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學概論課程是所有中文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由于本課程內容具有抽象度高、專業性強等特點,無論是在學生學習還是在教師講授過程中都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本文對該課程的課程定位、學情分析、學生學習方法、教學方法改革、學時分配、教學評價改革以及與其他語言學類課程重復內容的處理等進行詳細論述。
關鍵詞:語言學概 論教學過程 教學改革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了解人類語言的共性、規律和現象,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熟悉語言知識(如:人類語言的基本情況、類型、關系和規律等)和語言學知識(如:語言學的基本原理、不同要素的研究方法和歷史、流派等),從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闡釋語言諸要素的結構特點及發展演變規律。
語言學概論課程是高校中文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不同類型的高校對語言學概論的課程定位側重點不同,師范類院校側重教育規律、理念、方法等,重視培養將來的教師型人才;三本、高職類院校則側重培養應用、實踐型人才。對于這樣一門理論性、專業性較強的課程該如何處理好課程的應用型轉變,或增加應用性特點,值得我們思考。
一、課程定位
結合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作為獨立學院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更應該將語言學概論課程擺在重要位置,以此來夯實學生的語言學基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具有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技能和良好的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等,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若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在語言方面,學生至少能夠熟練掌握并且分析漢語的語言特點以及掌握一門外語(多為英語)。那么,語言學概論作為整個語言學系統課程中的核心課程,從人類語言共性角度來揭示一些語言現象、規律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本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以下簡稱“漢教”)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我們分析認為此課程在我院的定位有三:一是基礎理論課,即語言學概論是一門基礎性、理論性的課程,主要介紹語言學的基本概念、知識和理論,從共性的角度探討全人類語言的共同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講,學生可以從理性、客觀、專業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母語(漢語),同時對于學生在大學階段學習英語也有一定益處;二是專業核心課,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比較系統的掌握語言學的概念、理論和知識,為進一步學習和深入研究其他語言課程,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詞匯學、修辭學等專業課程奠定必要的語言理論基礎;三是應用實踐課,以培養學生研究能力、語言鑒賞和運用能力為目標,為將來的教與學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針對本院16級漢教專業的學生展開了學情分析,客觀的、理性的學情分析有助于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為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的建議。下面將從六個角度進行學生的學情分析:
(一)授課對象
本課程根據漢教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授課對象為大學一年級學生(第二學期),面向的學生僅為漢教專業,班級人數在30人左右,且女生人數比例高于男生。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課程內容上可以做到專課專講,面對漢教專業學生開設的語言學概論課程不同于漢語言文學或是英語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程,從某些方面會更加突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語言特點和規律。小班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教師可兼顧到班上的大多數同學。
(二)知識儲備
此階段的學生已經較為系統的學習過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大學英語等語言類課程,奠定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并且對已掌握的漢語和英語有宏觀的了解及認識,為接下來學習普通語言學的知識提供了參考語料。
(三)能力基礎
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理解、分析和對比、歸納語言現象的能力。能夠清楚地知道英語和漢語在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的區別,英語是形態變化較為豐富的語言,而漢語則沒有形態變化。在漢語普通話中有四類聲調,并且聲調起著區別語義的作用,而在英語中則沒有這種作用。
(四)學習動機
語言學概論課程對學生來說是一門嶄新的課程,有別于中學時代的語文課程,學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大量鮮活的語料都將成為語言學知識背后的支撐材料。學生初期易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在教學初期學生對這門課程充滿了興趣,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內在動機與工具型動機相結合的狀態,即學生是出于內在的需要、喜好與為了通過考試取得學分而學習的。但隨著知識難度加深、受教學模式固定和學習注意力渙散等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逐漸轉化為外在動機,即學生只是為了追求外在的獎勵或逃避懲罰而學習。
(五)心理特點
這個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強,但易受挫折,表現為情緒不佳、低落,上課提不起精神,興趣減弱,打退堂鼓等情況,這也和學生的學習動機出現轉換有關。針對這一心理特點,在語言學概論課堂上可以增加語言實地調查環節,打破學生已經習慣的學習模式,適度增加學生的緊張感和壓力感。
(六)學習習慣
三本院校的學生由于學習動力不足,且在過去的學習生活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仍將原有的懶惰、散漫的行為動機帶到大學課堂當中。而大學專業課程的知識往往較抽象,如沒有預習或忽視預習這個環節,一些學生很可能在課堂上跟不上教學節奏,影響學習效率。
三、學法設計
(一)課前預習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將受益終身。指導或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對已經預習過的知識畫一棵“知識樹”,即對要講章節的大致內容以“知識樹”的形式呈現。這樣,學生對將要學習的課程會有系統的了解。能夠畫出“知識樹”的學生是在通篇閱讀教材之后完成的。學生帶著問題聽課,事半功倍。
(二)系統學習
當學習完一章之后,學生需要對本章內容做梳理,此時再拿出預習時畫的“知識樹”,及時糾正不完善甚至是有誤的內容,也就是在原有“知識樹”的基礎上“修剪枝葉”、補充營養,使知識樹健康茁壯成長。當一冊書學完之后,再以本書所有內容為材料畫一棵系統完整的“知識樹”,這樣一來,本課程學過什么,一些知識點處于什么位置,起著什么樣的作用便一目了然。
(三)溫故而知新
學生需制定復習計劃,及時復習已學內容。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遺忘是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的,而且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最初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學生可以根據這一規律制定適合自己的復習計劃,從而提升記憶能力、掌握所學知識。
(四)重在理解并聯系實際
語言學概論中講到的每一個概念、每一條理論都需要結合例句來理解。例如語言和言語的區別,究竟什么是語言,什么是言語;再如語言是自然形成的符號系統該如何理解等等。語言學理論是從語言生活中概括出來的,只有聯系實際才能真正掌握。如小區內的布告欄、馬路邊的廣告語等等,平時留心觀察這些語言現象,并用所學理論去分析它,不僅可以鞏固已學到的知識,還可以從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語料,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語言學的興趣。
四、教學方法設計
語言學概論這門課程由于理論性、專業性較強,如果一味地的采用傳統的單向講授法,學生很容產生厭學情緒。為了增加課程的應用性、實踐性、趣味性,可以增加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一)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指先讓學生針對一種語言現象提出問題,并逐步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不是一開始就交給學生正確答案。如在講授語音部分時,學生普遍有一個誤區,認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我們需要讓學生通過一些讀音總結出二者的不同。如“蝴蝶”(hddie)在北京話中讀為“hutier”或“hudier”,耳朵(er duo)在北京話中為“ertuo”。讓學生發現北京話的部分語音與普通話的語音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而認識到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從以上三個角度,多方舉例,讓學生逐步認識到北京話并不等于普通話,北京話只是北方方言的一種。
(二)趣味式教學
趣味式教學是指在課堂上通過講述與語言相關的趣事或笑話,活躍課堂氣氛,引發學生思考。如在講到語言的全民性時,可以給學生展示某男同學給女同學寫的情書,通篇不見一個字,只有一些圓圈“000◎◎000000000”。女孩沒看懂,男孩講解說:“我和你,傷別離,喜團聚,話在圈外,意在圈里,還有說不盡的相思,一路圈圈兒圈到底。”雖然是很用心思的一封情書,但女孩沒有看懂,原因是這封情書語言違背了語言的全民性。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沒有階級性,具有全民性,任何一個人想獨創一套符號來用于交流,都是達不到交際目的的。利用與語言相關的趣事從而引發學生思考。
(三)實踐性教學
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語言學知識分析一些語言現象。如:分析廣告語、網絡上的生造詞或縮略詞、日常一些用語不規范的現象。鼓勵學生參加實地語言調查,例如大量收集方言母語的語音材料,從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到不同性別入手,分析方言的語言特征,以此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學時分配
目前,我院漢教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學時分配為每周2學時,共32學時,學分為2學分。學時分配的主要依據為教學內容的設置。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圍繞著語音、詞匯、語法、語用和文字等九個章節進行詳細講解。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重點講解,如果因為哪一個環節略講或者不講,都可能造成學生對后續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方面的困難。所以現在的教學計劃就是每章都要講,但每章都講不深入。現在的32學時的狀態是一種超理想的教與學的狀態,即學生不會在課堂上提出任何問題,教師也不需要針對學生的疑問做出任何講解的情況下才可以完成的教學任務,并且學生在課堂上遵守紀律,教師不需要對課堂進行任何管理,師生之間很少甚至沒有互動。結合實際情!況,這樣的教學狀態很難實現。經分析,我們認為較為合理的狀態為每周3學時,共48學時,這樣可以讓重點內容部分展開,幫助學生理解,在課堂也有時間與學生互動。每章節的學時分配如下表:
以上章節內容的學時分配,是我們根據教學實踐綜合分析其他院校的課程學時安排及我院的實際情況得出的。學生易理解或不作為重點內容的部分略講,專業性強、理論性強、較為抽象的內容借助充分的語言材料來給學生講解,并且搭配相應的錄音、視頻材料輔助學生理解。
六、教學評價
本課程對教學評價的改革來自多個維度。主要分為三大模塊,分別為平時成績、語言調查和期末考試。
(一)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占總體評價的30%,包含三部分:學生出勤,占10%。學生課堂筆記,占10%,因為教材中有些內容稍顯落后,如語料,教師會在講課中及時補充新的、鮮活的語言材料,這時需要學生及時記筆記,以便后期復習及時翻閱。提倡學生使用畫“知識樹”的方式來進行預習和復習,這些都需要在筆記中體現。平時作業,占10%,這一部分多為課后練習,及時鞏固當堂課程知識。
(二)語言調查
語言調查占總體評價的20%,這一部分有三個模塊供學生選擇,一是學生調查自己的方言在所在地區的使用情況;二是分析并評價廣告語、影視劇或文學作品中語言的使用情況,可以從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用這幾個方面自選;三是找出網絡上、日常交流中人們錯誤使用語音、詞匯和語法(任選,可全選)的現象并分析原因。學生無論選擇以上哪種模塊,最終以論文的形式呈現,論文字數不少于2000字,要求語言材料充足,分析有理有據,具有獨創性。
(三)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占總體評價的50%,形式采用閉卷筆試,內容有客觀題(如填空、選擇、判斷正誤等)和開放型題目。其中客觀題占60%,主要考查語言學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語言學的發展歷史、流派等;開放型題目占40%,主要考查學生對已學過語言知識的實際運用,綜合運用語言學知識來分析某一問題的能力。
七、與其他語言學類課程重疊部分
我院漢教專業設置的語言學課程有: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詞匯學、語音學、修辭學等。不難看出,語言學概論課程難免會與其他語言學課程有重疊部分。我們把現代漢語放在大學一年級(上),語言學概論放在大學一年級(下),其他語言學類課程均在大二、大三等年級是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因為語言學概論要講到語言結構,包括語音、詞匯、語法這些內容,以及語言的書寫符號一文字,而其他語言學類的課程均為此課程的細化,也可以說語言學概論課程是語言學類課程方面的綱領性課程。安排在大學一年級下來學習,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有的學者認為語言學概論課程與現代漢語課程重復內容較多,我院現代漢語課程使用的為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教材,內容包括緒論、語音、文字、詞匯,除此之外還有音位、義素分析法等,這些都不可避免地與語言學概論內容相重疊。但是,內容重疊并不意味著一樣的內容要重復教學。兩門課程都有各自的教學內容及目標,要處理好這個問題,關鍵是要有普通語言學的眼光。上面我們講過語言學概論課程是語言學的綱領性課程,而現代漢語課程是它的細化。現代漢語課程重在解釋現代漢語鮮活的語言現象,以提供關于現代漢語的知識和提高學生運用和理解現代漢語的能力。語言學概論則以掌握共性的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具備正確的語言觀和語言分析能力為教學目標。我們在語言學概論課上使用的語言例證、語言材料可以來自人類世界的所有語言,而在現代漢語課堂上所舉的語言材料多為現代漢語。弄清楚這一點,即便是相同的語言現象,語言學概論課與現代漢語課也有不同的講述角度。
作者簡介:袁藝銘,女,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人文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