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李萍
摘要: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時代對旅游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更趨激烈,高職院校作為導游人才培養基地,培養目標要從向導型導游向文化型導游轉變。而地方曲藝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藝術性強、內涵豐富,但缺乏學習資源,一直是授課難點。本論文以《“百戲之祖”昆曲的導游講解》為例,嘗試融合旅游學科和藝術學科課程內容,借助沉浸式學習場館開展任務驅動教學,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激發——感知——內化——輸出”的認知過程,形成昆曲導游講解的高效課堂,并以這種跨學科融合的學習方式遷移學習其他地方文化,旨在提升學生導游文化素養。
關鍵詞:地方曲藝;沉浸式學習場館;跨學科融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2/03C-0027-05
一、旅游新業態下對導游的新要求
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旅游業跨越式縱深發展提供了條件,旅游市場日趨成熟。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時代的到來,對被譽為旅游活動“靈魂”的導游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域旅游發展引發體驗式旅游需求
全域旅游指打破行政界線的框定,將區域作為旅游目的地進行規劃,是旅游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是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的系統旅游。全域旅游帶來了“旅游+”新業態的發展,游客旅游方式和訴求也在發生新的變化,過去的觀光模式是目的地導向,現在體驗模式是過程導向,旅游模式也從過去的景區觀光模式慢慢轉變為現在的休閑度假體驗模式,特別是“過程”游這一概念,是要變“行”為“游”,使游客從進入旅游目的地開始直至離開的整個過程中能享受到無處不在的高質量旅游體驗。
全域旅游時代下,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看景聽曲、品嘗美食、參與民俗等都是游客體驗當地生活的方式,作為導游不僅要介紹景點,還要引導游客參與體驗當地生活,感受地方文化,導游講解也體現在旅游的全程中。
(二)智慧旅游發展對導游提出更高要求
智慧旅游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導游帶來了巨大挑戰,游客對導游的依賴性降低,甚至有人認為導游服務終將被自助終端取代,人們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游山玩水。但筆者認為智慧旅游發展是雙刃劍,導游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資源、智慧技術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也給導游提出更高要求,導游講解不是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化的、千篇一律的基礎信息的景點講解,而是富含文化內涵的文化講解。
綜上所述,在旅游新業態發展下,旅游者日趨理性、成熟,旅游產品逐步從觀光型、休閑型升級為文化體驗型。導游人員在知識結構、服務技能方面亟待升級轉型,由向導型導游向文化型導游轉變。高職院校作為導游人才培養基地,需注重提升學生職業技能,拓寬學生綜合素養,為發展區域旅游經濟提供人才支撐。
二、傳統課堂“地方曲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地方曲藝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很強的民間性、群眾性和地域性,是各地方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旅游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地方景點導游》中一項學習內容。《地方景點導游》是以地方熱門景點為學習重點,融入地方文化,對導游講解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支撐作用。但傳統教學中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學理念:采用講授法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年齡偏小,基礎知識薄弱,缺乏文化底蘊和文化審美,對地方曲藝的認知表面化、碎片化,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采用“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灌輸式,多以講授法、問答法進行師生互動,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師一言堂的授課中,將地方曲藝以知識的形式單向傳遞給學生,師生之間交流少,學生學習始終處于被動應付狀態,學生理解困難,課堂完成度不足。
(二)教學內容:重地方曲藝欣賞,與景點講解割裂
傳統課堂中地方曲藝側重于欣賞,往往成為藝術欣賞課,而有關地方曲藝文化內涵方面的介紹也只概述講授歷史、特色、地位等基本知識,沒有將藝術學科和導游學科的課程內容相融合,最終導致藝術欣賞不深,而講解時又與具體景點割裂,使講解找不到抓手,最終只能泛泛而談、流于表面。
(三)教學資源:學習資源單一,講解訓練難以開展
傳統課堂中的教學資源不豐富,一方面,在昆曲欣賞時,僅通過播放幾段昆曲視頻讓學生感受昆曲,學生感受不深,更無法用語言表達。另一方面,在學生導游講解昆曲時,一般采取“學習講解內容——教師示范講解——學生試講、教師點評”的模式,其中,學生試講即進行模擬導游講解的過程不僅檢驗學生是否熟練掌握導游詞,也訓練了學生導游講解技能,但實際課堂中,因課時不足,通常只有4-6名學生能進行模擬導游訓練,其他學生只能聽或者發表評論,更多的學生得不到老師的輔導,使得大多數學生對地方曲藝一知半解。課后也因缺乏軟件而無法讓每一位同學都得到充分的講解練習。
三、依托沉浸式學習場館開展“昆曲導游講解”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路徑分析
鑒于以上情況,本文以課堂實例《“百戲之祖”昆曲的導游講解》為例,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試探地方曲藝文化導游課堂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內容:融合藝術學科和導游學科課程內容
昆曲是蘇州地方曲藝中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其內涵豐富、藝術性強,在其發展的六百年長河里,與蘇州園林、水鄉古鎮、虎丘景區等旅游景點密切相關,而在全域旅游、體驗式旅游的當下,聽昆曲成為融入當地生活、感受地方文化的一種方式,所以本堂課將昆曲介紹與景點講解相結合,嘗試融合藝術學科和導游學科的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在特定景點、旅游場景中欣賞昆曲、講解昆曲,從而傳播非物質遺產,弘揚地方文化。
(二)教學資源:沉浸式學習場館與課堂高度融合
沉浸式學習(Immersive-Learning)是指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借助虛擬學習環境,學習者通過高度參與互動、演練而提升技能。由于情景體驗對于旅游專業學習尤為重要,所以授課中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沉浸式學習環境,依托沉浸式學習場館即3D虛擬“昆曲視聽游”軟件展開教學,軟件有效整合了3D虛擬場景、720°全景視頻、景點全景圖以及景點主題視頻等交互資源,為學生創設虛實結合、情境交融的沉浸式學習環境和人機交互式的模擬旅游體驗,使教學內容立體化、直觀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該沉浸式學習場館(3D“昆曲視聽游”軟件)細分為昆曲溯源、昆曲戲院、昆曲景點三大板塊,對應三個學習任務:“昆曲溯源”學歷史、“昆曲戲院”學欣賞、“昆曲景點”學講解,在課前、課中、課后各教學環節與課堂高度融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的輸入到能力的輸出,助學效果明顯。
(三)教學過程:從昆曲藝術欣賞到文化導游講解的學習路徑
課堂中,根據建構主義理論,依照“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要素為重點,開展任務驅動教學,借助沉浸式學習場館(3D“昆曲視聽游” 軟件),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激發——感知——內化——輸出”的認知過程,形成昆曲導游講解的高效課堂,具體流程見下圖1:
1.激發:創設情境,激趣導思
建構主義認為情境的創設應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習建構,情境即學習化環境與學習過程直接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情境主要包括真實情境,知識情境、問題情境、協作情境、模擬情境、虛擬情境、創作情境等。本課利用導游工作視頻,創設情境,以問題“作為地方曲藝,昆曲與導游工作有什么聯系?”引發思考,導入新課。
2.感知:沉浸式體驗昆曲之美,感知昆曲文化
沉浸式體驗包括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兩方面,在課堂中具體體現在:
(1)“昆曲戲院”板塊以學生感興趣的“3D虛擬昆曲戲院”為載體,鏈接“曲、妝、本、演、賞”五個分板塊,激發學生調動感官交互學習,沉浸式體驗中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自主探究完成對昆曲的感官體驗,感受昆曲之美,實現藝術欣賞的具象化。
(2)“昆曲景點”板塊在景點全景圖基礎上,引入全新的720°全景視頻,配以相關主題視頻等交互資源。720°全景視頻將包括游客在內的景點環境真實、客觀地融入到軟件中,為學生創設了工作實景,極大的提升了學生的情景體驗,讓他們在上看、下看、邊走邊看中自由探索,情景交融中身臨其境,完成對景點的認知體驗,感知昆曲文化。
3.內化:完成知識儲備,信息加工整合導游詞
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旅游專業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知識在大腦中內化的過程。從學生講解能力形成的心理過程來看,提高文化知識儲備是前提基礎,導游詞創作是講解的書面準備,是知識整理和內化過程。學生在沉浸式學習場館中展開想象,并在掌握昆曲曲調、妝扮、劇本、表演等基本知識基礎上,利用軟件提供的景點主題視頻、圖文、語音講解等素材,人機交互、互助問答,通過小組協作完成導游詞整合,完成了從昆曲藝術欣賞到昆曲景點講解的學習轉化。
4.輸出:反復訓練導游講解,達成意義建構
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導游口頭講解是面向游客服務與溝通的最終表現形式。傳統課堂中,由于昆曲與具體景點相割裂,缺乏生動形象的景點環境,難以激發學生聯想,也很難提取長時間記憶中的有關內容,從而使學生對昆曲相關知識的意義建構產生困難,沉浸式學習場館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利用軟件中“昆曲景點”板塊,創設導游帶團情境,開啟“昆曲邂逅之旅”,由教師擔任全陪導游,組織學生分組派代表擔任景點導游,結合景點講解美景中的昆曲。軟件讓學生置身于幾乎真實的景區環境,通過角色扮演和模擬講解等形式,讓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
同時,基于課堂教學時間、空間的特殊性和有限性,可借助信息技術將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相融合,如課后學生可借助“昆曲視聽游”軟件反復訓練,錄制講解視頻上傳至《地方景點導游》課程網絡學習平臺,獲得教師、同學的點評。教師還倡議學生加入“年輕人在行動”活動,積極踴躍參加昆曲博物館志愿講解員選拔活動,爭做昆曲志愿講解員,傳播昆曲,弘揚地方文化。
四、應用效果及推廣性分析
(一)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
本論文所涉及的課堂實例在選題上緊扣旅游業發展趨勢,融合藝術學科和旅游學科課程內容,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目的在于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信息化課堂。信息化教學對比傳統教學,在提高效率、促進學習方面優勢明顯。
(1)時間分配上:本課教師活動時間約為15分鐘,學生活動時間約為30分鐘,兩者比例為1:2,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2.學生參與度:本課學生的課堂參與率為100%,人均活動2.4次(38人次/16人),充分顯示了這是一堂表達學生思想和觀點的課。
3.學生主動性:從《地方景點導游》課程網絡學習平臺點擊率、“昆曲視聽游”軟件下載率(100%)、投票數(100%)、視頻觀看記錄(102次,人均25.5次)等數據都可以看出,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達成自身知識體系的意義建構。
4.學習反響:學生本身對昆曲興趣不大,但通過本課學習,課后有學生在哼唱昆曲,會利用軟件反復講解昆曲景點,并積極參與昆曲志愿者選拔活動,還會在朋友圈分享與昆曲有關的內容。
(二)借助沉浸式學習場館等信息技術探索其他地方文化學習方式
地方曲藝文化僅僅是地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引導學生借助沉浸式學習場館等信息資源,以本課“激發——感知——內化——輸出”的學習模式及合作探究、整合素材等學習方法遷移學習其他地方文化,提高自身導游文化素養,努力成長為傳播地方文化的民間大使。本課在信息化教學環境創設,軟件資源的設計與使用,以及可遷移的學習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廣性,具體流程見下圖2。
這種可遷移的學習方式首先體現在教學理念上要依托信息化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習環境,開發學習平臺、學習資源,都服務于“學”,只有在信息化環境支撐下,學生才能根據具體的任務,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其次,信息技術與課堂高度融合是要體現在各個教學環節,如本課的沉浸式學習場館不僅是給學生以沉浸式體驗,更重要的是與教學任務相適應,三個板塊對接三個學習任務,并以欣賞昆曲中的美境和講解美景中的昆曲兩個具體學習任務為載體,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小組協作學習。最后,沉浸式學習場館設計的靈活性,本課的昆曲專題是跨學科融合的嘗試,軟件設計時也是綜合考慮兩個學科特點,而不拘泥于固定的場館形式。其他地方文化都可以來參考并靈活變通,而三維虛擬場景、720度全景視頻、交互軟件等信息資源使用的意義都在于支持學生獲得知識、提高技能。
總之,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在信息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重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運用信息資源達成意義建構的能力。
五、結語
地方文化能體現各地區差異,它是旅游資源中最有效的非物質表現形式,是最吸引游客產生旅游動機的根源所在。而導游是地方文化的傳播者,其文化素養的高低決定旅游活動的文化品位,高素養的文化型導游能揭示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幫助游客從更深層次欣賞旅游景觀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并使其產生文化共鳴。
導游講解服務又是導游服務的靈魂,是導游用語言引導參觀游覽,將豐富的文化知識以口頭講解的形式給游客傳遞審美感受和文化體驗的服務活動。良好的講解能力是導游服務的關鍵,也是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對學生導游服務能力培養的重點之一,我們要在信息技術幫助下,培養學生職業綜合技能和主動提升導游文化素養的意識。
責任編輯: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