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摘 要:浙江省于2015年3月啟動了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隨之浙江寧波市W小學于2016年下半年開始積極投入課改探索,開展學科整合課程,本文通過筆者親自走進W小學,采訪該校教務處老師,關注當前該校學科整合課程的應用過程,包括該校學科整合課程的設計過程和實施過程,分析其效果并發現不足,以期能對浙江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工作有所用處。
關鍵詞:學科整合;課程改革;浙江省
一、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1. 研究背景
第一,政策背景:繼2012年啟動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之后,浙江省于2015年3月啟動了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2015年3月下旬,浙江省教育廳頒布了《浙江省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標志著浙江省正式啟動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工作。
《指導意見》在體現義務教育基礎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礎上,強化個性化教育理念,把教育的落腳點落在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上,其愿景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了教育的真諦,讓廣大教師看到了教育的春天,對義務教育的發展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1]同時,《指導意見》給了學校很大的自主權,有利于學校拓展性課程的開設。不少區域和學校在深入學習《指導意見》后,已經開始積極行動起來,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第二,現實背景:各學科本身具有生硬枯燥的一面。傳統教學中,作為小學生新接觸的語言課程——英語課,是很多中國的學生學習最吃力的,很多學生發音會帶有方言口音,一味的死記硬背單詞和句子顯得生硬枯燥。聽力、閱讀和寫作都讓學生很苦惱,中國的學生往往被嘲笑是啞巴英語,這一點在中國中西部地區更為常見,很多學生都希望能改變上課的方式。語文、音樂、美術學科同樣存在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教學瓶頸現象。
學科整合的教學沒有廣泛有效開展。一方面,目前,多學科整合教學一般是在小學教學階段開展,集中在北京、浙江、江蘇等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開展學科整合教學的學校多是重點實驗小學,還都是在試水階段。另一方面,學科內容有時會出現生硬組合的情況。有些小學教師盲目借鑒成功案例,移植其他學校的課程整合成果,往往只學到其他學校的形式,忽略校本實際,創造了所謂主題式課程,這種課程屬于簡單拼接,例如,以“四季”為主題,教師們將語文課本中描寫四季景色的課文,數學教材中介紹時間的章節,科學課程中與四季有關的內容簡單疊加到一起。這種做法偏離了學科本位。[2]現實中,各學科各自為政,學科之間缺少溝通,相互不了解對方的教學內容,教學往往是碎片化、零散式的,以至于同一個知識點重復出現在多學科的教學中,導致老師浪費備課時間,學生浪費聽課時間。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提高課堂效率?經多次研討,浙江省寧波市W小學決定試行學科整合。
2. 學科整合的概念
學科整合先看整合兩字,現代漢語詞典里整的意思是使有條理、有秩序,如重整旗鼓、整理、整頓等。整合指的是調整、組合,是協調,整合強調有條理、有序地組合,強調組合要協調。
浙江教育學院的王治文教授提出的觀點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科整合就是各學科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優化組合,使各學科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各學科的教學質量。[3]
學科整合的目標是為了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有效利用各學科的教學資源,以及在各學科教學中獲得的知識技能,來全面提高教學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簡單來說,學科整合就是一堂課由兩個有著相同知識整合點的學科老師一起完成,各學科相互配合,互惠互利,達到既能減輕教學負擔,又能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二、寧波市W小學學科整合課程的應用過程
浙江寧波市W小學創校于1945年,該校位于寧波市海曙區,地處城鄉結合部。依托發展優勢,緊握時代前進脈搏,正建設成為一所基礎教育扎實嚴謹,游泳、腰鼓等教育特色鮮明的個性化學校。學?,F有教師多人,其中教壇新秀,骨干教師,高級教師比例高,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態度嚴謹。學校管理規范,學科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注重個性培養,著力培養學生能力。目前有學生1074人,教學班23班。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現代化達綱學校,區學習型單位,區文明單位等。
通過與W小學教務處老師面對面的交流,了解到該校學科整合課程正式啟動于2016年9月,該校在新學期開始前都會開展大型研討會,討論新學期學科整合課程的設計方案及方向。在學期快結束時,也會召開總結大會。經了解,為順利開展學科整合課程,該校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教師集中備課。每學期還將會不定期開展主題式整合課程,并不只局限于某一兩門學科整合。多門學科整合并朝著項目化模式轉變。
1. 學科整合課程的設計過程
第一,課程設計的目標。學科整合課程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建立一個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框架。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了解自身特長,而且還能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和成長提供機會。在現有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課程的多樣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領域。
第二,教材的選用:該校學科整合課程依舊是以義務教育課程教材為主要上課教材,教師集中備課時的教案重點為補充,兩者配合使用。
2. 學科整合課程的實施過程
第一,課時安排:開展學科整合課程后,學校對于課時安排有了自主權,在保證基本課時的要求下可開設有長短課、大小課。該校學科整合課程的課時并不具有固定性,有30分鐘,40分鐘,60分鐘三種課時安排,具體根據整合課程的實施情況而定,靈活自主,改變了以往一節課45分鐘的模式。
第二,實施年級與學科:考慮到低年級好動,學科知識點薄弱等因素,目前,該校學科整合課程多安排于高年級(四五六年級)。語文、數學、體育、美術、科學學科現階段都已經開設過學科整合課程。
第三,教師培訓與薪資:學校領導承諾將全力保證學科整合課程經費,并不定期組織學校老師進行培訓,不僅僅是學校老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還會組織學校老師赴校外優秀學校進行參觀學習,讓老師得到培訓和提高。此外,通過了解,該校開展學科整合課程后,學校還將相應地提高整合課老師的績效工資。
三、效果分析
1. 學生方面:
首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親身參與、感受與體驗,可以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其次,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再次,有利于全面發展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加強課堂學習與生活、社會的發展相聯系,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課堂效率方面:
課堂效率是學生在課堂之中的現實發展與可能發展的比率,是在課堂中多種要素的交互作用下,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最大化。[4]傳統課堂上課堂效率的提高都依賴于教師的教學技能,然而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課堂效率的提高主要來源于整合課上師生的交往互動增多。學科整合課程為學生提供新穎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能夠在教師的啟發下獨立探索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5]
3. 其他方面:
學科整合課程是在傳統課程的基礎上,在全學科視野下進行學科重組創新,實現了內容的創新和教學方式的更新。學科整合包含三個層面:各學科之間的綜合、學科與社會之間的綜合、學科與學習者之間的綜合。學科整合課程的開展能在學科知識改進、學生素質培養、教師專業提升、學校聯系實際等方面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產生的問題
1. 教師工作量增加,教學任務過重
學科整合課程的課時安排靈活自主,在保證基本課時的要求下可開設有長短課、大小課。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的周課時工作量偏大。采訪中該校教務處教師表示,課時的調整與安排較難控制,教師數量有不足,多數教師跨學科或多崗位工作。繁重的任務讓教師也很難投身于課程的開發開設工作,課程質量也難以保證。
2. 各學科的知識整合點較難找尋,教師開發實施學科整合課程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師是推進深化義務教育課改的關鍵因素,是開發實施學科整合課程的靈魂所在。[6]但是現在大部分教師理念還不到位,理解和領悟力有限,還跳不出學科的范疇看教育。同時,因為水平和能力,部分教師無法勝任整合課程的開發任務。很難完全做到從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生個性發展要求出發開展整合課程。W小學教語文的楊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說,最大的難題是要找到各學科的知識整合點,學科整合課程并不適用于全部學科,整合范圍難把握,其次,因為是兩個老師一起上一堂課,為避免重復,兩個學科的老師必須一起備課。
3. 班級人數偏多無法推行小班化教學
地處城鄉結合部的W小學班級人數較多,班額都很大。班額不減,很難實施小班化學科整合課程,從而也很難實施有個性、差異化、有選擇的教育形式。
五、對策與建議
1. 學校層面:
第一,統籌資源,大力推進學科整合課程建設。學校要正確認識原有基礎性課程與新實施的學科整合課程的關系,在不影響原有基礎性課程實施的前提下,適當增加了學科整合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課時數。針對新開發的學科整合課程, 學校將零散的學習時間集中統整,開發“短課時”以保障學科整合課程的實施。學校要突破慣性思維,轉變觀念,拓寬思路,主動與社區、社會團體、社會實踐基地等社會教育資源合作開發開設課程。要分層次開發豐富多樣的學科整合課程,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科學設計,注重難易層次,營造良好教學環境。
第二,適當地改進學科整合課程實施,豐富學生學習經歷。學校要積極探索長短課、大小課、跨年級、多學期等課時安排方式,適度地推進小班化教育,開展主題模塊形式的實踐活動。學校要堅持學科整合課程建設與學科整合課堂教學并重,改革傳統低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力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
第三,加大經費投入,逐步提高教師配備與培訓、課程開發與實施等方面的支撐能力。針對教師工作量的問題,正確處理績效工資與整合課程教師工作量考核之間的關系,調動與保護教師的積極性。
2. 教師層面:
首先,老師不能為了教而教,要真正從學生的需求出發。[7]積極主動尋找各學科的知識整合點,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
其次教師需要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開展學科整合。課程整合涉及到多門學科,多種專業化知識。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在教學一線,教師與教師之間要積極溝通。突破學科教研和年級管理的局限,走出狹窄的生活圈子。只有轉變觀念,尋求合作,才能拓寬自身視野,提升新課程駕馭能力,使原本復雜的教學問題找到更便捷的處理渠道。[8]
最后,教師需要建立與學生之間合作的橋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熱愛、關心和了解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之中,成為學習的主體。
參考文獻:
[1] 李荊,李冬梅,方凌雁,冷瑩,馬婷.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啟動情況調研報告[J].視點,2015(7):3-7.
[2] 高嵩.學校課程整合的現實困境與改進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16(13):20-24.
[3]白建國.談小學學科整合[EB/OL].(2014-05-05)
[4] 于世華.提高課堂效率的三條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 (4):41-42.
[5] 趙秀梅.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途徑[J].科學大眾,2007 (8):87.
[6] 王安琪.小學課程整合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5.
[7] 朱戈倩.小學課堂流行“混搭”,無邊界課程玩出課改新創意[EB/OL].(2015-05-07)
[8] 童華.小學英語教學與多學科整合探討[J].教學藝術,201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