協同理論的創新思路
“在一個公共服務提供體系中,通常認為有三種主要力量:國家、市場和志愿部門,這三種力量的相互補充與合作,共同構成一個社會的公共服務提供體系。尤其是現代社會,單純依賴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解決復雜的公共服務需求問題”〔2〕,由此可見,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是必然的選擇。但與此同時,多元主體下公共服務碎片化問題也隨之而來,政府與社會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中的其他主體,更是難以建立有效的溝通和業務協同機制。因此,“公共服務協同供給是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和效益的必然之路”〔3〕。在建構公共服務協同理論的過程中 “互聯網+政務”將成為重要的手段。首先,互聯網是最佳的跨時空、跨組織和跨文化的群體聯結平臺,這在互聯網多年應用的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其次,“互聯網+政務”將繼承電子政務階段協同辦公技術的應用并予以層次加深,特別是可以實現在公共服務不同主體間的權限差別式和分工式供給和協調;再次,“互聯網+政務”所帶來的共享精神將打破政府之間、政府與市場主體間的有形的業務鴻溝和無形的心理鴻溝,使公共服務供給主體間實現即時、無壁壘的溝通。
二、齊齊哈爾市“互聯網+政務”建設的實踐價值
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互聯網+政務”建設從實踐層面也是必然之舉,其實踐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信息化社會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對政務改革提出的現實要求
信息化給齊齊哈爾市經濟發展模式和城市生活方式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當前,齊齊哈爾市企業和公民應用信息技術的領域覆蓋了企業管理的生命周期,以及居民吃、穿、住、用、行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之下,政府的運作模式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夠獲得更為穩固的執政根基,取得更佳的執政效果。這就要打破僵化的傳統政務思維,利用信息化發展的技術支撐以及企業和民眾應用互聯網的積極度,通過“互聯網+政務”的實現推動政務改革,進而提高行政實效。需要承認的是,在傳統政務中少部分領導干部頭腦中形成了固化的政府運行模式,產生因循守舊的思想和行為,這是必然要打破的。創新已經不僅僅成為企業和社會追求的目標,政府也應成為創新浪潮中的重要參與者。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抓手和關鍵點是“互聯網+”,政府在搭建創新平臺的過程中需要依靠的是“互聯網+政務”。因此,政府要認清自身在網絡鶴城和“互聯網+政務”建設中所應承擔的責任,明確自身在兩個戰略中的正確定位,客觀評判自身在應用互聯網過程中的水平和能力,這樣才能有助于政府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解決辦法,進而使自己在互聯網發展的浪潮中成為合格的平臺提供者、環境創造者、政策支持者、產權保護者。
(二)響應“十三五”期間總體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
“互聯網+”行動計劃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黑龍江省乃至齊齊哈爾市的一個重要行動指針。這一點體現在各級政府的“十三五”規劃中對于“互聯網+”的高度重視,其中國家“十三五”規劃中11次提及“互聯網+”,并在第十四章第三節“優化政府服務”中明確提出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黑龍江省“十三五”規劃4次提及“互聯網+”,提出建設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公共服務大數據工程、云計算數據中心建設工程等等;齊齊哈爾市“十三五”規劃中13次提及“互聯網+”,特別提到了“互聯網+”與網絡鶴城戰略的建設,提出到2020年齊齊哈爾市互聯網普及率提高至5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3%的預期發展目標。可以看出,“互聯網+”已成為“十三五”期間國家、省、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斷提升創新驅動的重要舉措,“互聯網+政務”作為“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政府部門的組成內容,也將成為“十三五”期間各級政府不斷深化行政改革、提升行政效果、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的有力抓手。近兩年間,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也不斷在多個場合反復提出實施“互聯網+政務”,各級政府以2020年這個“十三五”收官之年作為“互聯網+政務”建成的重要時間節點,已逐步成文“互聯網+政務”工作計劃和技術體系。
(三)促進各行業“互聯網+”深度融合與共享的必要之舉
在互聯網時代,融合與共享已經成為重要的代名詞。無論哪個行業要想發展“互聯網+”,并在行業間建立有機的融合和共享機制,就無法回避政府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是由于,首先政府是“互聯網+”的引導者,規劃和協調各行各業在“互聯網+”建設和運營時要相向而行而非相互排斥,要形成合力而非相互拆臺,實現這個功能最好的平臺就是“互聯網+政務”。其次,“互聯網+政務”也是“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成為“互聯網+”的參與者,這種角色就要求政府不應成為“互聯網+”發展的禁區或者短板。通俗地講,當實施“互聯網+”的企業和行業在需要政府進行審核和管理時,政府如果依舊提供的是以紙質文書、橡皮圖章、手寫簽名、人工流轉為代表的傳統政務服務,這就與其倡導“互聯網+”形成鮮明的反差。因此,發展“互聯網+”應首先從政府自身做起,只有通過“互聯網+政務”為企業和民眾提供全程的在線服務,才能使政務服務與“互聯網+”的其他部分深度融合與共享。
三、網絡鶴城與“互聯網+政務”間的聯動價值
齊齊哈爾市“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搶抓“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發展機遇,著力建設網絡鶴城,基于網絡鶴城戰略的“互聯網+政務”已進入了具體實施階段。可以說網絡鶴城與“互聯網+政務”建設兩個戰略間是存在互相促進的關系的,兩者聯動所產生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一)“互聯網+政務”的建成是網絡鶴城實現的重要組成和前提條件
網絡鶴城建設的初始載體是智慧城市。與智慧城市相同,網絡鶴城的目標是“讓城市的運轉更加精細化、高效化和智能化,這就涉及個人、企業、組織、政府間的互動,還有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的互動,而他們之間的任何互動都將是提高效率和生產力的機會”〔4〕。個人、企業、組織與政府之間互動最高效和現實的平臺應該是“互聯網+政務”平臺。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互聯網+政務”是網絡鶴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于從概念上看,“互聯網+政務”主要分為兩個組成部分,分別是政府內部運作所需的“互聯網+政府業務”以及政府對外提供公共服務的“互聯網+政務服務”,而后者則應包含在網絡鶴城平臺中,成為其組成部分。第二方面,“互聯網+政務”的建成是網絡鶴城實現的前提條件。這是由于在網絡鶴城體系中,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組織要想應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提供相應的網絡產品和服務,第一步都是要取得政府的行政審批和準入許可。在網絡鶴城中,互聯網的應用是要覆蓋到城市運轉的方方面面的,只有涉及政府的行政審批和準入許可等事務實現了在線辦理,網絡鶴城才能被稱作完全實現。由此可見,政府要明確“互聯網+政務”是網絡鶴城實現的連接點和融合劑,才能保證網絡鶴城戰略的如期保質建成。
(二)網絡鶴城為“互聯網+政務”明確了發展方向及可循之徑
在確定“互聯網+政務”建設的層次和水平的過程中,國家及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技術標準和評估原則。但從直觀的層面講,網絡鶴城的總體架構為“互聯網+政務”明確了發展方向,“互聯網+政務”要滿足網絡鶴城發展的總體需求。當前,社會和企業應用“互聯網+”發展帶來的紅利,大力發展共享經濟和共享資源體制,例如網約車、網上訂餐、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客觀地講,在“互聯網+”應用方面,企業和社會已經走在了政府的前面。從整體功能設計層面而言,網約車等共享經濟模式完全可以融入網絡鶴城戰略當中,它們的成功應用也為“互聯網+政務”的實施提供了可循之徑。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建設路徑,是“互聯網+政務”取得實效的必要條件,而通過對網絡鶴城體系當中已經得到成功應用的模式及平臺的效仿和借鑒,可以使“互聯網+政務”的建成少走彎路并盡快取得效益。
綜上所述,在十三五期間齊齊哈爾市明確了建設網絡鶴城戰略的前提下,通過認識網絡鶴城與“互聯網+政務”間的聯動價值,可以有效促進“互聯網+政務”盡快建成并投入使用,盡早實現“互聯網+政務”給齊齊哈爾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所帶來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參 考 文 獻〕
〔1〕趙瑞峰,周永生.優化行政流程,規范政府行政行為〔J〕.行政論壇,2003,(03):16-17.
〔2〕汪錦軍.構建公共服務的協同機制:一個界定性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12,(01):18-22.
〔3〕趙曼麗.公共服務協同供給研究:基于共生理論的分析框架〔J〕.學術論壇,2012,(12):38-41.
〔4〕李德仁,姚遠,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撐技術及應用〔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2,(04):313-323.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