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機械制造業也獲得空前的發展機遇,各大機械制造企業異軍突起,將我國機械制造水平推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適應我國機械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培養現代化的機械制造人才成為了重中之重,據此,本文基于人才需求視角,探討高職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改革之路。
關鍵詞:人才需求;高職機械制造專業;教學策略
人才資源是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機械制造業工作量大且精細化程度高,所以更需要大量的且優質的人才資源,如今,社會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加強高職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改革,是為社會培養、管理、輸送高素質機械制造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
(一)社會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首先,機械制造業往往規模非常龐大,每個制造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員共同協作,為配合大量的機械制造工人,則也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其次,大量的機械制造企業要實現發展,就必然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機械制造專業人才。
(二)社會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
首先,除去必要的機械制造工人之外,高水平的機械制造專業人才起到了引導和指揮的作用,這不僅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且需要每個機械制造人才的技能過硬;其次,現代機械制造業需要與時俱進,各種電子儀器硬件的精密度越來越高,現代化的機械制造人才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學技術知識[1]。
(三)社會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職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
首先,每一家機械制造企業要做大做強,都必須有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機械制造人才作為企業眼中的“香餑餑”,必然要擇優取之,即選擇那些能夠理解企業文化、豐富企業文化的高素質人才;其次,社會的整體進程是朝著“更文明、更和諧”的方向發展的,所以相比于專業技能,社會對現代機械制造專業人才職業素養要求將更高。
二、高職機械制造專業的教學問題分析
(一)學校的問題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由于某些高職院校領導存在錯誤的傳統觀念——認為學習機械制造的學生都是“動手不動腦”的純勞動力,所以其對機械制造專業不重視;第二,由于學校資金短缺或資金分配不合理等原因,機械制造專業的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和實踐環境;第三,少數部分的高職院校未與社會企業形成合作關系,導致高職生缺乏實踐機會,“畢業=失業,畢業=轉行”的情況比比皆是。
(二)教師的問題
第一,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仍然存在,極大的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信心,同時增強了其對教師的依賴性,無法養成自我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第二,有些教師存在教學倦怠感,即抱有“少教一點是一點”的教學想法,致使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不全面、不細致,學生似懂非懂甚至不明不白;第三,應試化教育大背景下,許多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就只重視技術培養而忽略掉職業素質培養[2]。
(三)學生的問題
第一,學生個人缺乏學習信心,自暴自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認為自己的學歷太低,即使進入社會也不可能以此獲得一份好工作;第二,遇事先請教,解決后又不關心思考和解決的過程,這種不良的學習和實踐習慣無法讓學生提升工作技能水平,社會競爭力自然變差;第三,沒有刻意的培養自己的職業素養,導致自己空有一身技術,進入公司后卻不知道如何與同事、上級相處,所到之處都顯得格格不入,最終只能成為默默無聞甚至坐冷板凳的人。
三、基于人才需求分析高職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改革
(一)學校
1.校領導要加強對機械制造專業重視程度
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并不是單純的勞動力,而是掌握現代機械制造工藝的高水平人才,校領導要消除以往的錯誤觀念,重視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這對培養更多更好的機械制造專業人才非常重要[3]。
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設現代化實訓基地
要培養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單靠理論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學校要根據現實情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通過建設現代化實訓基地的方式為學生創設優質的知識實踐環境,幫助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快速學習工作技能,提升工作水平[4]。
3.積極與社會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是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方式,對于機械制造專業來說,學校也應與社會企業達成合作意向,以“我教育,你培訓,協同合作培養人才”的育才新思路,培養符合企業和社會要求的機械制造專業人才。
(二)教師
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轉變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倡導以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和啟發者,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教育學生,最好最快的達成教育目標。對高職機械制造專業來說,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代替以興趣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為主的現代化教學方法,是促進專業教育改革的必要過程。
2.演示操作過程力求全面、細致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保持“嚴謹、科學、全面、細致”的教學態度,在給學生作演示時應力求全面、細致,特別是對教學細節的處理更要絲絲入扣,讓學生看懂、學會,繼而快速上手、熟練操作。
3.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學生的職業素養是比其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也要具備全面的德育和職業素養知識,教學過程中善于循循善誘以重塑學生的工作觀,繼而讓學生意識到自身工作的高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5]。
(三)學生
1.堅信學歷不代表一切,增強學習信心
學生要始終弄明白一個道理——學歷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一切。即使自己是高職生,也可以通過不懈努力趕上甚至超過大專生和本科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始終以這樣的話語不斷鼓勵自己,增強學習信心。
2.養成良好的學習和實踐習慣,善于思考和總結
良好的學習和實踐習慣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很重要,對其未來的工作更加重要。日常學習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認真對待每一堂課,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其次要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即凡事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最后結合自我探究的結果,認真分析和總結學習內容。
3.重視自身職業素養的培養
教師所講的職業素養內容往往是非常寬泛的,學生要想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職業素養,就必須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多實踐,可以通過模擬面試、工作的方式不斷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6]。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人才需求的高職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改革需要從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同步進行,而且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和教學主體,以更高的教學標準、更完善的教學過程和更優質的教學環境提升高職機械制造人才的專業素養,上述中提出的各項教學改革策略只是筆者的淺見,更多更好的策略還需要不斷探索和發現。
參考文獻:
[1]白雪寧.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分析[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2(2):52-55.
[2]張偉強.高職機械制造專業在企業教學的實踐研究[J].河北農機,2014(7):40-41.
[3]于艷輝.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創新研究[J].時代農機,2017,44(7):216-217.
[4]李青云.高職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改革新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2):149-150.
[5]張總.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機械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7(9):123-123.
[6]鄧志輝,田鋒社.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4.
作者簡介:祁豪(1985—),女,河南南陽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機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