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康 賀文花 李榮榮
摘 要:現如今是科技的社會,是移動互聯網縱橫的時代,智能手機對人們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對于每一個手機用戶來說APP應用軟件同樣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使得我國許多傳統工藝文化被現代化技術所沖擊,日漸衰落,不被人所知,這是無法估量的損失。本研究是設計并開發一款基于安卓平臺的集現代科技與傳統元素于一身的APP應用軟件,項目針對我國傳統文化目前的現狀,結合現代化的科技元素,采用“互聯網+”的理念,實現對我國先輩們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的傳承與創新,是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應用,是為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互聯網+;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TP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12-0042-02
Abstract: Today is the society of technology,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where smartphone is essential for people, but for every mobile phone user, APP software is also cruci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times, it is incalculable loss that many traditional technology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s influenced by modern technology, and is declining day by day and left unknown.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and develop a kind of APP software based on Android platform, which combine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elements. The project aims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mbines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lements, and adopts the idea of "Internet Plu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wisdom crystallization of our forefather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hich is the modern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Internet Plus;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引言
自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智能手機已然如同吃飯喝水一般,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種APP應用軟件也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絢爛,它能夠整合LBS、QR、AR等新技術,給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低頭一族”,使得本就岌岌可危的傳統文化遭受到巨大的沖擊,乃至“瀕臨滅絕”,在這科技的時代,基于安卓平臺的傳統文化及地方特色APP將賦予我國傳統文化新的活力與生機,讓它以新的面貌再次走進人們的生活。這將是挽救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于水深火熱之中的重要途徑,這是大勢所趨,并且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傳統文化及地方特色APP將全國各地的傳統文化及地方特色以視頻、圖片再輔以相應的文字填充于APP之中并展示給用戶,這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系統全面地了解它,而且因為有地方特色小吃、值得一去的風景在內,一方面可以為來此的游客進行指引,另一方面也可以為當地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到來,更好的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1 “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疆域遼闊,因此全國各地都富有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如山東曲阜的孔子文化、龍鳳紋樣、蠟染、青銅器、唐裝、國畫、舞獅等等。然而,這些地方特色文化在全國、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卻不多,這并不是因為這些地方特色文化自身的魅力不足,而更多的是因為新聞媒體以及各種網絡媒介對其傳播方式不當而導致的。中華民族是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但是這種學習能力卻發展成為一種模仿。如今,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工藝,卻像瀕臨滅絕的瀕危動物一樣處境堪憂。在這樣的現代化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去重視這些老人們傳承下來的文化、工藝,使得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無人問津,也有些人想要去學習,繼承這些文化,卻經常求學無門;與此同時,也有些百年老字號,別說游客,甚至是當地人都不甚清楚,人們了解的更多的是模仿而來的山寨,而真正的鼻祖卻無人知曉。這些經過時間的沉淀、傳承下來的瑰寶不應該被埋沒,它們是前輩們智慧的結晶,更是另一種特殊意義上的藝術,無論何時都值得人們去了解、學習、繼承。
就我們渭南市而言,世代相傳的剪紙,華縣的皮影,黑陶以及眾多工藝美術品都是備受冷落,無人知曉。就連最基本的文字——中文,也是被一浪接一浪的“英語熱”所壓迫,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就曾因其學生不理解中國文化名著而投入文化基礎知識的普及工作。可見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到了何等岌岌可危地步。
但是,總有人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國人的重要性,我國的學者們從未放棄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江西社會科學中曾有學者發表論文表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我國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中多數都是口口相傳或精神傳承,尚未實現創造性轉化,也沒有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從而導致其傳承至今既是碎片化的,又是虛擬的和泛化的。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定位是相當有必要的,也是大勢所趨:雖然它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不再是主流意識形態,但能作為現代文化和后現代文化的批判者和補充者,維護價值理性和提供人文關懷。同時,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普世價值也可以成為當代中國融入世界和贏取話語權的文化資本。因此,賦予它“大數據”時代特有的活力與生機,融合“互聯網+”的理念,使其與現代化元素相結合,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