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勤 李玲
摘 要:本文以遵義市小區幼兒園為例,通過觀察法、訪談法和文獻法等方法研究城市小區幼兒園建設與管理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政府應加強小區幼兒園的宏觀調控、增加幼兒園數量并提升質量、加強幼兒教師培訓。
關鍵詞:城市小區幼兒園;建設與管理;現狀;對策
基金項目:2014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編號14ZC252),2014年貴州省教育規劃重點課題基金項目(編號2014A053)。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商品化住宅小區日益增多,且逐漸成為城市主體,為滿足小區居民子女就近入園的需求,小區幼兒園應運而生并大量存在,且將不斷增多。城市小區幼兒園將增加幼兒園學位,這對緩解城市幼兒“入園難、入園貴”的難題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城市小區幼兒園的需求與建設現狀存在較大矛盾,為此,本文以遵義市城市小區幼兒園為例,調查城市小區幼兒園建設與管理的現狀,為其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1 城市小區幼兒園發展現狀
本文采用文獻法、觀察法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獲得遵義市小區幼兒園建設與管理的現狀如下:
數量明顯增加,公辦園、普惠園和民辦園并舉,分布范圍涵蓋新舊城區。據遵義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5年至2016年,遵義市幼兒園數量由1167所增至1646所,增長了41%,在園幼兒數從226639人增長至2236430人,增長了4.3%。幼兒園專職教師總人數從10963人增至13990人,增長了27.6%。隨著遵義市舊城改造和新城興建,老城區幼兒園數量增長時向新城區衍射。
2.質量提升顯著。首先小區幼兒園依托集團化辦園模式、幼兒園名師工作室,按片區進行捆綁式發展,以名園帶動弱園共同教研,促進幼兒園均衡發展。其次,教育行政部門制訂了質量獎勵機制,開展活動跟進,如以賽促學,既發現問題、督促改進,又獎勵優秀,提高了幼兒園管理者和教師提升質量的積極性。
3.發展前景廣闊。城市化加快和小區數量增多,城市小區入住人口隨之增多,遵義市城鎮常住人口從2015年的287.68萬人增至2016年的310.05萬人,加之“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實,城市將迎來新的出生率增長,城市幼兒園學位缺口較大,為滿足小區居民子女就近入園,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城市小區幼兒園建設需求和發展空間大。
2 城市小區幼兒園在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規劃布局不合理,建設不規范
老城區幼兒園密集,優質幼兒園集中于老城區。新建城區也存在某區域過于集中現象,如新蒲某小區內有兩所公辦幼兒園。目前小區幼兒園由開發商建設,教育部門僅負責建成后的驗收,無法直接參與建設過程,開發商受經濟利益驅使,導致幼兒園建成后的效果良莠不齊,如小區幼兒園被安排在小區一角建設,往往出現占地過狹、朝向不良、采光不佳等問題。[1]老城區部分小區幼兒園是小學或行政單位改造而成,活動場地過小。
2.辦園質量有待提高、園本課程較少
小區幼兒園一般是民辦性質,由于自負盈虧而人為壓縮辦園成本,導致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質量得不到保證,導致小區公辦園與民辦園質量差距大,新建城區和老城區公辦園也有較大差距,有的幼兒園從小學化的極端走向低質化的另一個極端,對于幼兒教育存在較大主觀性,如有教師說:“我們的園本課程太少了,我是按自己想法想當然地開展教學。”某園長:“幼兒園仍然存在重教輕保。”另外較多教師反映:“班額大,師幼比例大,工作強度高。信息更新快,應付趕流程。”這都是幼兒園辦園質量有待提升的現象。
3 師資質量有待提高,教師培訓有待加強
師資質量是保證幼兒園教育質量的基石。多數園長訪談中提到教師短缺,如某園長說:“新蒲對幼兒園一點不重視,幼兒園編制太少,去年新蒲新區幼師招考也就三四個名額,今年就更嚴峻。”相比之下,老城區某公辦園2017年教師招考名額是10名,雖然這其中有辦園規模的懸殊,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重要原因。另外由于教師流動大,新增教師多,“在專業上難上手”。由于教師培訓經費有限,教師外出學習機會少,而園本專業引領弱。新建城區幼兒園師資問題更為突出,如新區某保教主任說:“我們教師,包括我自己都不專業,我是學音樂的。希望有專家引領。”某園長說:“管理人員非專業人員居多。”幼兒園管理者專業素養提高也是幼兒園面臨的一大難題。
4 城市小區幼兒園的發展對策
1.政府應加強小區幼兒園的宏觀調控
城市小區幼兒園作為公共學前教育資源,應舉全社會之力,其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做好宏觀調控,營造小區幼兒園發展的良好環境,進行合理規劃,做到布局合理、建設規范。政府應給教育行政部門賦權,對小區幼兒園建設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一方面,由于學前教育的需求與發展受到經濟和政策的影響,所以應做好建設前的評估,包括入園需求估測、布局分布、規模設計等,使教育資源合理和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小區幼兒園環境包括選址、建筑、綠化、活動設施等。為做到學前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幼兒園建筑設計不僅應滿足現存教育教學活動的需求,也要考慮到學前教育發展趨勢,以適應更多功能需求和使用者心理需求,做到幼兒園和社區發展一體化。最后,政府給予小區幼兒園財政扶持,逐步引導其辦成普惠性幼兒園。
2.增加數量并提升質量且應保教并重
為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質量的高需求,城市小區幼兒園應“增量提質”同時進行。第一,倡導多元的辦園模式。小區幼兒園仍然要以社會力量為主,采用多元的辦園模式,公辦、民辦和普惠性幼兒園并舉的開辦格局,逐步引導幼兒園發展成為公益性、普惠性幼兒園。第二,多元的評價機制。首先,教育部門要嚴格評價標準,避免出現違規行為,評價中對小區幼兒園“保教并重”和課程建設與實施予以監督、引導。其次,由于小區居民的家庭經濟和幼兒教育需求的差異,對于小區幼兒園的建設與管理不應“一把尺子”量到底。為發揮學前教育市場的活力,政府應發揮監督引導的作用,采用“督堵并舉、獎罰結合”的原則,對不合格和未取得辦園資質的幼兒園,要采用幫扶引導,嚴把審核關。對于在教育和管理上取得成績的小區幼兒園予以獎勵,引導其發展成為骨干園和示范園。
3.加強幼兒園管理人員和教師的培養
幼兒園的管理者和教師是小區幼兒園的人力資源,對幼兒教師培訓關乎幼兒教育質量提升。因此,教育部門應統籌安排,做好幼兒教師培訓工作的頂層設計,首先做好經費預算,其次協調國家-地方-幼兒園各級各類培訓,有效安排國家級培訓、市級培訓和園本教研。其次,幼兒教師培訓應分梯度,分層次開展。幼兒教師成長階段不同,培訓需求各異,應做到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如民辦園教師更急切需要“教學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然后逐步完善且專業理論知識等。再次,采用合適的培訓模式。幼兒教師培訓呈現多元模式,如校本研修(自主學習、同伴互助、專家引領)、集中培訓、行動研究、遠程網絡研修等。[2]小區幼兒園教師培訓可針對培訓目標、內容和對象等要素,合理選用培訓模式。最后,培訓對象甄選應將公辦園、民辦園和普惠性幼兒園教師囊括進培訓計劃中,而且應重視幼兒園管理人員的培訓。
參考文獻
[1]黃曉晨.社區幼兒園室內活動空間適應性設計研究-以大連地區為例[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6.
[2]王曉萍.教師職后培訓模式探討[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2(1):22-23.
作者簡介
吳志勤(1981-),女,漢族,江西東鄉縣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