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芬
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教育倡導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倡導關注學生的生命活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自身的生存現狀,享受生活的快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同樣,品德教育應詩意地棲居在生活中,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角色扮演,獲得道德認識
品德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學內容滲透了科學知識,這類滲透科學知識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緊扣教材進行“紙上談兵”式的知識傳授,難免會讓學生在機械接受時產生枯燥乏味之感,道德認識并沒有能真正觸及學生心靈,從而導致學生的心靈產生知行脫節的現象,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必然大打折扣。在教學這類滲透科學知識的內容時,尤其需要教師能以新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為指引,精心鉆研現行教材,以學生認知發展基礎與能力發展水平為出發點,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精心構建與現實生活相匹配的有關情境,讓學生在現實與想象中將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地位,去體驗、理解、感悟,升華道德認識,達到新的道德境界。
如在教學《我從哪里來》一課時,一位教師先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對生命的歷程有一定的初步的認識,并進一步體驗到生命價值所在,進而每一個學生自主明白到人人都必須熱愛生命。接著,這位教師讓幾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要求他們背上重物(如大書包、大箱子等大禮包),同時穿上大人的衣服扮演媽媽頂著個圓鼓鼓的肚子懷孕期間的情形,讓學生自主體驗、自主感悟媽媽孕期的辛苦。執教老師讓學生扮演“媽媽孕期”的角色去體驗媽媽的辛勞,觸發真實的情感,獲得新的道德體驗,達到新的道德境界。
心靈對話,升華道德品質
“對話”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全新教學理念,對話在本質上是一種生命體驗的表達。新課程教學理念倡導的對話彰顯的是對話雙方人格上的平等,心靈上的敞亮,精神上的相遇,情感上的互動,彰顯的是對話雙方間的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彼此欣賞,彼此傾聽,彼此交流互動。需要強調的是品德課堂上的“對話”,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需要將正確的道德觀念的建構,立足于學生多彩的生活背景與豐富的情感體驗之中,讓“對話”成為潛移默化的陶冶情操的一種過程。
請欣賞《父母的疼愛》中的精彩對話片斷:
師:的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一定為我們做過很多的事情,誰愿意將自己與爸爸媽媽間發生的一件令人難忘的事分享給大家呢?
生1:一個寒冷的冬天的夜里,媽媽自己感冒了,可她仍半夜起床穿著內衣來到我的房間為我蓋被子。
生2:老師,我討厭媽媽。
師:能告訴大家,你討厭媽媽的理由嗎?
生2:媽媽經常罵我,責怪我,尤其是當我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更是對我大發雷霆、惱羞成怒,根本不能平心靜氣、和顏悅色的來好好開導我。
師:老師明白你受到了委屈,但你媽媽怎么會以這樣的態度對待你呢?或許其中另有隱情吧!大家來幫這位同學出出主意,如何才能讓這位同學的媽媽轉怒為喜呢?
生3:我認為你必須加倍努力學習,讓媽媽欣賞你,看到你的進步。
生4:要不,這次雙休日我們幾個小朋友一起到你家去勸勸你媽……
生2點頭,表示大家建議非常合理。
這樣的心靈對話,彰顯的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間智慧的碰撞,心靈的融合。這樣的心靈對話更彰顯的是新課程倡導的“以人為本”的育人新理念,這樣的品德教育才是真實感人的,才是富有鮮活生命力的。
親歷體驗,完成道德踐行
“體驗”一詞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多次出現,體驗的教育價值是多方面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體驗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是道德理解的活化劑,是道德情感的助燃劑,是道德信念的穩定劑,是道德踐履的推進劑,是道德品質的生長劑。新課改下的品德課堂已由“接受性”學習轉變成為“體驗性”學習。體驗是品德課堂重要的學習方式。品德課上,教師應為學生努力構建有價值的體驗情境,并且應適時、適度、適宜的引領,從而讓學生生成意義、獲得發展,完成道德踐行。
如在教學《我一年的開銷》時,一位教師要求學生準備自己家一年的大致開銷情況調查表。課堂上選派幾位有代表性的學生,在電子白板上將自己的調查表加以展示出來。隨后,該教師將自己家的開銷情況也用同樣的方法展示出來。此時,學生們的興趣被激活,對教師家里的收支表充滿好奇。但經過比較、分析,大家發現老師一家根本無法撫養班上任何一位學生。接著,該教師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將自己扮演為教師的角色,在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怎樣節約開支,才能使老師的家庭開支結余額能夠去撫養得起一個學齡兒童。同時思考:“你們的爸爸媽媽為了供你上學又該如何省吃儉用。同學們不妨進行一下角色互換,如果你就是老師,你就是爸爸或媽媽,該怎樣去節省家庭開支呢?”這位老師構建情境,讓學生換位思考,親自感受、體驗,在角色變換中感懷道德,冶煉德性,促進了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形成。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丁堰鎮劉海小學)