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以職業能力的提升為導向,搭建產學研對接平臺,實施高校、企業、項目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
【關鍵詞】專業學位 職業能力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226-01
職業能力可以定義為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職業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 (1)為了勝任一種具體職業而必須要具備的能力,表現為任職資格;(2)指在步入職場之后表現的職業素質;(3)開始職業生涯之后具備的職業生涯管理能力。
實踐教學一般是指“通過實驗、工程實踐等教學活動方式使學生直接通過感性的學習、研究等手段獲得新的理論知識,實現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提升”。
注重培育人才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強調訓練研究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那么作為這類人才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對于整個專業學位教育來說則顯尤為重要。在前面3個職業能力的基本要素中,第一、第二種能力是可以在學校實踐教學中培養的,而第三種能力需要研究生在3年中持續的有自我意識的學習和培養。如何在學校的實踐教學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制定專業研究生人才實踐教學模式
制定提高職業能力為導向,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實踐教學模式,首先應從社會調研入手,認真了解行業背景、人才需求狀況,提煉專業能力要素。其次是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切入點,形成“課堂教學-企業實踐-參與企業項目完成畢業論文”結合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1],如圖一所示。即在學校進行課堂教學+進企業現場學習實踐+參與產品研制與工程項目技術攻關等工程應用(完成畢業論文)。
二、實踐教學中的理論課程設置
在課程學習環節中,要為任職資格的職業能力打下基礎,即把相關職業資格認證所要求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進行總結凝練,融合到課程及相關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若干模塊化課程,為學生獲取職業資格打下基礎,推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職業資格考試內容的銜接,使學生具備崗位需要的專項知識和能力。
三、實踐教學中的實踐課程設置
實踐教學包括企業實踐和參與企業項目完成畢業論文2大模塊,它們是在各方向模塊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擬經過企業實踐,并結合項目來進一步鍛煉提高研究生職業素質[2]。
首先在第三學期的企業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職場的氛圍,明確所在企業以及相關行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使其逐漸意識到不足從而改變去適應職場。
其次在第四、五學期通過學校與合作企業共同研究選定實踐項目,進行綜合型、創新型及學位論文三個層次的“全方位、漸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真實的接觸到了企業的日常活動,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參與項目的策劃、設計和制作,綜合分析數據結果,學習并運用領域專業知識去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進一步提高職業素養。通過參與企業項目,學生會了解自己對這些工作是不是感興趣,進一步對職業生涯進行提前規劃。
再次在參與企業實踐項目的同時,完成畢業論文。通過產品研發、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領域專業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工程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和工程創新等能力。
四、實踐教學的考核
首先在課程理論知識考核基礎上,增加職業能力資格證書測評。其次,以職業能力評價為基本要求,在專業實踐階段的考核評價,參照執業工程師資格對能力要求的內容,著力構建工程實踐考評體系,以企業培養基地的第二導師為主,校內外導師共同負責實施。
參考文獻:
[1]張建斌, 屠遠, 劉維平, 周全法.工程碩士“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模式——基于江蘇理工學院的實踐探索[J].職教論壇.2017.(8):57-61
[2]羅劼,文卓瓊等. 大工程觀下獨立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J].高教論壇.2016.(10):71-73
作者簡介:
莊嚴(1980.11-),女,漢族,江蘇省常州市人,碩士,江蘇理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鋰電正極材料合成及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