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帥
摘 要: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人民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學生群體人數不斷增加,與之相對應的是日益激烈的畢業生就業崗位競爭現狀。為了加強畢業生自身能力建設,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高校應該開設專業課程,建立系統全面的就業指導體系,加強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并積極引導學生建立創新創業思維。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重點加強對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建設,即生涯適應力的需要。畢竟從學校小群體到社會大環境的跨越,是一個極大的轉變,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更要有面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以保證個人能力的正常發揮。
關鍵詞:生涯適應力、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引言:近年來,高等院校的招生政策明顯放寬,大學生人數激增,就業比例逐步擴大,市場上出現大量的人力資源,使得用人單位不斷提高用人標準。面對這種形勢,大學生們應該加強自身專業文化素養,塑造和發展自身優勢,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求職就業中的地位,盡快適應身份和環境的轉變,也就是說,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生涯適應力,以便更好的實現人才與社會的對接。生涯適應力也就是個體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的能力,重點強調生涯發展過程中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所處的環境一直在變化,雖然我們不能要求環境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從而適應社會發展,這種能力也是職業生涯適應力的基本體現。
一、密切關注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社會現狀
1、了解相關的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
作為一名即將要踏入社會的初學者,必須要實時掌握實事動態,密切關注社會發展方向,積極響應政府的優秀政策。首先要了解掌握政府部門制定的有關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優惠政策,然后把各項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扶持政策,記錄下來,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各項政策進行解讀和分析,最后正確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借助政府政策的扶持,向既定目標努力靠攏。
2、形成合理知識結構,增加就業籌碼
面對從業壓力的逐漸增大,大學生應充分認識所學知識在就業過程中的地位,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正確定義自身位置,以增加自己在就業時的籌碼。
(1)寶塔型知識結構。強調寬厚扎實的基礎理論和精深的專業知識,有利于把所學專業知識中符合條件的部分集中于寶塔頂部,方便同擇業目標直接聯系起來。
(2)網絡型知識結構。使專業知識處于關系網的中心,重視與專業相關聯的系統知識的輔助作用。
(3)帷幕型知識結構。是指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需求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總體的要求,但由于個體成員所處的層次不同,在知識結構上又存在著一些差異。因此,在就業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在整體上的要求,同時還要考慮在企業中的位置,及時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就業與創業的適應能力。
二、加強自身生涯適應力的發展要求
生涯適應力可以分為四個維度:生涯關注,也是生涯適應力中最重要的維度,指的是個體對自身未來職業的關注和計劃;生涯好奇,即個體對職業的好奇態度,對職業積極嘗試和探索的態度;生涯選擇,指的是個體對自身職業生涯的構建和選擇;生涯自信,指的是個體對生涯挑戰的成功預期,是個體能夠成功的做出生涯決策的自我效能感。這四大維度是是大學生擁有良好生涯適應力的基礎和保障,只有學會了積極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并做出適當的調整,才能在面對困難與選擇時依然坦然自若并理智處理。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中應該培養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四大維度均衡發展,努力培養大學生成為對自身職業有計劃、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對自己充滿信心,能夠理性做出職業選擇的新時代大學生。
三、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實踐
1、培養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規劃能力
高校應在各專業開設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課程,向學生介紹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書的制定。通過生涯導向練習培養學生對生涯的關注度,注重學生個人發展,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職業生涯規劃內容,
2、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有關生涯規劃的平臺活動,提升學生判斷力和決策力。做到因材施教,建立家長學校與學生的多向溝通渠道,深入了解學生成長背景,旨在通過學校家長兩方面更好引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同時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健全自身的價值觀,挖掘自己的潛力,滿足個人需要,促進個體發展,結合自身條件,利用所學知識,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式,實現人生價值。
3、挖掘學生對職業生涯的探究
建構主義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從一個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變成一個主動學習的人,在學習過程中詮釋知識的意義從而更好達到真正學習的目的。生命設計便是應用建構主義的觀點,即生命設計是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構建各種各樣的一些生命的角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學生通過自己書寫對未來人生的規劃,促進了對自身的信念和社會關系的解讀,促進“人職匹配”,培養學生的生涯好奇,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建立了自信心,更是培養了學生的生涯自信。
四、做好職業定位,適應職場人生
隨著社會多樣性的發展,大學生在找工作前應明確定義職業位置,也就是在自我反省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與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計劃,避免盲目的從眾就業。為個人就業成功提供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1、認識自我。正確評價自身能力范圍,對自己各方面能力進行摸底,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根據應聘單位的整體要求和未來發現方向,選擇推斷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從而決定自己以后的工作內容。
2、了解職業。包括了解職業的工作內容、知識要求、技能要求、經驗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環境、工作角色等。要仔細地分析比較自己和職業要求的差距,根據自己的特點仔細地權衡選擇不同目標的利弊得失,最后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確定達到目標的方案。
總之,畢業生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職業,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確職業定位,充分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認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從事哪個專業領域的工作,朝哪個方向發展,從而避免求職時的盲目性和錯失良機。
結束語
就當前的就業形勢而言,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有著重要意義。現階段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主要體現在就業方面,從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四個維度入手,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對從事高等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專業人員在教學中進行創新和科研有重要的意義。具有良好生涯適應力的大學生可以對個人目標與實際情況間的距離做出估計,完成前瞻與實際相結合的職業定位,更有力的選擇平穩或有潛力的從業方式。通過運用科學手段,采取可行性措施,不斷增強自我的職業競爭能力,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
參考文獻:
[1] 李妍,嚴敏杰.生涯適應力理論對當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探析[J].人文雜志,2014,(11):126-128.
[2] 秦二娟.論生涯適應力理論在高校班級建設中的應用[J].勞動保障世界,2017,(15):32-33.
[3] 趙小云.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研究——結構、特點及其與相關因素的關系[D].南京師范大學,2011.
[4] 許德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D].山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